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弊的人,在300年前是要被砍头的

 国馆官方 2021-06-10

当我看到高考作弊的新闻,第一想法就是:

高考,竟然还敢作弊?作弊,竟然能用手机?

不由得想起,自己高考的时候,战战兢兢地走进教室,老老实实接受检查,老师的每一道目光都让自己心虚,然后疑惑:我心虚个什么。

然而,有人应该心虚。

在一场百万人参与的赛跑,你嘟嘟嘟开着小车超越众人,看似潇洒追风,惬意无比,实则是在践踏几乎所有人的努力。

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就像有光,就会有黑暗。

无论历史,还是当下,考试都是一面观察社会的镜子,镜子之中,妖魔鬼怪无所遁形。

在科举考试鼎盛的清代,仅仅顺天府(北京)一地,就发生了五次科场作弊大案,牵连人数不可胜数。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作弊者趋之若鹜,朝廷屡禁不止。

历史告诉我们,作弊问题,不允许丝毫的松懈。哪怕只有一点缝隙,也会钻进成群的老鼠。

为什么要作弊?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考试开始打破门第的限制,为全社会提供了一条向上流动的通道。

千年来,多少寒门通过科举改变人生,走上朝堂;又有多少人,年年折戟,名落孙山。

到了明清,中国人对于科举的痴迷,恐怕是不疯魔,不成活。

科举对于他们有两层意义。耳熟能详的,是“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不负青春,是勇敢逐梦。如果古人会刷弹幕,那在科举誓师大会前,必然是满屏的“国子监等我”,“天子我来了”。

另一层意义,则是个人或者家族权力财富的实现,是“土猪要拱上朝廷的白菜”。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当然也不能批评他们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因为这就是现实。现实永远比梦想丑陋,但比梦想更有说服力。

就拿范进来说,中举之前,落魄潦倒,亲戚嫌弃,老母快要饿死,也得不到岳丈的周济。

可中举之后,世界上仿佛都是好人,每个人都和蔼可亲。

有送田产的,有送房子的,有送店铺的。

就连动辄打骂范进的岳丈也只能恭恭敬敬:“(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难怪会发疯!

图 | 范进

什么立德立言,什么为民请命,拱白菜、当老爷难道不香吗?

可惜范进疯了,又或者范进没疯,因为人人都是范进,人人都在发疯。

既然是如此一本万利的买卖,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冒险呢?

在作弊这方面,你可别小瞧古人,我们玩的都是他们玩剩下的。

什么夹带、偷看,只是一般家庭能搞的;

冒充户籍、顶替考生,那是中产之家的方法;

当然最稳妥的莫过于行贿考官。

从上到下,一脉打通,整个考场相互包庇,一起走上人生巅峰。

发榜之后一看,咦,怎么全是权贵子弟。

底层发疯,高层中榜,落第考生便掀起一场反作弊风暴。

书生一怒,纵然不能血溅五步,那也是震惊天下。一旦惊动了天子,那就是宁可错杀,不能错放。于是,顺天府五次大案,人头滚滚,牵连甚广。

可结果是,鲜血不能止住作弊的风潮,科举舞弊一直延续到它灭亡的那一刻。大名鼎鼎的周树人先生的祖父,也是因为科举作弊下了狱。

种种叙述,化作一句话:当考场过度名利场化,那就会变成自然竞争的野蛮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抢的不是水和食物,抢的是名叫分数的东西。

图 | 空谷寻芳 ©

为什么是顺天府?

清朝一共有十六个考点,科举作弊千千万,为什么偏爱顺天府呢?

那是顺天府的地理位置好。顺天府位于清朝政治核心,属于天子脚下,那里是高官文人的集中地,自然要给予优待。

于是顺天府的录取名额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一开始,顺天府和文风最盛的江南并驾齐驱,各自有160位招生名额,其余省份只有100位名额。多年以来,各省名额增增减减,顺天府依然还是大头,以几倍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余省份。

相比较而言,江浙的考生人数最多,才子又密集,录取率仅仅达到的145:1。但是顺天府的录取率竟然是惊人的20:1。

一个顺天府户口,那可是价值千金。古代并不鼓励户口迁移,所以外地有钱有势的商人富豪拼了命也要取得顺天府的户口。

如果不能拿到顺天户口,那就只能冒名顶替了。他们运用得天独厚的人情、金钱、权力优势,将目标瞄向那些家徒四壁的穷人,因为他们无权无势,以后求助无门。

或许,在顶替之后,富豪们还会写信给那些穷书生。

我作为父亲,非常不容易,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才让我家那穿金戴银的儿子顶替了你,去更上一层楼。

