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1-06-10

读者朋友们,请先对比欣赏两幅画: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木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之“ 曲水荷香 ”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之“ 曲水荷香 ”

这两幅画分别取自康熙年间御制木版与铜版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木刻板《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源自清代宫廷画家沈嵛所绘36幅《御制避暑山庄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版刻名手朱圭、梅裕风以该画稿为底本,寻木质之理,探天然之趣,雕刻成木版《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这是典型的“中国制造”。

铜版画这个画种是洋玩意儿,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雕刻工匠师们运用刻刀,在金属主要为铜制品器皿上镂刻装饰图案,而后在铜刻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凹版制版工艺,广泛应用于印刷业,随后又产生了铜版画艺术。

说起来,中国的木版画是铜版画的祖宗。英国人理查德卡莱因说:“欧洲版画艺术的发展,应当归功于中国发明木版印刷,我们在15世纪印刷书籍要比中国迟了好几百年。”不过,铜版画采用西方的绘画透视法和明暗法,而且制版工艺容易做到精细到位,效果更加逼真,所以就版画艺术而言,铜版画相对于木版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以《圣经》为题材的早期铜版画

康熙五十年(1711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原名Matteo Ripa)受罗马教廷派遣,经教皇特使多罗推荐进入清宫服务,同年被任命为宫廷画师。进入清宫之后,马国贤第一次向康熙皇帝介绍了西方的铜版画。见惯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和西洋油画的康熙皇帝,他惊诧于铜版画的精美,正巧这时木版《御制避暑山庄图》完成,于是,他命令马国贤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制作成铜版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马国贤以中国宫廷画师木版的《御制避暑山庄图》为蓝本,在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基础上,又将西洋画经常使用的明暗色调对比手法应用到这个作品创作之中。在36幅铜版画另侧,由清代名臣王曾期书写康熙皇帝为36个景点的题诗。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是中西绘画艺术、版画雕刻艺术第一次完美的结合,它逼真地表现了中国园林之美。

马国贤把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呈现给康熙皇帝时,他大喜过望,称赞这36幅画全是宝贝,下令复制赐给皇子皇孙及其他亲王。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大珊老师收藏的铜版《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复制品

欧洲的园林艺术历史也很悠久,以对称、整齐划一为特点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法国式和荷兰式建筑一直是欧洲园林的主流。欧洲人铲平山丘,干涸湖水,砍倒树木,把曲径拉成笔直的道路,花大钱建造喷泉,栽种成排的鲜花。到了17世纪末,欧洲人对这种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逐渐引起一种厌烦的心理,人们已经开始嘲笑这种尺寸精确、线条工整的园林布局,因为他们说任何人都能把树木种的行距相等、形状一致,这哪有艺术性!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欧洲的园林风格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艺术

1724年,马国贤乘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回国,途经伦敦。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听说马国贤从中国归来,立刻接见了他,并给予了空前未有的礼遇。英国伯灵顿建筑学派的创始人伯灵顿勋爵拜访了马国贤,了解到伯灵顿勋爵的建筑学家身份之后,马国贤赠送给了他一套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

伯灵顿勋爵在建筑界有不少朋友,这样,他的这些“朋友们得以研究和讨论他的一组'热河景画’。这组画现藏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籍部,它完全可以标志着英国园林风格发展中的基点。”在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潮,可以说,在这股热潮中,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这股热潮提供了具体的样本,并推动它持续升温。

马国贤在中国呆了13年,他太了解中国园林了。他认为中国园林的建筑风格与欧洲欧洲园林迥然不同,在师法自然上,中国园林远远超过欧洲园林。马国贤对欧洲的园林设计师们说:“我敢说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品位高雅,这样的园林在那不勒斯根本见不到。可以说,中国园林的本质就是师法自然。”

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园。尤其是避暑山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皇家园林,它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于一身,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典范”的盛誉。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中国的避暑山庄

欧洲人通过一些从东方归来者的描述,对中国园林已经非常仰慕,建造师们急需有关中国园林的第一手图像资料,而马国贤带回来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恰恰又是中国最高等级园林艺术的全面展示,因此它就如同一场及时雨。

