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锦源:谈谈 究天人之际

 QDLF888 2021-06-10

  1、

     《报任少卿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说到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很多人写文章,对“究天人之际”给出不同的理解。

      我与众不同,想从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的层面去理解阐发。

  2、

     首先从《史记》成书背景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发凡起例,也就是框架是司马谈已经订好了。材料也收集的差不多了。司马迁自己说: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但这个顺序与《史记》成书的顺序并不相同,流通本的史记顺序:为本纪十二,十表,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把本纪提前了。

      司马谈在武帝时期掌管太史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天文气象台台长。官职不大,600石,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

    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的培养是花了血本的,看看司马迁的老师就清楚:董仲舒和孔安国。

    这2位都是西汉最杰出的大家。

     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就是董仲舒,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非常著名的《举贤良对策》就是他编纂的。他是司马迁今文经学的老师。

        孔安国是孔子的十世孙,编写古文《尚书》左传,受《尚书》于伏生(伏胜)。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他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是司马迁的古文经学老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司马谈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这是有目的的,就是为编写史记做铺垫)。

           司马迁自己说,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司马谈如此培养儿子,并在临死说,我死你必为太史令。这话看上去牛大了,人家武帝如何决定,你提前知道了?凭啥啊? 奇怪的是,以后的发展还就是按照这个判断来的,这是悬疑啊。

      司马谈本来想和汉武帝一起到泰山封禅,走到洛阳就病倒了, 司马迁刚好作为郎中令出使西南边疆回来,在洛阳见到父亲,父亲就拉着司马迁的手,说:不能参加封禅,这是天命啊。。。。。。你也别从政了。赶紧把《史记》写完吧。

     你要知道当时的司马迁已经混到郎官令了相当于正副部长的级别了,比他老爸的职位高了好几圈。但还是答应了父亲。做出这个决定是相当困难的。没有足够的理性是不可能的。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要完成一种使命需要父子几代人合力才能搞定,这是一种责任。中国文化,什么都可以让,唯独责任不能让。你的责任你不担当,你让给谁?

     我们现在人,恰恰缺少责任感,光想着索取,想着不劳而获,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各种推卸。
        责任是“究天人之际”的第一要义。

  3、

         理解究天人之际,重点在际上,际是什么,际本意就是2面墙的交汇处。

           天人之际就是天与人的交汇处。 人如何与天交会? 只要把人的事业做到行业的翘楚,透彻理解了,到头了,也就与天相接了。 

      天,既含有自然的天,也指规律性与不变性的天。  对人与社会来说什么才是不变的?只有人性和良知。天可以代表不变的人性和良知。这是有证据的:《中庸》,天命之谓性。明确指出天就是性。

        究,就是探究,含有敏锐、深入、细致、准确的观察力的意思,含有佛家的开悟,道家的点化的意思。儒家的感悟也差不多这意思。  

    司马迁的家族从颛顼时代,就是史官。据《史记·历书》记载,颛顼时,“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黎掌司天地,以沟通民神。重、黎就是司马迁的祖先。换句话说,从颛顼起,经过尧舜,到夏商,重、黎氏都是以“究天人之际”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到了周代,重、黎氏的后裔司马氏“世典周史”。这是司马谈说的先祖“典天官事”的由来。

     在秦国,大将军司马错是司马迁的嫡系一族,到了汉代,司马谈当上太史令。作为重、黎之后代,司马氏父子均是自觉地以沟通天地为神圣使命。

      由此可见,“究天人之际”不是司马迁的发明,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司马迁《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的创作意图,主要来源于他的家族传统。

  4、

  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说肯定对司马迁产生了影响。且司马迁把这套学说进一步升华。从迷信中抽取精华,上升到思辨的道德层面。

 比如在《天官书》“日变修德”一段中,明确提出:“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强调统治者在“天变”面前修德、修政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心向背。

  5、

   司马迁觉得这还不够,在对实录史事的具体论述中,对古代的天道提出了质疑。 

     《史记·伯夷列传》为70列传之首,大篇幅的议论天道循环。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後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

  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群。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最后司马迁相信,天道是存在的,并借圣人直口说:

   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

     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

  6、

    再举个例子,《始皇本纪》,题目就少了一个帝字,明显含有贬义。看秦王朝的兴起是源于杀,灭亡也是源于杀。一开始是杀别人,中间是杀国人,杀大臣,最后是二世胡亥杀宗族杀兄弟,最终是自杀或被杀。

      天道没有报应吗?有的。

    天道报应有多种:就对象而论,有自身之报,有子孙之报。

     就时间而论,有的报应在生前,有的报应在身后。

   就方式而言,有福报 (包含恶报),有名报。

       伯夷叔齐求仁得仁,这就是天报。太史公完成史记,虽然遭受宫刑,也是流芳百世,这不也是福报吗?不是你想求得的,你得到了再多,能算报吗?

        尽人事,不问天报,人到尽头,就是天人交际。天如何看待你的业绩,不是你能决定的。

     汪荣祖在《史传通说》中说:“当司马迁之世,天人感应,王德终始,方士求仙,皆风尚不衰。作史者不可不记,而迁独疑之,别究天人之际,其识可谓高矣。”

  7、

     本纪以五帝本纪为首,推崇尧舜禹的禅让;

      10表以三代世表为首,非议家国天下,崇尚禅让可知。天下为公;

     书体以礼书为首,让者礼之实也;

       世家以吴太伯世家为首,嘉泰伯之让国;

        列传以伯夷叔齐列传为首,嘉伯夷叔齐之让国。

       让与获体现的是情感与理智的把控。强调理智的人生才重视让,讲究谦,实践忍。强调情感与天然的人,重视利、强调得。引用贾谊的话说: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这都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人最终得到的。  

    再总结“究天人之际”这五个字,我们看到了的是:简明扼要。直达灵魂深处。 你相忘都不敢忘。那种飘渺虚幻的感觉,让人大为惊叹。

    我们用白话梳理了一下,是不是感觉彼此拉近了距离,升华了思想。 今天存在的状态不也是自己的选择吗? 你用理性生活,你就是乾乾的君子。周易说,君子终日乾乾。 能终日保持理性,做到谦让,哪里有不利的事情发生呢?这即是天道不也是人道吗?天人之际不都是统一于理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