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君觉得教育难,那就学学曾国藩

 新用户9795VhEi 2021-06-10

每 天 陪 你, 一 路 前 行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多耳来信

01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笨,但再笨也没这个孩子笨。

在公元1825年的腊月,数九寒天冻的要死。

在一户人家的屋子里,却有一个14岁的孩子爬在被窝里背课文!

有个小偷乘虚而入,爬在房梁上等着孩子背完睡着后,下来偷点东西好过年。

小偷想着估计背会就睡了。

而且这孩子背的也没啥难度,就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普通的文章。

于是小偷就听着这个孩子背课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嗯,谁呢?滕子京,嗯,是滕子京,滕子京谪守,嗯,是谪守,谪守哪儿来着,哦,谪守巴陵郡。”

这个孩子半天吭哧吭哧才背出来一句,结果一会又忘了,索性又重新开始念,再开始背。

这样倒腾来倒腾去,小偷在房梁上睡了醒,醒了睡,听他读一遍念一遍,来来去去,反反复复。

虽然小偷文化程度不高,可小偷都已经会背了,这个孩子还是没背出来。

大半夜过去了,天都快亮了。

小偷终于按耐不住了,跳下房梁,破口大骂:我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一篇课文有什么难的,说着小偷张口就将文章背了一遍。本来是偷东西的,结果在房梁上爬了一夜,啥东西都没偷到,带着一肚子怒火,摔门而去。

留下这个孩子一脸懵逼,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这个孩子就是曾国藩。

毛泽东早年对他的评价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对曾国藩高度评价,称其为:“足为吾人之师资。”

为什么这么笨的孩子,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的偶像呢?

02

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

他成长在一个耕读家庭里,他爸是个私塾老师。

虽然是个私塾老师,但考试却不咋滴。

我们熟悉范进中举,知道这个人考到五十岁,都考疯了,终于考了一个举人。

那曾国藩他爸比范进都惨,光秀才就考了17次。

一把年纪了,感觉自己考试当官无望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了。

这就像我们很多父母,自己生活的不好,就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功成名就。

当然曾国藩要比他爸强很多。

23岁就考中秀才,然后一次性又考中了举人。

就像我们现在小升初,初升高一样,考的很顺利。

然后背起行囊,去北京参加高考去了。

这时的曾国藩,带足了盘缠去北京,信心大增,结果没考上。

但运气还比较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又增加一次考试。

可还是没用,待了一年,又没考上。

但他的心态比较好,考不上那就一路云游回家吧!

从北京到天津到山东,再顺着运河到江浙,再转湖南。

唯一不爽的是钱没了,于是他过了徐州,到了睢宁,遇到了他老爸的旧友,借足了一百两银子。

这下有钱了,底气足了,就又跑到南京溜达了一圈。

很快钱就没了。

咦!这不像曾国藩的风格啊,他不是秉持着一生勤俭嘛!

那怎么突然就转战到败家的路线了呢?

原来他在其他方面节俭,唯独在一件事上肯花钱,那就是买书。

他在南京时,遇到了一套包装精美的二十四史,刚好一百两银子,就买了。

快到家时,他才想这下完蛋了,肯定会被老爸一顿臭骂啊!

考了两次都没考上,还借了一百两的外债,这可了得。

于是他思忖再三,还是给他爸老实交待,以求个坦白从宽。

却不想曾老爹却一句都没骂,还说这是好事啊!

这就看出,曾国藩他爸跟现在的很多父母还是不同的,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底的。

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

这是出乎曾国藩意料的,既没有骂也没有怨,并大赞儿子的买书行为,这让曾国藩的内心为之一震,并发誓要好好读书。

此后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还认真做了笔记,考中了进士,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他每天坚持读书,一直坚持到去世前一天,右眼失明,还在写读书笔记啊!

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03

如果你认为曾国藩也像他爸一样,自己考了秀才,中进士,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走上这条道路,谋个一官半职,那就大错特错了。

尽管考科举就如我们现在的高考,是很多人升官发财的出路,甚至很多人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后就是结婚生子过一辈子。

但是曾国藩不是这样想的,他尽管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当他儿子曾纪泽对他说:老爸,我不想参加高考了!

曾国藩是怎么反应的?

“儿子,那你想学啥?”

曾纪泽说:“我想学西学。”

曾国藩说:“好啊,我支持你。”

于是曾纪泽就放弃了大多数人选择的升官发财之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了。

这个兴趣让他成为了非常著名的外交家。

后来他独自去俄国跟沙皇交涉,把新疆的伊犁给收了回来。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外交谈判的胜利啊!

二儿子曾纪鸿说:我也不想参加高考啊!

曾国藩也问:“那你喜欢什么啊?”

曾纪鸿说:“我不喜欢西学,对文史也没兴趣,但觉得数学挺好玩的!”

曾国藩说:“好啊,那你就学数学吧!"

后来曾纪鸿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将圆周率推到了一百多位啊!

当然如果你以为曾国藩在孩子的选择上,就说了句:好啊,我支持你!

那更是错了,他不只是支持孩子们的兴趣选择,更是自己也跟着一起学!

他也开始学英语,学西学,学数学,而且还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更深入的去研究。包括后来曾纪泽写的专业领域的书,都是曾国藩先给批阅几遍再出版的。

如果我们现在的孩子说,他不参加高考了,不喜欢考试,那家长不得急疯了,这不是要逆天嘛!

但曾国藩呢,问孩子不参加考试想干嘛?

然后义无反顾的支持,并且身体力行,跟着孩子一起学,这榜样的能量大啊!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都说:哎呀,很忙啊,没时间陪孩子,工作压力大,家务凡事多。你说你再忙能忙过曾国藩?

曾国藩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04

对于曾国藩,我们最熟知的是《曾国藩家书》。

因为他常年在外为官,无法跟孩子们待在一起,于是他就一封接一封的写家书。

他的家书关于修身的,治学的,齐家的,为政的,处世的,治军的,甚至还有自己所学所感所省的。

虽然他本身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但是他的精神一直陪伴着孩子。

这种精神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有一种思想交流在里面的。

同时曾国藩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非常强。

这也是为什么从一个笨小孩,有很多的缺点,最后却成就一个非凡人生。

他对自己的认知非常清楚,就像小的时候知道自己笨,所以就通宵达旦的读书。

他意识到自己有哪些缺点,就把缺点写在日记里,反复的要求自己,不断精进。

他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就从头开始,夜以继日,从不放弃。

他坚持写日记,吾日三省吾身,有过则改,无过加勉!

他严苛要求自己的孩子,但对自我的要求和学习更加严苛!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05

反观我们现在的家长,能做到的有多少呢?

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却并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考个好成绩,却并不在乎孩子的想法;对孩子有各种要求,却并不严于律己,自身先做到;想让孩子有某方面成就,却依托给辅导班等各种机构,自己却并不涉猎学习;说着要陪伴孩子,却找各种借口逃脱。

一边打着爱的旗号,一边又扬起皮鞭。

盲目的追随着大流,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

更不会去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真正的去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什么?

最后当面对无力的现实时,总会想出很多借口。

工作太忙,生活太累,孩子太笨,反正都是不得已的苦衷。

都是人生的无能为力,却从来不去想自己是否真正的做出过努力。

你的孩子再笨,也没有曾国藩小时候笨。

那他可以逆转自己的人生,并在教育孩子事上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而你不用那么伟大,只要稍微向他学一点,并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影响到你的孩子,让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能量!


沙沫

肚子里孕育着一个叫多耳的宝宝,

研究亲子关系,婚恋关系,

记录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长按关注,谢谢转发朋友圈

世界很小

有你真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