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树势加做枝(课题详解)

 晓枫婉月 2021-06-10

盆景的“势”是大局。盆景的整体大效果由局部组成,即:根、杆、枝、叶、盆几配件等等,这一势就是大势。  

盆景的整体感觉因势才能立意,这便涉及“势”如何的问题。如果盆景者脱离了树桩本身的特性,那无异缘木求鱼。其实,所谓盆景的“势”是指盆景的整体给予你的感觉,通常被理解为“境”。而通常所说的“势”是指盆树的“势”,可以理解为盆中树木的态势、动势。

为什么盆树有势?而盆树的这个势就是什么?怎么体现?

“盆景是唯一的有生命的艺术”,其生命的表现在哪里?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无时无刻的无休止的运动中存在。动物的运动相对明显可见。而植物的运动很多时候是一种微观的解析。植物是一种很可爱的生命,不唠叨,不疲倦,就连斗争都是在静悄悄地进行。那么,在长久的生命历程中植物的运动受环境、气候、营养、光照等几个方面的影响而各具姿态。树木千姿百态是因了各有其独有的特性。这一“势”就是植物的生命历程的见证。我们观赏各种优美的树木,也就是在印证其生命的历程。做树一定要符合植物的生命特性,也必须符合各树种独有的特性。做杂木像松,做柏做成松,甚至做的梅花比桃花还艳俗就是违背其树种的根本特性,也违背了千百年来人类领略植物这一生命各不相同的道理。这部分属于人文的范畴。各民族、各人种都有独立的属于自己的文化。

文化是民族传承的根基。势,简单讲就是盆树的姿态。复杂了讲可以引申很多的含义,根据各人的修养和悟性都会有所不同表现。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盆树的“势”?没势的树不行吗?

势、是盆树的最大看点。“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字,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树。”对应到中国盆景,如果做的景,每根枝条都水平相似,好像阵列一般,长短规整,或如车轮一般辐辏转生,树的轮廓线是一条没有变化的直线,就不能叫做盆景了。面面相向,枝枝相承(承接),各有各的意态,如同主客宾朋杂坐,互相应接有度。

很多时候,有些丛林盆景是在排队站岗。有些盆友做的树,其枝条也是一样跟士兵类同,很刻板。不是说不可以,对称也是一种美的法则,人就长得很对称,不对称的人我们称之为畸形。但在中国传统表现艺术中,于树而言(盆景),就不许可对称,为什么?这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指导哲学。《易经》讲的就是生命的阴阳变易之道。要在变动中才会蕴含生机,要在变动中才会发生演化,生物才会进化。势就是动的,静的不是势,而是“态”。

盆景是变易的,所以,它表现的是势。

势、在盆树中的表现可分为两类:一种杆势,一种枝势。杆势的不同就产生了种种曲、直、俯、仰、悬、卧等盆景类型。通常所说的斜干式,临水式,悬崖式,直杆式种种都是此类。枝势的不同就产生了飘、跌、曲、折、泄、挂、拖等等极富表现力的大枝枝型。枝干配合便成盆树,再配上盆就是最基本的树木盆景。所以,势是盆树的最主要观赏点。势决定了式。

“如何取势”?

“取”意谓采取,选取,取用之意。很多树桩在不同程度的制作者的理解中,其势可能是千姿百态的。但在很多人眼里也会想当然的。一个桩也许就只有一种势才能最展现这盆树的美。树木盆景的制作就在于将盆树的最美一面展示出来。所以,取势很关键。但怎么取势,取何种势,根据各人的理解以及制作手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况。

以枝取势。在树木盆景枝法中,有一个名词“大枝”。什么是“大枝”?从体量大小上来说,它可能是一株盆树上最大的那个枝。也是除了顶枝外最关键的那根枝。是整树的神魂之所在,是树干的主气脉的加强和延伸,即如上所例举的飘、跌、曲、折、泄、挂、拖等等枝型。因而有《如是定枝歌》:

顶枝大枝立坐标,次第轮转安枝条。  

四枝出枝八方布,一枝当做一树瞧。  

各枝各有各树态,争让呼应巧安排。  

左右枝长前后短,欲起先伏见弛张。  

顿挫掩映显景深,疏密长短费思量。  

大枝先锋奔前方,顶枝主帅坐中央。  

当有枝处必有枝,君臣佐使如处方。  

不可只留左右出,赤膊出场露光光。  

太阳一个随流转,盆树天然有方向。  

层不相盖枝不掩,步移景迁观露藏。

顶枝和大枝的配合就构成了一树的基本态势和形式。顶枝和大枝就是盆树上的主枝(主要结构  枝型),而其他枝相对都是“辅枝”,起到辅助这两枝的作用。  

一般来说,做枝法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旧徽派(已亡失)的粗扎粗剪;一种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岭南截干蓄枝。旧徽派的做法是选合适的桩头进行地养,或小苗先将杆形做出来,后置地放养(这个期限可能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主要是杆形的张弛节奏有书法意味而已,这种做法传到四川、云南等地就成了树杆扭两扭就叫做盆景了。尤其在当今云南的有些地方,树杆乱圈一下,枝条任意放长,就是叫做“盆景”。往往是筷子粗的小苗扎型后再养到胳膊粗以上。

当今的文化(假如还有文化的话)其实是一种快餐文化,人类越来越浮躁了。旧徽派是中国传统盆景的最后领地。传统做法到旧徽派为止,以后的苏派、通派、海派、岭南等等都是新兴流派。川派和杨派介于传统和现代这二者之间,但旧徽派没落得最早,建国以后几不可见。接下来没落的就是川派。

