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强调察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以此告诫弟子们不但说话要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

 孔子说:“对言论笃实的人表示赞许,但要看他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为外表庄重的人呢?” 孔子认为,不能仅以言语外表取人,言论笃实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明辨是真君子还是看似庄重的伪君子。
 有的古注将本章跟前面合为一章,认为均是对“子张问善人之道”的回答,只是因为回答时间或者场合不同,所以分别用“子曰”记载。何晏《论语集解》:“论笃者,谓口无择言。君子者,谓身无鄙行也。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者也。言此三者,皆可以为善人也。”《孝经》强调“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口无择言”即口没有选择其它的语言,所讲的话完全跟圣人一致,其言皆善,所以“论笃者”应为善人。君子绝对没有卑鄙下流、见不得人的行为,所以“君子者”理所当然是善人。一个人脸色神情庄重,是因为内心庄严,内心清净无染,小人自然就会远离,所以“色庄者”也属于善人。但结合《论语·述而》孔子关于圣人、君子、有恒者、善人的论述,不能简单地将论笃者、君子者、色庄者归于善人之列。孔子曾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又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可见在孔子的观点中,君子和善人层次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论笃是与”,孔子既是教育弟子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明辨真伪,也是希望弟子要做到说话笃实诚恳,言行绝对一致,进而培育养成真君子的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