我这样做,的确有违道德,但是请你原谅我。

图 | 空谷寻芳 ©

同时,其他各省的主考由京城指定,所以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古代,很难知道考官是谁。而顺天府地处核心,很容易就可以打探到考官的情况。

尤其是那些考官,可以让同僚出售科举的小册子,或是相关文集,“帮助”考生理解考试;又或是开班讲学,以文会友。

以上种种,使得选拔的天平不断往京师倾斜。越作弊,就越能高中,越能高中,就越作弊。

我们很容易发现,教育资源的不公,也是考试不公的一大来源。

总之,一个小小的顺天府,垄断了这么多的考试资源,又有近水楼台的便利,作弊一事也是顺理成章吧,其他省份的考生也就还是努力提高自身,争取高分中举吧!

书生加油,未来是你的。

为什么牵连甚广?

古代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尤其在京城,官员之间是人情,考生与官员是人情,考生与考生又是人情。谁的人情更多,谁就能获利更多。

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人与人相处本就亲疏有别。

然而在公共事务之中,应该尽可能彰显理性和程序。即便无法做到完全的理性,但是人情能容纳的空间越少,就越能体现公平。

在清朝科举大案中,都有那么一个两个广交好友的主考官。虽然科举之中,考官需要避开同籍贯的考生,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又岂止同乡。

只要你有钱,只要你有阅历,只要你有人脉,你可以认识很多人。

人情的大浪淘沙之下,都是那些价值连城的“珍珠”。

丁酉乡试案中的考官李振邺,也是一个讲人情的人。只要是请托行贿,他都来者不拒,一份交情,一个朋友,把路走得是越来越宽。

你的父亲牛,中举。你有钱,朋友多,中举。你有钱,朋友少,不中。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考场都有需要照顾的考生。李振邺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干脆直接把考场打通,大家聚众作弊不就行了吗?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景观:考试的院子里,考生们交头接耳,围着学霸翻看试卷,比对答案,监考官视若不见,甚至亲自下场解题。

这种荒唐的景象,竟然就给他压下了。

因为,他有的是人情,打通了二十多个关节,就将事情平息。

最终给钱最多、交情最深的五个人被录取。

由此可见,在组织严密的科举考试,一次作弊牵连的可不止是一两个人,这是一条线,一个局,一个流水产业链。

所以每次科举大案,都是人头滚滚。当然也不排除君主杀鸡儆猴的动机,但这些鸡未免也太多了。

后来,朋友多的李振邺开始浪了,逢人就炫耀他的“丰功伟绩”:你看那张三能中榜,我的功劳;那李四,本来已经被刷了,我又把他捞起来了;可惜王五,得罪了谁谁谁,我也是没有办法。

玩火终会自焚。李振邺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他的仇人给刷下去。心怀愤恨的仇人,将这些丑闻写成一篇揭文,传到京城各处,才导致事情压不下去。

或许在死之前,李振邺还会想,当初留住这个人情不就好了?

图 | 空谷寻芳 ©

每一次作弊的事发,都得到了代价,或大或小。

在古代,作弊处罚相当之残暴。李振邺一案,7人被斩,家产没收,还有108人流放到东北的宁古塔。官府一路穷追猛打,案件几乎蔓延全国,死者不绝于途。

今天作弊,处罚合理了很多。不仅考试资格取消,成绩无效,而且作弊行为会记入档案,伴随一生;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入刑。作弊者的一生,都将为这个选择而买单。

因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无论大小。或许我们可以抱着游戏的心态,刺激地躲过每一次老师的回眸;或许我们可以凭借着高科技,将监考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总会有一次,真相大白。

人生这道题,我们没法作弊。

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正常的社会,都有几个底线。

比如教育,比如法律。

无论社会出现多少的问题,只要教育保持相对公平,底层就有上升的希望;只要法律秉持正义,社会就能平稳运行。

一旦底线被人践踏,那就是整个底层的灾祸。

因为光是作弊这件事,我们也赢不了。

所以,教育公平,就是最大的底线。

文字由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