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向文:将相和,国事兴

 忧郁的妖精 2021-06-10

前情

第45集 新负荆请罪:请罪

将相和,国事兴

田向文

念小学时,语文课本中有个故事令我记忆犹新,标题是《将相和》。里面有一段关于廉颇“负荆请罪”的情节,让我觉得十分新鲜。“负荆”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应该很痛吧!带着这种幻想出来的感官体验,对于廉颇知错能改的品质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敬佩。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在讲述“负荆请罪”这一情节时,只用了寥寥数语: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浓缩就是精华,简短的文字往往信息量极大。一个普通读者想要从这三言两语中悟透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极为困难的。而《新负荆请罪:请罪》正是对《史记》中的那段寥寥数语进行了生动延展,就像给一具干枯的木乃伊施了魔法,使他变得有血有肉,令隐藏在文字下那一个个表情呆板、形同蜡像的人物,瞬间活灵活现了起来。

文章开篇是一段环境描写,作者用荒诞的手法描写了暮春夏初交接的景象。“报喜鸟”与“鸣丧鸟”——矛与盾组合在一起,究竟是喜是悲呢?这是全文的引子,是一根线的线头,是一条蛇的尾巴。这样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使我们被好奇心牵引着,不由自主便被“拖”入了情节之中。

作者丢出包袱后,就开始打开包袱——紧紧围绕“报喜鸟与鸣丧鸟”这一包袱展开。原来,“报喜”针对的是赵惠文王给蔺相如大摆庆功酒暨加封为上大夫一事。而“鸣丧”呢,表面是廉颇误读管家的话之后上演了一场“哭丧”的滑稽剧,其实讽刺的是廉颇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别人的快乐之上。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嫉贤妒能、妄自尊大。同时,作者借这一情节,将百姓对廉颇的鄙视和对蔺相如的崇敬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梗笑点十足:管家说“那个不男不女的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大王马上要升天了。”于是,本来根本不可能到场的廉颇,因为一台乌龙,不得不亲眼目睹了政敌的风光。廉颇的嫉妒综合症也因此愈发加重——故意让管家去骂街。哪知道,管家老年痴呆的毛病又犯了,廉颇明明是用芝麻来比喻蔺相如的“渺小”,结果这话传到蔺府以后,反而被套在了廉颇头上,用来映衬他的“小心眼”,廉颇真是自扇耳光,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讽刺。

廉颇自以为功勋盖世,骄傲自满,平日里走到哪里都是趾高气昂,连带着管家、马夫、士兵等一班手下跟着“鸡犬升天”,走到哪里都是大摇大摆、横冲直撞,尽做些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而蔺相如呢?他听到廉颇放出的话后,选择了避其锋芒,同时还担起了“灭火队”的重任,替廉颇收拾烂摊子。两人的德行高下立判。好在,廉颇知错能改,也不失为大丈夫一枚。    

作者构思巧妙,戏说与史实衔接得当,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将廉颇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并最终痛改前非负荆请罪的过程娓娓道来,把这个经典的历史故事诠释得更加精彩动人。

迁就是一种爱,放在家庭层面是小爱,夫妻之间只有彼此迁就,相互包容,才能携手一生、白头偕老。迁就是一种爱,放在国家层面是大爱,是风清气正、左右齐心。同为国家栋梁,班子成员只有放下彼此间的小隔阂,以大局为重,通力合作,才能力保社稷平安。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这也是历史反复验证过的道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刊发于2021.6.11《劳动时报》三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