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札记2020年2月

 someonethere 2021-06-09
读书札记2020年2月

  2020年2月,因为疫情的影响,实际上还是宅在家中,除去心血来潮随手翻看的,一共读了8本书。

《大流感:最致命病毒的史诗》

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

[美]约翰·M·巴里  著

钟扬等 译 金力 校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书中的“大流感”指的就是1918至1919年间横扫世界的所谓“西班牙流感”。实际上最早发端于美国,由于当时的西班牙没有控制新闻舆论,所以当时的西班牙媒体最早对其进行了报道,于是就背了锅。之所以被冠名为“史诗”,是因为这本书不仅描写了这场流感从发生、发展到肆虐全球的过程,而且展示了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的,“大流感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毁灭、死亡和绝望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如何与自然强加于人类社会的灾难作斗争的故事。它还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而不是无畏地长时间争论的故事。”

  这是一本不容易读的书。一方面,作者先从19世纪末的医学变革说起,介绍了此前的医学状况和几位为了实现医学的科学变革而奋起的“斗士”和他们的成果,然后才开始重现这场瘟疫的发生发展和爆发肆虐的惨状,还讲述了其间各国政治、军事、科研、医疗等社会各方的种种作为,旁征博引的信息量和人物众多的群像画,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这本书读起来会让人感觉到沉重,是一部悲欢交加而悲痛更甚的悲剧史诗,越是对历史的了解,就越发让人感受到疾病的强大和科研的艰辛。

  我读的是从网上下载的PDF版本,用有情怀的说法,我欠作者和出版方一本书钱。

                     

《共病时代: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的惊人联系》

Zoobiquity: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美]芭芭拉·纳特森-霍格威茨、[美]凯瑟琳·鲍尔斯  著

陈筱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9月第1版

  身处当下疫情的状况下,看到这个书名恐怕会让人浮想联翩,但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沉重,其实只是在提醒我们要善待动物。

  书中大量的篇幅是以讲述逸闻趣事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动物也会患上人类的病症,猫咪会有心脏病、鹦鹉患上自虐症、恐龙可能得过癌症,等等。然后告诫人们,原本属于动物的病也会传染到人类身上。最后提出“人兽同源学”的概念,指出人类和动物会罹患相同的疾病,提醒我们与动物共有的困境,我们应该更有同理心,从而让我们生活的更安全。“预防医学不只适用于人类,保持动物健康最终也能帮助人类保持健康。意识到这些重要的关联性,能让我们准备好面对和对抗下一波传染病。”我们都需要让思考跨越病床,延伸至农家院、丛林、海洋和天空,因为这个世界的健康并不只取决于我们人类,而是由这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生活、成长、患病与痊愈来决定。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美] 贾雷德·戴蒙德  著

谢延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97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英国科普书奖等重要的图书奖项。作者在本书中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就是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作者认为,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而对于农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可驯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集中的地区,也就成为最早的农业故乡。这些地区的原住民从而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书中的观点我们现在看来应该不难理解,也是早就明白的,但为什么时隔20年后这本书又被人推崇被拿出来解读呢?除了译介时间较晚,我想,作者在2003年修订版的附录中的一段话可能会有所暗示:

  “书籍问世后不久,比尔·盖茨对此书作出了积极评价,接着我就开始收到其他商人和经济学家的来信,向我指出书中探讨的全体人类社会历史与商业世界中各个团体的历史之间的相似点。这种响应关系到以下更广泛的问题:如何以最佳方式组织人类团体、社会团体和商业团体,使得生产力、创造力、创新力和财富达到最大化?你的团体应该拥有集中的方向(在极端的情形下,以独裁者形式出现),还是应该让分权领导甚至无政府主义当道?你的团体应该将人员组织成一个群体,还是分散成若干个或大或小的群体?你应该在群体间维持开放沟通,还是设置屏障隔离彼此?你应该对外建立保护性关税,还是让生意沐浴自由竞争的洗礼?

