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迷不悟的悲剧人生

 吴主任 2021-06-10

看到一篇新闻,32岁的唐尚珺,今年第13次参加高考。

故事背后的细节比新闻标题呈现的更让人唏嘘。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高考没上本科线,父亲送他去南宁的一所技校学手艺。他不甘心,偷偷退学,拿着家里给的上技校学费,瞒着家人开始复读。此后,他开启了自己多年的复读生涯。

唐尚珺家境贫寒,六十多岁的父母靠卖甘蔗维生。他觉得唯有考上名校才能改变家庭命运。

中途唐尚珺还得假装自己技校毕业,应付日常父母关于工作上的唠叨。2014年,在父母眼里的他是在一家什么电脑公司上班,一个月1600,包吃不包住,钱也不够花。唐尚珺的母亲说起这些,眼里全是希望。

春节临近,唐尚珺得假装一个已经工作的年轻人带着年货回家,还给家里的几个小外甥发红包。到了正月初七又得要匆忙赶去“上班”。

在补习班,学校不收复读生的学费,还给一点生活补助,按照上一年的成绩,过一本可以拿300块钱,超出的部分,每一分加2.5块钱。唐尚珺每个月可以在学校领到400块钱。

这里就有个关键的信息,也就是说,在2013年,唐尚珺的第五次高考成绩已经过一本线了,只是他不满意,再次选择复读。

2014年,唐尚珺的第六次高考成绩,综合201分,总分563,照顾分10分。

唐尚珺还是不满意,觉得自己考砸了,说有个600分该多好。

两个月后,西南政法大学招生办向唐尚珺抛出橄榄枝。但他回复人家,我正在谋生无法上学。招生办的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看你怎么选。

当时他的理想学校是中科大。

2015年,唐尚珺的第七次高考,接到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被调剂的专业不满意,他选择继续复读。

2016年,唐尚珺第8次高考,总分625,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但这依然不是他理想的大学。

这一次,有补习班的语文老师跟他说,真是太傲娇了,你看那么多同学都大学毕业领工资了。除非清华大学和钦州学院比,否则好大学里这个学院那个学院没什么差的,去读就都知道了。你坚持的精神可嘉,但是没有必要。中国政法大学可以去读。

不知道经历了什么样的内心斗争,唐尚珺接受了这个建议,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跟父母坦白。69岁的老母亲笑出一种极为复杂的表情,但她说,瞒着我不怪你,我还是开开心心的,父母都期望孩子有出息。

然而,也是这一年,唐尚珺的父亲肺癌晚期确诊。母亲跟他说,你不用操心,生有时,死有日。

生而为人,何止是绝望,几年来执著的意义感荡然无存。唐尚珺似乎在此时此刻幡然醒悟。考上什么大学都不重要,亲情才是最重要的,他说,我现在都很怀疑,知识改变命运到底是不是真的。

他把复读学校的奖金拿出来给父亲治病,再次放弃了耗费7年时间考上的大学。

一年后,父亲去世。

在父亲去世前,唐尚珺带着父母去北京,旅游景点走一圈,他很自豪可以带让父母看看北京。父亲也很高兴,说这辈子没遗憾了。

唐尚珺呢?还在继续他的复读,也就是开头的这个新闻。

因为新闻引发的好奇,我从纪录片《高十》里梳理出以上这个简单的故事。

根据后续的一些报道,2017年,父亲因病离开,唐尚珺考试发挥失常。2018年,第十次高考成绩619分,但继续复读。2019年,第十一次高考成绩646分,放弃重庆大学,再次复读。2020年,成绩不理想,继续复读。

我估计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快坐不住了,怒其不争。

从个人角度看,无非那一套,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梦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分量不一样。是的,我们尊重梦想。

从传统务实的角度看,有些人会说,贫困山区的年轻人唯有靠高考才能改变命运。没错,高考是个手段。

但是很显然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经济上的贫穷真不是最可怕的,观念上的愚昧才是。整部纪录片,唯有其复读期间的语文老师的那段话如同照进腐朽、落后、愚昧、病态执着观念里一道微光。

