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名” 治国,“造词” 理政 !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21-06-09

国学经典(皮面 烫金 精装 全6册)史记

作者:宋涛

“改名”、“造词”,

通过这种荒唐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这样奇葩的皇帝,

历史上还真不少。

比如:

黄瓜原产印度,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将其引入中原,

称为“胡瓜”。

隋炀帝忌讳胡人,

将其改为“黄瓜”。

似乎这样一改名,

敌人就消失了一样。

又如:

两位归顺唐朝的契丹首领,

被赐名为“李尽忠”“孙万荣”。

后来这两个人再次造反,

武则天又将这俩个人的名字,

改为“李尽灭”、“孙万斩”。

似乎这样一改名,

反贼就消灭了一样。

若论 “改名”治国,

王莽绝对是登峰造极,

无人能出其右。

(以下资料均出自《资治通鉴》)

王莽策划了汉朝太子(孺子)刘缨的禅让,

称帝后,

掀起了“改名”治国的高潮:

1、

改国号“汉”朝为“新”朝。

2、

改“长安”为“常安”。

3、

改“长乐宫”为“常乐宫”。

3、

百姓和大臣对王莽的称呼,

改为“摄皇帝”,

参照周公摄政的典故。

4、

太后和文书对王莽的称呼,

改为“假皇帝”。

5、

原汉朝太子刘缨的称呼,

改为“孺子”,

参照周成王年幼时的典故。

6、

全面修改政府机关名称和官职的名称,

比如:

“县令”改名为“宰”。

“太守”改名为“尹”。

7、

全面修改地名,

比如:

南阳郡改为前队,

河内郡改为后队,

颍川郡改为左队,

弘农郡改为右队。

是不是排列很整齐?

比如:

无锡改为有锡,

符离改为符合,

谷远改为谷近,

于离改成于合,

东昏改为东明,

无盐改为有盐,

曲周改为直周 。

是不是对仗很工整?

山东有个“亢父”,

王莽觉得这个亢字不孝顺,

改成了“顺父”。

并州有个圆阴,

王莽觉得这个圆字不端正,

改成了“方阴”。

7、

修改周边国家的称呼,

比如:

将“匈奴”改为“降奴”。

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

8、

修改对敌国首领的称呼,

比如:

将“单于”改为“服于”。

9、

为了诅咒戎人,

将“天水”改为“镇戎”,

意思是镇压戎狄。

另外,

蓟县改为“伐戎”,

北地改叫“威戎”,

陇西改成“厌戎”。

10、

为了诅咒狄人,

雁门改为“镇狄”,

北地改为“厌狄”,

白狼改为“仇狄”。

11、

为了诅咒胡人,

武要改为“厌胡”,

平邑改为“平胡”。

12、

为了诅咒东边沿海的夷人

将山东的琅琊改为“镇夷”。

13、

为了诅咒南部的蛮人,

将长沙改为“镇蛮”。

14、

王莽篡汉,

忌讳“刘”字,

捎带着,

把组成“刘”字的偏旁“卯、金、刀”都避讳了。

因为“钱”是“金”字边,

所以王莽就把“钱”改名叫“泉”,

后来“泉”就成了“钱”的别名。

15、

根据诗经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将天下的田地改称“王田”。

16、

王莽当了15年皇帝,

年号就改了三次,

分别是叫:

始建国、

天凤、

地凰。

王莽掀起空前绝后的“改名”治国运动,

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机关名,

差不多都改了。

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

王莽却一改再改,

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

官吏和百姓,

看不懂、

记不住、

分不清。

不知所指,

不知所云,

一片困惑。

为了消除混乱,

随后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

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

不但影响效率,

造成浪费,

而且导致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王莽昏庸无能,

导致天下大乱,

起义军攻入都城,

守卫人员尽数被杀。

十几个军人为了争功,

将王莽分尸肢解,

其中有个校尉抢到王莽的头,

上交给起义军的首领王宪。

王莽的头被悬挂在闹市,

老百姓抢着击打,

发泄心中的不满。

更有一些人,

用刀子割下王莽的舌头,

切碎,

吃掉。

                                  武书剑

                     2021年5月29日

作者:何建章 注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