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谁说古稀身已老 诗词墨海铸春秋 ——赏析著名书法家林和庆先生书法艺术(之二) ![]()
![]()
![]()
![]()
![]()
![]()
![]()
![]()
![]()
![]()
![]()
![]()
![]()
![]()
![]()
![]()
![]()
伟人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诗人。伟人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词,而且留下了许多气势恢宏墨宝,是近现代狂草高峰第一人。 书法家林和庆先生,多年临古今名家碑帖孜孜不倦,不仅各体赏心悦目,尤精草书。他饱含对和谐盛世的爱,以流畅淋漓的笔锋,讴歌改革开放;他仰慕伟人穿越时空,如江海波涛一泻千里的墨宝;仰慕伟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气质、美德、独特魅力和人格风采。在他的书法中,融汇了伟人豪迈、奔放、大无畏的气魄,展现了振兴中华,圆国梦时代最响亮的强音! 朋友,林和庆先生《毛泽东诗词墨宝集》,凝聚他对伟人的虔诚和多年心血。让我们以伟人《七律.长征》为例,欣赏他的书法艺术,敬请各界老师、方家指教。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它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毛泽东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革命的豪情和浪漫主义精神,写下了这首前无古人,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诗。全诗高度概括了万里长征的艰难,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书法家林和庆被伟人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烈火般情怀,挥毫潇潇洒洒,如虎跃龙腾,似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完成《长征》墨宝。 您看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二字,“红”字,闪闪生辉夺目,红了寰宇;“军”字,一笔千钧,“竖”擎天立地!红军是战争史上,最杰出的钢铁英雄!“不怕”的“不”,起笔“横”而化为“点”,如陨石凌空,穿云破雾。“远征难”的”难”字其造型,更引发读者无限联想,涵盖概括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攀雪山,过草地,缺衣少食,疾病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闲”字,开门望月,仿佛身居层峦之巅“万水千山”如“闲庭信步”之感。展现伟人“一览众山小”大气磅礴的胸怀。 书法家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 逶迤”二字,仿佛连绵起伏的“五岭”“乌蒙”凸显眼前。“腾”如天马行空,“浪”似波涛连天。不仅写出山的气势,而且表现红军履险如夷的大无畏气概。“乌蒙磅礴走泥丸” 乃山之高大绵亘,而在诗人心目中的山,是极小的。书法家“磅礴”笔势雄浑,“走”是那么轻松潇洒,与“泥丸”似断意连。表达红军神速跨域峻岭丰富内涵。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勾画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书法家心领神会,诗中“沙”和“水”如同瀑布悬珠;“崖”字“山”似万仞破穹,“撇”如利剑斜出深谷,表现伟人处险不惊的统帅风度,营造非凡的气势。浓墨重彩的“暖”字,又形象的表现红军胜利宛若春水般的欢悦。“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形象地勾勒了地势危艰之势。“大”写得比较小,书法家“以小见大”手法,表达伟人博大的胸怀,藐视“千难万险”战天斗地气质。“大渡”的“渡”字,从起笔到首笔造势,如神兵天降之“速”。“铁索寒”三字,“铁”字稍大,“寒”字更大。“寒”的两点,不仅显示凌空履桥的危艰,铁锁寒光闪闪的冰冷,显示冷气逼人的情景,进而造成紧张严酷的战斗气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书法家如行云流水完成尾联。“更喜”二字。笔势轻快流畅,上下勾连,如恋人情意绵绵。“喜”字双双,韵味无穷。一个“过”字,淡墨从容,与“尽开颜”中潇洒自如的“颜”相呼应。且看“岷山千里雪”,“而今迈步从头越”, 表达无限喜悦豪迈真情。诗人以岷山千里雪景,衬托红军英雄形象,显得更加鲜明高大,象征革命前途无限广阔,无限光明。书法家寄深情与翰墨,表达红军为民族解放事业,无畏艰险,,冲破敌人重重围追阻截,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纵观书法家《长征》56字墨宝,字字酣畅淋漓,疏密相间,在干与湿、浓与淡、重与轻,快与慢行笔、字行布局,整而不松,恰到好处。 书法家林和庆以多年深邃的书法功底,浓缩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和丰富的政治内涵。展示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面对困难谈笑从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他的《毛泽东诗词墨宝集》书法,藏露分明,整而不松,结体和意境创造丰富多样,真情流露,感情奔放,鲜明地体现美的情趣,美的理想,达到美的意境。书法家的《长征》如明珠瑰宝,展现不朽的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放射灿烂的光芒。 ![]()
![]()
![]()
![]()
![]()
![]()
![]()
![]()
![]()
![]()
![]()
![]()
![]() 书法家林和庆 ![]()
![]() 王玉良 编著作品 【说明】作者授权发表 八旬叟王玉良书于墨香斋2021/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