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游所见所闻的感想

 后街拐角 2021-06-09

前些日去了西藏一趟,所见所闻颇有感慨。那天拉萨一下飞机,到了酒店,所谓高反感觉还好。稍微有些气短,实际上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心里老是想着我是不是高反了,无形中就觉得气短了。

稍事休息就上街了。附近转转,看到街头有一汉子,随便聊聊说是安徽的,在街头爆米花。我们一说是江苏的都是邻居就称为半个老乡了。话匣子打开了,说到了为啥到了拉萨?说是孩子在拉萨做事就跟着过来了。问他爆米花生意如何?说还可以。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连忙说我主要不是干这个,我是跑车的,没事顺便干干这个。我们连声夸赞他厉害,厉害,能挣钱。人嘛,都是有虚荣心的,夸奖一句,表扬一下人家心里总是舒服的。

转了一会儿,觉得该补充点什么,看到了有个卖南京小笼包的,进去招呼一声老板娘,有什么吃的?照顾一下老乡。老板娘兴奋起来连忙招呼。问了她一下,哪的人?说是靠近江浦。听口音可能靠近江浦的安徽人。然后就惺惺相惜,然后就点了鸭血粉丝汤之类的东西,随便吃点,口味也是中规中矩。老板说原材料全是内陆进来的,然后给我们看那一袋一袋的河南粉丝。这老板娘也是说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在这边上班,然后过来陪他们。说到了开始也有高反,现在早已适应。为了生活,为了挣钱,不易啊!

后来一路下来发现这里开宾馆的,开饭店的,开超市的,开小吃的,杂货店,药店。。。。。。很多很多做生意的人大多都是内陆过来的,就连很偏僻的地方开店的都是内陆人开的多,四川的居多,可能离得近的原因吧?这个环境,因为生活,不易啊!别说什么蓝天白云,一片净土。那个不能当饭吃。

最后的行程带队的是一个江苏的汉子。句容人,又是老乡了。汉子又是司机又兼导游,挣着两份工资。一路上这汉子也是极尽竭力推销着一些东西,或是带你到一些购物旅游点。开始多少有些不爽,后来一路下来,竟也全部释然。人家也不容易啊,是用生命在挣着钱啊。想想当游客们欢声笑语吃了玩了在车上东倒西歪的时候,司机还在聚精会神的开着车,而且还是在七拐八拐险路横生的山路上开着车。再加上现在旅游行业的潜规则(听说啊,导游大部分的收入要靠什么什么的),不容易啊!

据说长期在高原地区对身体的内脏器官影响是很大的,这些来自内陆的打工者们每年到了10月11月就开始回内陆了。(因为淡季)从高原到内陆还有一个适应过程,等到适应了又要回高原了。说是援藏干部都是三年一个轮班,想起了那些在高原的解放军战士,那些在高原施工的建筑工人。。。都不容易啊,很多人把自己的生命就留在了这里。在这里工作容易吗?挣点钱容易吗?

说到高原施工建设,发现在西藏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沿途的高山峻岭到处都在建设施工,城市里高楼林立,山川乡村,公路,铁路。隧道,桥梁。一座座高山峡谷中的电线输送铁塔,绵延的电线。那工程看起来很是气势。在一些平坦的地方,全是修的藏民住的新房。我到了前藏,后藏藏民的家里,房屋都很高大气派。前藏的更气派一些,房间里的装修,设施,更令人惊讶,除了民族风俗习惯不一样外,里面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具,房屋装修,家具上的装饰,镶嵌,房顶,墙上挂的修饰的画,唐卡,使用的生活用品。。。不敢说奢华也是让我感叹。

接待我们的藏民,女藏民操着里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着生活的改变,也流露出对党和国家给她们的帮助的感激之情。当然也忘不了介绍她们喜欢用的银饰,银用品。介绍银用品的强大功能。最后 推荐你们使用这些银用品。并且介绍这些银用品是最好的银用品。比内陆的要纯度高多少,反正你喜欢你就买,你相信你就买。不喜欢也不强迫你。你买了心理上会舒服一点,也算是为扶贫做了点贡献,
在村子里转转。村口写着扶贫点,也写着乡村旅游点。村子里的广场上藏民们在悠闲地聊着天,晒着太阳。藏民们也很淳朴,对人也很友好,主动的和你打招呼。


汽车在道路上行走,能看到很多修好的崭新的民房。有些并看不到有人居住,据说这都是给那些交通不便的山里迁过来的藏民住的。 说是有些藏民并不愿意住这里。说是住在这里挣不到钱,还是愿意在山里放牛挖药材。还有些情况和内陆一样,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也不愿意住在这里。总之国家给这里扶贫做了很多的工作,也鼓励人们自己创业劳动创造幸福。在路上我看到了一条标语,扶贫不是送钱,送钱不是养懒。

我原来没来过西藏,过去什么样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除了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这里的城镇乡村和内陆比较,除自然条件,环境气候有差别外。生活,面貌和内陆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了。包括年轻一代的服饰,语言,生活,习惯。。。

一路下来觉得发展旅游业也是对这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最好帮助!突然觉得我的这次旅游不仅仅浏览了西藏的大美景色,也是做了一件好事,我要玩的地方也玩了,我需要的我想买的也买了,也是间接的给这里的建设发展做了点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