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书写的一种历史

 老沈阅览 2021-06-10
                                 刘春

作者:刘春 日期:2021-06-10

光与影,历史的另一种书写

不久前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主办的沪上“俄罗斯电影大师展”,展映了9部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名家电影。这些拍摄于几十年前的影片,一方面紧贴时代,反映了彼时俄罗斯与苏联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成为由光影书写的一段历史;另一方面又隽永流长,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文情怀、社会思考和民族文化打动不同时代的观众。依照主题内容,这9部影片可大体分为名著改编、都市生活、乡村生活和儿童题材几大类。

有着深厚人文传统和极高艺术成就的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电影取材的宝藏,本次大师展共有4部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1966年至1968年上映的《战争与和平》是本次影展的重中之重。影片改编自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巨著,片长七个多小时,分为《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娜塔莎·罗斯托娃》《1812年》《皮埃尔·别祖霍夫》4集。托尔斯泰创作小说耗时6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摄电影也用了近7年时间。原著以19世纪初俄国经历的两次拿破仑军队入侵为背景,勾勒出1805年至1820年间俄国社会的全貌,人物众多、情节庞杂,对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有着饱含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深刻思考。邦达尔丘克在执导本片之前只有一部根据肖洛霍夫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却力排众议担纲导演,依靠参加过战争的亲身经历和惊人才华,历尽辛劳,不负众望,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部难以复制的鸿篇巨作。影片高度忠实于原著,主次要人物、俄国贵族社会生活和几次战役的展现都可谓形神俱似。参与影片拍摄的十几万士兵、复古的枪炮武器,历时两年搭建又被战火烧毁的莫斯科城区和克里姆林宫等设置几乎复原当年俄法之战原貌,看似无章法的战争场面调度也传神地再现了战争的野蛮和非理性。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并未流于表面的故事演绎,也没有贪大图全,而是围绕几位主要人物,以各自删繁就简的经历具有象征意味地串联起一段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与人民才是《战争与和平》的主角,影片以高度凝练传神的画面和磅礴的气概、丰沛的情感,具象了托翁小说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思考。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代表作《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出身于俄罗斯艺术世家,是当代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7年)改编自契诃夫未完成的四幕剧《没有父亲的人》(又名《普拉东诺夫》),并糅合了《庄园》《语言教师》等4部小说的情节,讲述了乡村教师普拉东诺夫和妻子参加庄园聚会时遇到初恋情人索菲亚,回顾往事后精神幻灭,自杀未遂又回归往日无聊生活的故事。《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年)改编自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对比了缺乏行动力的奥勃洛莫夫与执行力、自制力极强的施托尔茨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在民族性批判的视野下关注社会问题。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属于俄罗斯文艺著名的“多余人”序列,这些生活在农奴制末期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在专制政体下看不到社会变革的希望,苦闷彷徨又无法作为,只能在闲谈、吃喝、无聊聚会中虚度光阴,却又难以接受生命被这样无意义地浪费,最终要么如普拉东诺夫情绪发泄后再次回归庸常,要么如奥勃洛莫夫以摒弃世事的方式自我放逐。米哈尔科夫保留了两部原著的批判性,同时给予人物更多的同情理解。两部影片展露了其高超的室内场面调度和群戏处理功力,诗意化的抒情摄影再现了原作的文学性,更加入了导演自己对如何处理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的理解。电影所思考的如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保持内心的美好与纯然,如何理解爱是责任和对他人的成全等问题,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和思考。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代表作《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导演的《残酷的浪漫史》(1984年)也是改编作品,取材于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戏剧《没有陪嫁的新娘》。没落贵族千金拉丽萨纯洁美丽,爱上了富豪帕拉托夫,自以为获得了幸福和尊重,却只是在富豪圈中被人玩弄、转让、侮辱,最终被她的未婚夫杀害。而在肉体死亡之前,单纯的拉丽萨怀着对爱的信仰和追求,已经被崇尚金钱和权势的上流社会在精神上杀死过一次了。擅长喜剧的梁赞诺夫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和情绪传达十分精妙,片中人物都因爱上情感、地位、金钱权势造就的心中幻象陷入狂执,类似悲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同样表现莫斯科都市生活,两部拍摄时间相差近20年的影片,内在精神却具有某种一致性。导演马尔兰·胡齐耶夫被认为是“生活流”美学的代表人物,《七月雨》(1966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展开,片中人物列娜和任尼亚由借雨衣结识后,时常在电话中闲聊。列娜和男友伏洛加已快订婚,却被任尼亚的电话无形之中影响了心绪和生活。影片开始伴随着汽车里不断调台的广播节目,窗外莫斯科街景宛若被打开的生活画卷缓缓展开,摄影机随机攫取经过的人群和建筑,纪录片式地拍摄,没有中心视角,亦不做概括评价。这一看似漫不经心的开场,实则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内容和影像风格基调。青年一代的迷茫、困惑以及那个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和思考,就这样被永久诗意化地保留在了银幕上。俄罗斯当代电影大师卡连·沙赫纳扎罗夫执导的《怀恋的冬夜》(1985年),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莫斯科传统与现代各种文化、思想、价值交织共存的生活面貌。片中的过气踢踏舞大师格罗夫靠在小剧团做排练导演为生,经济窘迫,独自生活,挂念和前妻生活在一起的女儿却不善表达父爱。电视台因误以为他已过世而播出了他曾经的表演节目,旧日辉煌更映衬出今日落寞的悲凉。而他只想回到那个和女儿同台表演的冬夜,哪怕只有一瞬也愿倾尽所有。影片中剧团排练的既不是俄罗斯民间舞蹈,也不是古典芭蕾,而是一种混合了这两种舞蹈以及迪斯科、现代舞、摩登舞元素的混搭节目,舞台上怪异的表演寓言般的展现了当时俄罗斯文化的状态。

