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长了一张怒怼的脸 自毁人生却不知

 凡默心理疗愈 2021-06-09

最实用的心理疗愈&最落地的身心灵平台

文: 凡默(斑马) 

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婚姻咨询师 

塔罗师|资深占星探索者

主播: 锦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斑马天空签约咨询师

人际关系中,怒怼是一种非常有破坏性甚至毁灭性的情绪。

它的呈现有多种形式,评判、抱怨、指责、对抗、冷漠、假和气等。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有一位邻居家的阿姨常年活在这种状态下,那个时候“怒怼”这个词还不流行。

只知道她在家属院里像瘟疫一样被大家退避三舍,因为大家不小心就会被她怒怼,例如她家的母鸡跑到过隔壁家,她就会因为今天没有在自己家的鸡窝收到鸡蛋而怒怼邻居,绝对不是指桑骂槐,而是直接开炮。

例如同事交接班的时候迟到了几分钟,马上就会在家属院都能听到她在隔壁办公室的指责与愤怒。

她也不是只对外人这样,我们也经常猫在她的家门口,听她对老公与孩子的长篇大论的谩骂。

那个时候小小年纪不太懂事,只是觉得她不受欢迎,并且会把她投射成巫婆的形象,只要看到她,立即如鸟兽散。

后来成年后回到老家后见过她几次,当时有点惊诧,因为她的过度苍老与被病痛折磨的无力感,让我无法与那个掐着腰骂街的被我们定义为最凶狠巫婆样子联系起来。

走上成长之路后,也曾想过她为何用了一生的时间活在一种怒怼的模式里,通过在妈妈那里了解过她的童年后,就不难理解了。

她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然后由继母抚养长大,继母一进门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就有了弟弟,对她完全是打骂冷漠对待,据说是眼中钉肉中刺,极其的厌恶与排斥。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怒怼的人,其实是内在有一种强烈的自保机制,我们借由与外界的环境与人的对立,再次经历童年的创伤。

这种本能的机制从成长的角度来说是“良性”的,它通过逼迫我们再次经历创伤,实际上是给予我们疗愈机会,可是那位“阿姨”受年代与知识的局限性,一生没能抓住这样的成长机会,只是在一种惯性的怒怼形式中进行了“自毁”行为。(长期的不良情绪让她得了乳腺癌,并且人际关系不良等)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在我们的0-7岁经历的黄金时间里,妈妈对我们的照料与哺育是否周全细致,是我们日后人格健康与否的关键所在。

如果妈妈给予无条件的爱、全然的接纳、时刻留意我们从身体到精神是否被满足,我们就会形成一个“好妈妈”客体形象。

如果我们像那位阿姨一样,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是被打压、被指责、被评判、被排斥,就会形成一个内在有着强烈的挫败、愤怒的情绪,也会形成一个“坏妈妈”的客体。

我们成年以后,很容易把我们在童年形成的这种母亲的“内化形象”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尤其是亲密伴侣上面。

实际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防御与自我保护,我们会对周围稍有些负面的能量就会极度的敏感,甚至出现类似神经病式的投射,总觉得身边的人是故意欺负自己,故意攻击自己,故意对自己不利,这份本来是防御自保的能量,本来是有机会转化为深度的疗愈能量,但是却在我们不自知中形成了一种毁灭性的攻击式的“怒怼”。

我曾经在亲密关系里有过很多怒怼的情绪,总觉得对方给自己的爱不够,会指责抱怨对方不够爱自己,没有自己付出的爱的能量多。

后来通过深层的觉察,我竟然发现这个怒怼的根源在于我还是小婴儿时期的时候,对妈妈照顾不周的一种深深的哀伤。

这种哀伤有着一股“自恨”的情绪,觉得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够好,我的母亲才会把出生52天的我扔在家里交给别人照料,同时也投射爱人,因为我不够好,他才会不能以我期待的方式来爱我。

看到怒怼,面对怒怼,转化怒怼,是需要我们有很深的觉知功夫与强烈的不趋乐避苦愿意成长的意愿。

然后我们在平时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每当有怒怼情绪的时候,不外求(如不去通过指责冷漠等伎俩企图改变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不逃避(如不去通过转移注意力而规避当下的情绪),然后通过自力深深的潜入情绪的底层,去经历当时与妈妈不能很好链接的失落、恐惧、委屈、无助。

如果我们能够在每次因外面的人与世界挑起怒怼情绪的时候,都转向内在,去经历情绪,我们就会慢慢的真正感受到早期的伤痛,并且发展出一种接纳的承受力,从而释放底层这些我们看不到的但是却操纵着我们不停在关系中失控的情绪。

只有通过这样的自我疗愈,我们才能不再像入魔一样的在怒怼的模式里伤人伤已,从而我们也会改变我们的精微体(怒怼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是紧缩的),我们的经络通了,身体也自然会健康。

你长了一张怒怼的脸,自毁人生却不知。

在胡因梦老师的引领下,越来越能觉知到身心灵的发展必须是一致同步的,也非常赞同的认为,没有星盘上六宫的身体健康,就没有我们十二宫福至心灵的灵性发展与密契体验。

爱自己,从面对自己的怒怼开始,我们不仅仅解开了对肉身体的紧缩捆绑,也从而通过“怒怼”找到了通往灵性的门。

我想,这才是我们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