当时伯灵顿勋爵在奇斯威克新建了别墅,英国建筑师肯特正在为别墅设计花园。肯特见到避暑山庄组画,他说:“从这些画作得到启发,从而使英国园林设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肯特见到《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后,对于中国园林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他随后设计了著名的肯辛顿公园。在这个公园中,肯特用草坪代替涡形花坛,用小树丛代替绿色的雕塑,用林荫道代替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布景。园中曲径通幽,人们可以从任一方向透视远处的风景。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肯特设计肯辛顿公园时借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道法自然”

接下来,中国园林热英国逐步加温。1762年,钱伯斯为肯特公爵在伦敦近郊建成了著名的丘园。“在丘园的设计中,他以中国园林为蓝本,力图在自然和艺术之间采取一种中庸的态度,既顺应天然环境,又加以人工斧凿。他注重曲折蜿蜒的自然风格,点缀以曲水虹桥和假山凉亭。”钱伯斯还在丘园中建造了一座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宝塔,成为丘园的标志性建筑。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伦敦丘园之中国式宝塔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沃本修道院18世纪大规模改建,看这一场景,小桥流水与亭子,简直就是中国式园林的翻版

那时的英国人对中国园林是怎样的膜拜?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英国在中国的传教士、画家王致诚 (Jean Denis Attiret)说:“所有的山岭都覆盖着树木,人工运河我们这里是由方石砌成笔直的堤岸,但中国人用的都是非常简朴的粗石,并夹杂着岩石块,有的向前凸起,有的向后凹缩。它们是以非常艺术的方式排列起来的,人们可以说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河渠有时很宽敞,有时又狭窄;它于此逶迤蜿蜒,有时又掉头拐大弯,它们就如同是真正被丘陵和山岩推动一般。河岸上种满了鲜花,它们在石堆和假山口绽放,在那里也显得如同是大自然的造化。除了河渠之外,到处都有甬道,它们都用小石子铺成,从一个山谷通向另一个山谷。这些羊肠小道也是蜿蜒着向前延伸,有时沿着河畔前进,有时又远离河岸而通向它方。”

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整个园林按照移步换景的思路设计。你穿过园林中弯弯曲曲的小径, 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水从山洞中喷涌而出, 逶迤地流过岩石。在一些地方形成又大又急的瀑布, 在一些地方形成小瀑布。有时在一些地方, 由于树木的叶子和枝条的遮挡, 人们只能看到水从山上流下, 而看不到瀑布。”“中国的园林设计者以大自然为师,他们的目的是模仿大自然的不规则之美。”

在英国的影响下,中国园林热在18世纪的欧洲大陆各国流行开来。法国人模仿中国园林,在自己的私家园林里建造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宝塔假山,其中尚蒂伊花园是法国人模仿中国园林的代表作。德国柏林的皮尔尼兹宫、慕尼黑的中英式花园、勃兰登堡的中国屋、威廉高地园的中国村都是中国味十足。丹麦的弗雷登斯堡公园、俄国奥朗宁堡的中国宫、芬兰法古维克的八角楼、意大利遍地开花的宝塔、瑞典特洛宁格林姆的中国楼阁等都留下了中国园林的烙印。

由于避暑山庄太美,马国贤带回的铜版画《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又有具体参照样式,所以在欧洲的中国园林热中,许多国家的王孙贵族庄园,不经意就会发现避暑山庄的影子。马国贤为中西文化交流贡献大哉!


参考资料:
曹剑峰:《铜版画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法]安田朴:《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书社

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意]马国贤:《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海古籍出版社

[德]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商务印书馆


【后记】

铜版《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属于御制艺术品,因此数量有限,且多在宫廷内部陈设,外界流传极少,整套作品更是难得一见。据说目前世界上仅存有几套。2013年,学苑出版社根据香港叶建民先生收藏的版本全真影印出版。近日,我的好友,也是本书出版的总策划、河北旅游学院王国维书记赠送我此套珍贵艺术品的影印本,不胜感激,借此文致以深深的谢意!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就是这件东西,让当年的欧洲人跪拜中国园林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