本次大师展上还有两部风景优美的作品。俄罗斯著名演员、作家、导演瓦西里·舒克申一生的文艺创作都以农村为主要题材,《红莓》(1974年)中的俄罗斯风景、民居、歌舞、风俗无不带有浓厚的俄罗斯文化气息,影片独特的推拉摇移影像风格强有力地引导着观众的视线,启发观众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男主角叶戈尔的命运悲剧。影片通过对男主角的同情理解和心灵揭露,表达了导演对于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生价值何在等问题的思考。影片《未寄出的信》(1960年)镜头对准的则是荒无人烟的野外,自然环境成了人物之外的另一角色。该片是著名导演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摄影大师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继《雁南飞》之后的又一次合作。影片故事并不复杂,一支4人地质勘探小分队,穿梭在西伯利亚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经苦苦探寻终于找到钻石矿床之际,不幸遭遇森林大火,通信设备故障和火灾浓烟影响搜救,4人相继牺牲,人们最终从队长身上找到了他写给妻子的信和矿床地图,才知道了他们经历的一切。在枯燥乏味的野外勘探,能否找到矿石、能否逃生并带出地图的主线叙述之外,导演增添了人物的内心戏,以真挚真诚的情感光辉柔化了剧情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与剧情相应,影片的视听语言十分出色,实践了乌鲁谢夫斯基的摄影理念,即“摄影师应该拍摄的不仅是布景、演员,还有第三方面的东西——思想和情绪”。影片巧妙融合影棚拍摄和外景实拍,情景交融、意境悠远,空寂的山谷、微澜的静泊、烈火燃烧的丛林、白雪皑皑的荒野、浮冰起伏的河流,如同无言的叙述者默默注视着身处其中的人们,他们或被俯视或被仰视或呈剪影或予特写,光影、环境的精致构图外化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也赋予了影片观赏美感。

本次影展还有一部妙趣横生的儿童电影,即电影大师依莱姆·克里莫夫导演的处女作《欢迎光临或闲人免入》(1964年),影片以幽默的剧情、夸张的表演和极具设计感的镜头语言,对官僚主义、僵化管理做出了微妙的讽刺。

总体而言,俄罗斯电影与俄罗斯文学、戏剧关系密切,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展现出浓厚的社会分析、道德探索意识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题材广泛、主题深刻、风格多样。电影大师们的诸多杰作如同交相辉映的群星,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与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进行着心灵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