所谓的没落,就是断代,没有传承的断代。如果今天有人和你说他是徽派或川派的传人,那就是狗屁回头。龚自珍的 《病梅馆记》基本描叙就是类似。一般是选择自然界残破,腐朽,要死不活的桩头(健康的大树,俺们的先辈们是不挖的)多是以花树为主,梅李桃杏等,通过高超的栽培手段,将这些虫蛀风蚀的桩头重新焕发生机,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进行树干的处理,这一步现在的很多盆景书是没有详述的。根据原桩的情况,或劈、看其纹理;或烧,防腐;或敲击,使幼嫩部分苍老。刀砍斧剁,手折火烧,无所不用其极至,其目的就是看老。唯其老,才有沧桑感,才能给人阅历。这与和当今的不同。过去幼年树态,青年树态是基本不做的。流传到海外就成了倭人的所谓“舍利”“神枝”。

其实,舍利就是枯峰、劈干;神枝就是残头。中国古已有之,甚至分得更细,适用情况更广。  干的处理其实方法很多的,如敲击、撬皮、环剥、斧剁、嵌石、掐丝、钉钉等等现在很多都不讲了,懂的人越来越少,不能说不是个遗憾。

枝法的操作:  

如前所说,旧徽派的做法是粗扎粗剪。什么叫做粗轧?这基本相当于岭南的“顺角”,即处理枝法的“出枝角度”。“出枝(点)位。枝的粗细、长短、繁密就体现了种种不同的感情。 如点枝须小而繁密,飘枝须扶疏潇洒、跌枝须婉转顿挫、顶枝须俯仰有度,垂枝须婀娜多情,折枝须刚劲、泄枝须顺畅等等。

粗轧其实也包括两个步骤,其一,定枝,相当于当今岭南的疏枝定托。就是选留取舍适合造型的枝。这有几方面的好处,其一、造型明朗化,简单化。其二、集中营养生长选留的枝条,避免了儿多母苦的弊端,其三。古人本来就贵疏不贵密。 所谓“瞩目横斜千万朵,赏心才有三两枝。”三两枝能极尽情态则足矣,那就是千万枝了。这里面有道家的哲学,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三两枝能极尽情态则足矣,那就是千万枝了。中国过去的盆景决然不是如今被那些二鬼子推崇的锅盖或富士山。  

粗扎的第二步骤就和当今的岭南一样,放养。放养之后数年不动剪,或一年动数剪。(跟岭南一样)但修剪方式不一样。修剪相对岭南的精剪而言叫做“粗剪”。何谓粗剪?其枝法基本就相当于“花枝”即“画枝”。凡合画理,婉转顿挫,抑扬有度,穿插掩映,相互生情。若说何枝为“花枝”如是无言,说不得,不言宛在,说既不是,只能叫大家看国画花鸟而已。花枝里面没有常规盆景的“忌枝”一说。这是最大的不同。

总结一下,“粗扎粗剪”做枝法就是“任意而行,适意而止,揣揣小心,如临深谷”要说比例协调,这与岭南盆景也不相同,可能老大的桩,枝条并不是如何粗壮,其过度有很多手法可以交代。“残头”更不会有,如岭南枝的金字塔型渐长渐细。如“花瓶头、云头雨脚”等都是其  余绪。就是说,甚至有可能尾端的枝比基端等粗或更粗,但必须有交代,不突兀这种枝型,往往历数十年乃成。不会是岭南截干蓄枝的全硬角转换,而是曲直如意,软硬随心。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是绝对做不出这种枝型的。

截干蓄枝:

截干蓄枝,随着岭南风的盛行,也算是耳熟能详。但须记住,真正的截干蓄枝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区别对待。各地物候不同,适用手段也不尽相同。在此,应该注意的细节是,第一  个“剪口芽”的问题。“剪口芽”可以说是岭南枝法入门的第一步。但“剪口芽”是不是剪口的芽?在通常的操作中,照剪口芽预留下一节枝的方向,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为什么?因为剪口芽往往不会是旺生芽。愈合伤口会分薄养份,甚至会有伤口感染等问题。所以,修剪时应多留一节,这一节相当于牺牲枝,留引水叶而抹掉其芽头,不使芽头生长消耗养分。但给下一节的旺生芽留一定余地。给它一点空间和时间,等它生长到上一节的一半粗的时候就可以裁剪到位。当然,有些树种会自己缩枝到位。如:雀梅等爱缩枝的树种。

疏枝定托:

有很多人不懂疏枝,只知道蓄枝放养。养得杂乱无章,往往需要的枝没长粗,不需要的枝长得碗口粗,甚至很好芽位的枝因为通风透光不良被阴死,还有一个就是营养分薄,儿多母苦。徒耗许多时间。所以 ,“疏枝抹芽”很关键。好钢用在刀刃上。养分全用来生长需要的枝条。

盆景就是取舍的艺术。水准的高低无非就是取舍的眼力高低。当今,很多盆树的做法,都是左平走一枝,然后右平走一枝,如此渐次到顶,每枝支脉渐分,波折都很有规律,上走一下,下一节再下走一下,呈重复波线结构。

良好的枝线结构应该统一在整个树势下,以顶枝为纲领,以大枝作方向的不规则变向结构。”一言以蔽之,“一枝即一树,  各树各不同,顶枝做纲领,大枝都顺从”,开合呼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