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把20多次搬家当断舍离,却唯独“丢”不掉它

 蟹爪兰4d29nf6t 2021-06-10
图片

Home / 家

图片

一个平均一年搬一次家,住过不下20个房子的人,每次搬家都一定会带着的,会是什么呢?是跟随多年的那件家具,还是不舍得扔的几件衣服?对陈媛Cissy Chen来说,是一份热爱。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工作室的主理人,也作为一个从事收藏已有十余载的艺术爱好者,她无法割舍的,自是那满满当当的艺术收藏……

图片

她喜欢做两件事:

搬家和在家“策展”

图片

陈媛Cissy Chen,室内设计工作室ADESIR主理人,热爱当代艺术,并从事收藏十余载。她早年留学法国攻读MBA,曾在欧莱雅集团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多年。图中背景是她个人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来自张恩利的布面油画Sink。

熟悉陈媛(Cissy)的人都知道她特别爱搬家,平均一年搬一次,迄今住过不下20个房子。最近,她刚从同小区的套房子换到了另一套,带着她满满当当的艺术品收藏。曾在跨国集团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她,笑说自己热衷于尝试不同的事物,搬家可以趁机断舍离,但唯独对当代艺术保持着长情

图片

餐厅和客厅连在一块,可以望到主卧的一隅。餐厅的墙面上除了挂有黄奎和张慧的作品,最大的一幅来自倪有鱼的《画院碑》,布面综合材料,女主人还收有另一张同系列的反色版本。

Cissy早年在法国留学读商科,先生是从事石油行业的法国工程师。婚后,她跟着先生一直在法国、韩国、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工作。Cissy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是儿子出生的2007年,那时出于装饰家的需要,艺术圈的朋友就带着她去香格纳画廊。

图片

让这些年来的收藏可以轮流上墙,

好比在家策展。

图片
图片

Cissy将布置家的过程当作是“在家策展”的过程,在她的家里,无论哪个角落,都可以是这场“家中之展”的一部分。

三年前,她有了自己的室内设计工作室,迄今接手了二三十个案例。对于“喜新厌旧”的她来说,从事艺术相关的设计是满足自己创造性的另一种可能。“每换一个家,我都会考虑空间、墙面的色彩及其组合,同时在脑海里自动检索自己的藏品,”Cissy解释说,“让这些年来的收藏可以轮流上墙,好比在家策展。”

图片

搬家是“断舍离”的最佳时机,除了它……

图片

客厅的一整面墙留给了丁乙的大幅作品《十示》,尺幅为158x225cm,纸上综合材料;胡子的水粉作品Francesco Clement为空间增添了温暖明亮的氛围。白沙发是Cissy为大地色基调的客厅特意定制的家具。

Cissy看房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墙面够不够挂画,一个家她通常会放上三四十件作品,通常第一次上门,她就能想象出这个家挂上画后的模样。这回搬的新家有160平方米,她第一眼看到客厅最大的墙面时,就想好了要挂上丁乙那件158 x 225cm尺幅的作品。客厅是雅致的大地色系,主位画定了以后,她思忖着要配一些温暖明亮的画作,接着便选了胡子的一件肖像水粉作品,画的是她的艺术导师、艺术家Francesco Clement。

图片

入门的过道可以对望厨房。靠墙的低柜上摆着倪有鱼的雕塑作品,背后是张如怡的木板混合媒介作品《透明的夜-1》,厨房里挂的是耿旖旎的布面油画作品《凳子》。

Cissy喜欢将艺术品混搭,超大尺寸的挨着异常轻巧的,力量感的对比女性化的,东方的揉杂一些西式的。在靠近餐厅的长条墙面上,她挑了倪有鱼的彩色大幅《画院碑》,上面有趣地标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生和死的日期。旁边是黄奎和张慧的两件小的布面油画。

图片

餐桌上方的墙面上挂了两幅布面油画,分别来自黄奎的《暖手壶》和张慧的《护士》。

她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张恩利的,迄今收藏十余载也有了上百件藏品,以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居多。“这20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迎来了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

图片

作为个体能够有幸贴近这段历史,

并与年轻的艺术家一起穿行和成长,

我觉得这本身就非常有意义。

图片

她通过画廊和艺博会来了解艺术家,认真研究之后做决定往往很快,当然首要的还是看作品本身是否能打动她。在去年的西岸艺博会和ART021上,她一口气订了10件作品,直到今天收到一件好作品时依然会兴奋不已。

图片

艺术在的地方,就是家

图片

挂有丁乙大幅作品《十示》的客厅一隅,边几上的雕塑来自张如怡,躺椅来自女主人的设计工作室出品。

为了和艺术品相匹配,Cissy一手包办了家里的陈列和家具,风格是摩登当代、中西结合。对于家具,她喜欢以当代的手法来运用传统元素,结合色彩、材质和功能,因此家中通常都是定制家具。上一个家是绿色基调,她配了一水儿的浅绿色家具。这回,她为客厅和主卧各自定制了一个仿古风格的黑漆描金柜子。

图片

主卧靠床的墙面挂着倪有鱼的作品《千里江山》,布面综合材料。阳台上的架上油画是来自喻红的作品《水》,布面丙烯。仿古风格的黑漆描金柜子是女主人定制的。

也许是因为长期在国外工作和生活, Cissy从不认同“只有买来的房子才是家”的论调,她更在意的是住在里面的人和艺术氛围。在她看来,每一次搬家就是多一点人生体验的机会。“所有和艺术相关的事物都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方式,我的朋友圈、社交圈都跟艺术相关。”

图片

L'art est ma vie,

艺术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图片
图片

儿子卧室的床头墙面上挂着袁远的早期作品《地铁》,布面油画。

如今,Cissy的一双儿女分别是13岁和10岁,他们的房间从来不曾被特意布置成儿童房,长久以来同样挂有作品,艺术的萌芽一早就被播种下。“两人小时候也会嘀咕家里怎么像座博物馆,”Cissy回忆道,“到今天,孩子对艺术品很有自己的主意,我也会征求他俩的意见。”Cissy建议初入者不妨在每年生日时给自己挑一件艺术品,或者买一件作品送给孩子,多去美术馆和博物馆,艺术眼光也会无形中得以滋养。

图片

书桌左侧摆放着丁乙的作品,阿童木摆件是陈彧凡的习作。墙面中间挂的是欧阳春的《调色盘》,布面油画,右边是袁远的作品《无题》,布面油画。

和收有作品的艺术家相熟以后,她有时也会去拜访他们的工作室。家里有不少张如怡、倪有鱼的小雕塑,阿童木摆件是陈彧凡还在做试验的小作品。“当你欣赏一个艺术家时,你就会想更多地了解他的工作方式、性格、发展动向。”Cissy说,“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后,你对收藏的作品感情也会更深。”

正是这股对艺术无法割舍的热爱,让Cissy能在这每一次的“人生新体验”中,也成就了一场艺术的“流动盛宴”。

话题互动

你会如何“在家策展”呢?

文末留言一起畅想一下吧!

以上内容来自《安邸AD》2021年5月刊

摄影|雷坛坛 

造型|朱隽Judy Zhu

撰文|思佳Sijia 

编辑 | Tangke

视觉设计 | Mok Mo

助理 | 秦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