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中国绘画二千年通识课讲什么

 文话童心 2021-06-10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起始于华夏大地上人类的早期劳动,因此绘画与生活有密切关系。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人形、动物形象及植物花叶纹之图案充分展示出原始社会先民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因而迄今所出版的中国绘画史,在论及起源时,一般都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图像讲起。

随着中国画走向成熟,原始的彩陶文化承托不了发展重任,儒、释、道的思想便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三大基石。中国画是哲学,是论“道”的哲学,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

中国传统绘画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漆画等。中国画产生的初期是不分科的,随着绘画所表现题材的不断丰富,绘画分科随之产生。

“中国绘画二千年”系列课程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种分为五讲,每一讲又按时间顺序介绍各个朝代与各个时代不同的中国画经典作品。通过五讲,孩子们有五次机会梳理中国绘画的历程,从艺术的视角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这是一种不同于按朝代讲解中国艺术史的新方法,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各阶段的知识点,更是在科学记忆的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新的尝试。最后一讲为文人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前面四讲的内容串连起来,巩固一遍。让孩子们在温固而知新的状态下,再次梳理中国绘画的脉络,从而通过绘画艺术史的学习,真正有效地提高孩子们人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第一讲  中国花鸟画 




中国的花鸟画,专指以动、植物为题材,用中国画材料去表现的一个绘画品种,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正式出现的时间晚于人物画,早于山水画。

其实花鸟图像,在远古先民开辟混沌的历史中便已孕育而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从早期质朴的凿刻岩画起,到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案,再经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至西汉和东汉,数千年间,花鸟画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不断丰富,逐渐走向成熟。至南北朝,人们对“自然”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花鸟画便在此种认识中独立成科。画家通过对花鸟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隋唐至两宋的600多年中,以宫廷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成为主流。这种画法以写实为基础,进而追求形神兼备。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花鸟画家。北宋也是水墨花鸟画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从工笔形态的花鸟进入水墨花鸟表现阶段,标志着人们开始关注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的进一步结合。中国文人在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至元明清,写意水墨成为花鸟画中最具表现力的表现形式。

半坡陶器纹饰

北宋 林椿《枇杷山禽图》

近代 齐白石《草虫册页》之一




 第二讲   中国人物画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比花鸟画和山水画出现得更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中国古代人物画,从彩陶上寓意深刻的人物到战国、汉代帛画人物,以及汉画像石上兼有绘画和雕刻两种特点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不知名的画工所为。士大夫画家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张萱的仕女人物、孙位的《高逸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和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已趋完备,并达到历史的巅峰。随后经过元明清的演变,至二十世纪又掀起了人物画的高潮。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局部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南宋 梁楷《泼墨仙人图》

近代 齐白石《钟馗搔背图》




 第三讲   中国鞍马画 




中国人画马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表达了中国人以艺术的形式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挚爱。人—象征着社会的力量,马—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人与马的主从结合,意味着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画马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美学追求。

本讲记录了自西汉末年到整个二十世纪的画马历史,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爱马、驯马、养马、相马、识马和驭马的各个历程。纵观中国两千年的画马经历,可谓异彩纷呈:汉马奔腾,唐马肥壮;宋马雅致,元马昂扬,明马静穆,清马洋相,当代意笔,重开篇章。

孩子们可通过一幅幅古代经典鞍马作品,越过时空的阻隔,在这两千个岁月里纵横驰骋或漫步徜徉,去感知那美不胜收之处:一个尽在马上的艺术世界!

唐代 昭陵六骏石雕

元代 赵孟頫《滚尘马》

清代 郎世宁《乾隆出行图》




 第四讲  中国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画在绢上的山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可以如同山水画那样给中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唐代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第五讲    中国文人画 




本讲为整个通识课程的最后一讲,将以孩子们最不容易懂的文人画作为结束。经过了以上四讲,孩子们对中国传统绘画应该有了清晰地了解。本讲的文人画将把前面讲述过的知识点以一种新的视角串连起来,复习一遍。在温固而知新的状态下,再了解中国文人画,从而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综合素养。

相较于西方绘画,中国文人画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画种。这种由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创造的绘画体裁,有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多代表作者回避社会现实的心态,因此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常常标榜“士气”和“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在宋元四百多年里,由于文人思想的蓬勃,突破汉唐烦琐训诂,呈现著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表现得最显著且辉煌的,莫过于绘画。因之,史称“宋元”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随后便进入明与清,直至近代。

北宋 苏轼《枯木怪石图》

近代 溥儒《秋江停渚图》

讲师介绍


王建南(将行),大学教师,英语专业,曾有多部管理类英文译著出版,如《老板的期望》《弗里德曼生活经济学》《即时制管理》《创造永远的酷—少儿用品品牌营销》《企业行动纲领》等。另有英文学习专著《大学英语词汇集成》《20个单词走天下》等出版。近年来将事业重心放在艺术理念传播及青少年美育工作方面,曾多次为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博物馆策划并主持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艺术品讲解经验,深受好评。业余笔耕不辍,受《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和《北京日报》“艺术品鉴”两个栏目特邀,常年撰写艺术品欣赏及博物馆艺术类展览参观指南性文章,两年多时间已发表近7百篇文章。2018年9月由东方出出版社推出以“将行”为笔名的艺术类畅销书《听懂一幅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