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滥用抗生素,危害有多大?(走出健康误区)

 飞龙掌血老鬼 2021-06-09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曾几何时,抗生素已成为各个医疗机构一举成名的得力武器。不管是头晕身热,还是大病如枯,也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只要你一踏进那个门,迎接你的就是抗生素。

在那个抗生素泛滥的年代,就是祖国医学乱法时代。在那时候,几乎寻找不到守真的中医。《黄帝内经》《伤寒论》已经是面子工程上的传说;什么“取类比象”什么“格物致知”的精髓,也只是在应试教学中词面上的意义。举着中医的旗帜,挂着头孢、青霉素的吊瓶招摇过市。普遍都这样,也确实不觉得羞愧。反正一切都要向“钱”看。没有钱,就连病也没得看。2011年10月18日,中国卫生部表示,在中国,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典型的滥用抗生素行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滥用?我想,只有某些人才想得明白!

根据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错误思维,越多人用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如果不是好东西,会有那么多人在用吗?是的!好像都对。那什么是抗生素?我相信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三个字,却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是啥东西。

抗生素,简单地说就是抗病原微生物的元素。是在低浓度下就能选择性地抑制某些生物生命活动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半合成或全合成的衍生物。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抗生素不仅有抗菌作用,其作用还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抑制免疫、杀虫作用、除草作用等。

无可否认,抗生素的出现,给人类健康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没有抗生素,真不敢想象生物界会被不断繁殖变性的致病菌蹂烂到什么地步!所以,在维护人类健康和平的斗争中,抗生素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一项由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和蒙特利尔的McGill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揭示,在一岁内的婴儿应用抗生素,明显的增加其在7岁前罹患哮喘的风险。该研究的结论是,在1岁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非呼吸道感染的小孩,在其7岁时罹患哮喘的风险是在1岁内未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小孩的2倍。接受治疗的次数越多,其罹患哮喘的风险越大。

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并不少见!在那个要求少生优生优育的年代,孩子稍微一有点不舒服,家长就紧张得不得了,马上去看医生。每次都要吊瓶,吊完针回来没过几天又要去。无独有偶,几乎医生都是统一观点“孩子喉咙发炎、支气管炎、肺炎”无知的家长也无可奈何,只能怨自己生出来的孩子禀赋不足,身体弱于常人。孰不知是孩子一出生就给人为摧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的发达,也正在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但同时也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并且,抗生素在抑制病源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机体正常的细胞再生,而且会诱导再生细胞变性。

所以,滥用抗生素最简单的理解,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菌群失调、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及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二重感染,甚至是延误病情导致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学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中国这一比例超过80%。这是什么概念?

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抗生素通常不需要处方就可以轻易买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普通群众的滥用、误用。而当地的医生在治疗病人时就不得不使用药效更强的抗生素,这再度导致了病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过去一个病人用几十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现在,世界各国的医学家们,都在致力寻求一种战胜超级病菌的新药物,但幻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何年何月才能实现,是否能实现,还是一个未知之数。不仅如此,随着全世界对抗生素滥用逐渐达成共识,抗生素的地位和作用备受怀疑的同时,也遭到了严格的管理。在病菌蔓延的同时,抗生素的研究和发展却渐渐停滞下来。失去抗生素这个曾经有力的武器,人们开始从过去简陋的治病方式重新寻找对抗疾病灵感。找到一种健康和自然的疗法,用人类自身免疫来抵御超级病菌的进攻,成为许多人对疾病的新共识。

2016年,我国卫生部强制性执行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强调必须从90%的应用量,降低到3%,并且大力推广发展中医药事业,以中医“治未病”作为主导思想,全面开展了健康中国的中国梦建设。中医又可以扬眉吐气了。这是中国的福音!是世界的福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