  这算不算是对一本科普读物的过度解读?实际上这篇附录还有几个所谓“离经叛道”的观点,到底算不算,仁见智吧。

                    

《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起第1版

  如果给这套书取个副标题,我会用“一个文艺评论家的读史随笔”。阅读的方式也建议在读完经典的正史学术著作之余,以朝代为阶段,分阶段的读。

  易中天先生作品和讲座的最大亮点在于新奇和通俗,观点新旧没关系,是否原创无所谓,重点在于要用普通读者看来比较新颖、更加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就适合跟学术书相互配合相互印证着来读。阅读过程中有时候我会想起当年红极一时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书相同点在于都是从一个或者一段历史故实和文化典故发散出去,结合现代社会、现代学术、现代思维去思考和记述,不同的在于余先生的更“散”更接近文学作品,易先生的更“收”更接近学术随笔。如果作为一个喜欢历史并且有一点史学基础的读者,读《易中天中华史》大概会更有效果和感觉。

                    

《失明症漫记》

Ensaio sobre a Cegueira

[葡]若泽·萨拉马戈  著

范维信  译

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1月第2版

  这本小说,是199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入选诺贝尔学院“所有时代百部最佳文学作品”,被《泰晤士报》誉为“当今世界最卓越的一部作品”。不要被这些名头吓到,不要以为诺奖作品都晦涩难懂,这其实是一本故事性极强的小说。

  没有读不成个儿的复杂人名,所有人物都用职业或特征指代,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跌宕曲折。甚至在2008年还被改编成电影,名叫《盲流感》。是的,这种会使患者眼前白茫茫一片陷入失明的病症还是一种以眼神接触而传播的传染病,病因是什么,怎么治疗,为什么有人免疫,又是为什么自愈的,书中都没有明确交代,作者只是用失明症来创造一种极端的人类生存环境,从而展现身处其中的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惶恐不安、秩序紊乱、极权统治、反抗压迫、生存智慧……一般能想象到的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表现和情节差不多都有。“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

                     

《破镜谋杀案》

The Mirror Crack's from Side to Side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

张文婷  译

新星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


  如果你被传染致病,你会怎样对待那个把病毒传染给你的人呢?阿婆用这本小说告诉你一种选项:谋杀。但是,不要碰到那位英国老太太——马普尔小姐。

  既然主人公是一位英国老太太,所以小说絮絮叨叨的风格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开头部分交代了非常重要的背景和人物,但我真的是读不下去。我猜想,如果不是因为被拍成电影,这本小说也很难被人记住。1980年同名电影在英国上映,后来被引进国内,我印象中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某个频道看的。之所以被重视,可能是因为演员中有查理·卓别林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还有著名的伊丽莎白·泰勒。

  这其实也算是一本关于传染病与防疫安全意识的另类科普书了,建议拥有“迷之自信”的人找来看看,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图注本)

Sherlock Holmes

[英]阿瑟·柯南·道尔  著

兴仲华  译,刘臻  注

新星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之所以重读这么古早的侦探推理小说,是因为找到了自认为好的版本。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一套群众出版社的版本,暑假里看,挑里面吓人的、篇幅又短的案子看,而且感觉千篇一律,都是一个来访的人大段大段的讲述、福尔摩斯神乎其神的推理、华生傻了吧唧的跑前跑后,没那么刺激,所以始终没看全。后来看了一些侦探推理的小说,才又回过头去重新认识他们的鼻祖。在19世纪就能想象出这么多关于复仇、财富、丑闻、骗局的神奇故事,的确不简单。

  我自认为好的版本,就是新星出版社的这套图注本。号称是华语出版界第一本注释版福尔摩斯全集,什么权威的注释、珍贵的插图、流畅的翻译、延伸的阅读……一激动,去Kindle买了套电子版。

                 

《本源》

Origin

[美]丹·布朗  著

李和庆、李连涛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作为这本小说的主线,其实最后也没说得明白确切,至少我是看完就忘了。有评论说这本书如果影视化,名字就该叫《达尔文密码》。没错,这就是小说《达芬奇密码》(电影同名)、《地狱》(电影《但丁密码》)作者丹·布朗的另一部悬疑小说。这种穿梭于各大知名古迹和历史宗教、现代科技的知识与冷知识之间,正邪两派甚至多派争分夺秒的解谜、冒险、保命、救赎的题材,很吸引我。但这本书跟他前几部作品相比稍有点差强人意,悬疑的设置很能抓住人心但也很容易猜到其实不可能有什么令人信服的新观点,解谜、脱险的过程巧合和科幻的成分居多,反派设置有点牵强……不过阅读的体验还是不错的,完全能被带入被吸引。

  读完这本,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判断,丹·布朗小说和影视化的巅峰之作还是《天使与魔鬼》。

           

封面图片:电影《乔乔兔的异想世界》

摘要文字:“谎言最大的危险,不在于它有悖真实,而是在于尽管并非真相,但在一些人心中它却成为了真相。——电影《乔乔兔的异想世界》原著小说  Caging Skies  by  Christine Leunen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