唐尚珺的动机感人,精神可嘉,一次又一次选择复读也能看出毅力非凡,但是观念完全错了。这不是梦想不梦想的问题,而是预期太高,野心和实际情况严重不匹配,并且极大地高估了考上理想大学的作用。

不甘心去读技校完全可以理解,他内心有一团火,相信自己可以考上一本,事实上他确实也做到了。但他太执着于某个大学或者某个专业。实际上根本没那么重要。任何一个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哪怕这个东西重要,在校内也是可以再转的,一步一步来。但事实是真没那么重要,毕业后严格按照所学专业就业并非主流,也很难一一对应。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里各个专业的教育严重脱离市场所需,再比如外面的世界对人才要求一直在变,无数的新工种在诞生。

相比考上重点大学,或者什么心目中自以为牛逼的专业,最重要的一步是走出去,先到他心目中的大城市北京再说。或者暂且不论北京,去任何一个二三线城市,相比之前的处境也是跨出一大步。如果不是执着于理想的院校和专业,以唐尚珺的实力,第二年就可以考个北京的普通本科。这样的结果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已经是颇为坚实的一步,要知道此前他父亲只是期待他去技校学手艺。

唐尚珺是个长得很帅的小伙子,会弹会唱,拼劲和毅力也非常人可比。反正给一百次机会我也考不上名校。高考结束后我就觉得这三年已经够够的了,抵触心理强烈,怕了。当时就想什么学校都行,专业随便,反正也不懂大学到底是什么。而且我最终也是被调剂到一个此前根本没听说过的专业,无所谓。高中生和他们的农村父母能懂什么专业好坏,都是一些不靠谱的民间传说。比如说计算机系,信息管理系,通信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几个人能搞清楚差别是什么,学了什么又有多大的区别?

包括唐尚珺在内的很多人对待高考的态度都非常有问题,好像人生仅此一役,打赢就翻身,输了就死磕到底。图森破了,有时天真。人生一步一个台阶,高考重要,但并非唯一重要。改变命运需要运气和能力,高考不过是系统里的最主流的筛选规则。考上好大学离幸福成功的人生才到哪儿呢?任何名牌大学里再学四年对这个世界和人生也是懵懂的。人生是个过程,需要积累,没有一劳永逸。

之前有读者留言,记得主任说过,高考志愿先选城市,现在觉得说得太对了。我说,唯一的缺憾是并没有更多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能意识到这一点,或者犹豫。

这不,刚好也看到了这样的新闻:

近年来,高考填报志愿成了一门生意经。在平均消费水平高的城市,某些机构的收费可达到2万-3万元。部分高考志愿规划师甚至培训3天拿证,一年能赚90万。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1520家“志愿填报”企业,河北以900余家企业成为全国志愿报考服务企业最多的省份。

大开眼界,原来钱还能这么赚。这些考生和家长为什么不关注“吴主任”?考生的家长们为什么不互相分享下我之前相关文章?比如这篇《高考结束了吧,那就进来看看 2万-3万元?我这里不要钱。

唐尚珺一次又一次的复读,耗费的不是少赚几年钱,最致命的成本是时间。没有比时间更宝贵的了。就算2016年他去了中国政法大学,2020年本科毕业,31岁了,怎么跟20岁出头的人比?而且我猜以他的个性,还得继续读,最终40岁才开始工作。说个难听的现实,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而且一丁点意外都没有的后续,就算唐尚珺读到他理想中的大学,学习他梦想中的专业,狂喜两天遮掩不住无尽的虚空。付出的代价越大,人越虚空,越怀疑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不知道浪费了多少人生中最黄金的几年。到时他只会痛苦不堪,继续瞄准更高的目标。跟头驴一样被得不到的东西牵着走。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不是初始的贫富差距,是观念的不平等。这一点值得反复强调。

事已至此,只能祝福唐尚珺了。

如今,每年还有大几百万的应届和九十多万的复读生在奋斗。希望本篇文章有缘能让更多的家长还有高中生毕业生看到。哎,看缘分吧。

上篇:铁饭碗和女友可否兼得
推荐:高考结束了吧,那就进来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