分享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法缘 2021-06-09

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当然就是豫东战役。

豫东战役之前,解放军始终是处在防御状态的。孟良崮虽然特别提气,但那也仅仅是防御过程中的战果而已,而且是敌人深入我解放区内部,我军内线作战而取得的战果。它虽然政治意义非常大,但单纯从军事上而言,国民党军并未伤筋动骨。反而在此战之后,各个战场上的解放军均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

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官方认证的“大转折”,但这个转折并非敌我双方攻守易势,而是我军从内线防御开始转向了外线防御,也就是进入到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的阶段。众所周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直接原因,是陕北遭受了极大的压力,快要顶不住了,所以中央军委决定让刘邓跃进到敌占区,以此来调动敌人兵力,打乱敌人部署,以减轻陕北的压力。

所以,千里跃进之前,敌我双方之间的态势是敌进我退,千里跃进则是敌进我进,但无论如何,它的本质还是防御。——何况中野这一跃进,成败利钝实在难说。

总之,一直到1948年元月份,全国战局依旧是处于敌人进攻,我军防守的情况之下,加之47年8月之后,中野跃进,华野分兵,我军各处战场均遭受到了较大挫折,而中央在陕北的处境并未有较大好转,因此到1948年初,中央作出了粟裕率3个纵队下江南的决定。

这个决定其实就是刘邓千里跃进的翻版。——既然一次跃进不行,那我就再跃一次。跃进到大别山不行,那我就往江南跃。

换言之,直到这时,中央在战略决策上,依然不敢以堂堂之阵和国民党精锐放对,而始终采取一种“偷鸡”式的取巧,宁可把主力部队派到敌后去捣乱,以此来吸引敌人,也没想过就在当面和敌人刀对刀枪对枪进行决战。

这个时候,粟裕的子养电发出了。

粟裕当然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名将,然而说实话,他能在历史上真正确立战略家地位,却就是靠这子养、齐辰两份电报。没有这两份电报,他顶多也就是一个善于打仗的战将而已,正因为有了这两份电报,他的高度一下子就被拔高到战略家级别了。

粟裕说:过江是不对的,应该在中原和敌人正面打一仗,要在中原决战。

中央不信,说你认为不能着急渡江,那可以,推迟一个月,一个月后必须渡江。

粟裕再次“斗胆直陈”,说就是不能渡江,应该在中原打。

中央说,那好,你粟裕来当面跟我们说,怎么就不能渡江了。

粟裕于是到了中央,跟大家一说,五大书记都服了:好,就按你粟裕说的办,在中原先打一仗,但你要立下军令状,必须打赢。这一仗打完后你再下江南。

于是就有了豫东战役。

中央对这一仗是非常重视的,在战前,专门把陈毅调到中野,把华野全军正式交给了粟裕,而且还让粟裕的男神朱总司令亲自到华野军中,进行整训,为粟裕站台。

然而,纵然如此,中央也不认为这一仗会改变什么,所以还是有让粟裕在战后下江南的决议。

豫东战役具体过程就不说了。总之一句话,一战之后,天下震动。

首先,这一战的直接战果,首次攻克敌人省会城市,歼敌九万。一个战役歼敌九万,而且是在敌人重兵集团之中歼敌,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空前所未有的。

其次,这一战,自解放战争开始以来,首次在平原地区,在敌人重兵集团中,以阵地战的方式,硬碰硬的围歼敌人的兵团。——而且,这次战役中国民党军可谓是人人用命,没有人耍滑头。就这样,依然丧师覆军,真是太TM吓人了。此前,敌人能以整编师、军级别的兵力纵横往来,而此战之后,非数个兵团抱团,则敌人不敢行动。

第三,这一战,不但达成了粟裕自身的战略谋划,而且充分调动了整个中原地区的所有敌人兵力,为其他战场创造了战机。由于豫东战役调动了胡琏、吴绍周兵团,造成豫南鄂北地区空虚,中野乘机发动襄樊战役,解放襄阳、樊城。由于豫东战役调动了黄百韬兵团西援,山东兵团乘机解放兖州。而同样的,在豫东战役的影响下,苏北兵团乘机控制陇海线,解放涟水、宿迁等地。

所以,豫东战役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豫东,而是以此为杠杆,撬动了多个战场的形势,使其迅速向有利于我的趋势发展。而敌人在华东、中原、华中等地的各种部署,全部被打乱。

当然,豫东战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敌人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国民党国防部在事后总结中,说“共军表现特异”,主要是有三“敢”:敢集中主力做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敢对战场要点做顽强固守、反复争夺。——这三“敢”对国民党军心理造成了极大震撼,如果说此战之前他们对解放军还心存轻视的话,此战之后,他们的态度已经转变为畏惧了。

以至于三个月后济南战役,徐州剿总坐拥数十万大军,竟然不敢出一兵一卒来救援。

豫东战役对我方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此战之前,我们想的还是怎么“偷鸡”捣乱,结果此战之后不到半年,我们就开始主动寻求战略大决战了。

前面说,在战前中央虽然同意粟裕在中原打一仗,但打完这一仗依然要下江南的,中央并不相信这一仗会对局势产生什么根本性的影响。然而这一仗打完后,中央一下子发现,原来我军竟然拥有了如此力量,什么“下江南”什么的,再也不要提了。战后第七天,中央军委就马上给华野发电报:“粟兵团应在现地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然后南进(不歼灭第五军、十八军不走)”——当然,中央也没想到,仅仅半年后,粟裕彻底歼灭的,哪里仅仅只是个第五军和十八军呢,而至于渡江南下,那就必须是百万雄师级别的了。

所以,我们纵观整个解放战争史,战场态势就是以豫东战役为分界线,分成非常明显的两个部分。用毛主席的话讲,前面我们是在爬坡,而豫东战役后,“我们过山坳”了。

关于这个转折点,毛泽东还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有过明确论述,这篇文章发表在1948年11月14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而淮海战役刚刚开始。

毛泽东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中国的军事形势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由于四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而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战役的结果。”

这里毛泽东所说的几个战役,锦州、长春、辽西、沈阳那就是辽沈战役,已经属于大决战的范围了,很难将其归入到转折“点”上去。而局势转折的真正起点,恰如毛主席所说,就是睢杞战役,——也就是豫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