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治梦想照进现实

 大盗宝库 2021-06-11
    放眼当今世界,“法治”乃是各国走向繁荣富强、公平正义的“不二法门”,是大国软实力的重要见证,亦是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大潮流,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法治是什么?繁体的“灋”字,《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兴衰更替,历史早已明示,法治昌明方能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只会国乱民怨。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法治国家是中国的百年梦想
  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饱受外敌入侵的屈辱,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的艰难窘境。在丧失“治外法权”等国家主权的深刻警醒之下,国人深刻认识到不讲变法就将坐以待毙,而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上下同心、教养得法。梁启超先生认为,“法治主义是今日救时惟一之主义”。孙中山希望把中国尽快建设成为一个“文明法治”的国家,“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二十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
  法治国家是中国的百年梦想。然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和现实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谱写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们党对法治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人民民主政权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在瑞金、延安革命根据地,制定了宪法大纲、土地法等法律文件。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他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从北京到了杭州,在西湖边,用了77个日夜,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的草案初稿。在去杭州的路上,毛泽东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立良法是法治的起点
  法治,是立国安邦的大事。而立良法,是法治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
  社会万象,纷繁复杂;立法所向,千头万绪。到底哪些才能成为立法的对象?我们进行立法,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各项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与热切期待。
  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国家土地制度,到百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家庭婚姻,每个公民都要接受这部法典的约束。通过对公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公序良俗的法治原则融入社会治理之中,为增进中国人民福祉点亮一盏明灯,也将成为衡量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尺。
    法治在细微处真正落地
  法治不是机械的制度模型,也不是写在纸面上的苍白文字,它是“活的法律”。法治就像一架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在我国,大多数法律、法规和几乎所有的政府规章都是由各级政府执行。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运行,法治才能在细微处真正落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宏观层面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感知,必然会从宏观落脚到微观层面。个案是否公正,是普通中国人对法治最直观和最深切的评价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叫《刘巧儿》。电影的法官“马专员”判案很有诀窍,他没有高坐厅堂、拒人千里,而是深入田间地头,与当事人拉家常,听老百姓诉疾苦,以公正判决赢得了人民的赞誉。他就是新中国法官的优秀代表马锡五,他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并载入新中国的司法史册。
  此后,我国的司法体制机制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从司法民主到司法公开,从审判方式到职权配置,从司法责任制到法官员额制,尽管具体的改革举措在变,但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让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一起具体案件中,体现在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中,是我们进行司法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法治力量深入人心
  今天的中国,每一个公民都是法治中国的亲历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只有人人尊崇法律、信仰法律,只有公民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法治力量才能深入人心,法治才能成为现实。1986年我国“一五”普法正式展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5年持续不断的普法教育,如同一场深刻的观念革命。我们今天的普法,是生动、真实、互动的。让执法、司法现场成为普法第一现场,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普法的常态。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老百姓不是靠直觉去被动应对,而是自觉运用理性去寻求法律途径的解决,这是全民守法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信号。
  中国法治这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今天,法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国家到人民,从政府到社会,对于法治梦想的追寻,已经成为源于党心民意的深远共鸣,已成为值得倍加珍惜与呵护的社会共识。我们将不断续写中国法治这篇大文章。当法治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法律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呵护与保障,会让公民享有自由与尊严、免于匮乏与恐惧,会让温暖的法治之光绽放出坚毅的力量、照亮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