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名将李勣为何病重不肯医治,临终遗言:不肖子孙,立即打死

 qiangk4kzk8us4 2021-06-11

公元669年,李勣平定高丽一年后重病在床。家人遍请名医为其诊治,李勣却拒绝道:“我本山东一田夫,遇明主提携有了如今三公的身份,古稀之年何必再多活!”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勣所立下的功劳已经达到顶峰,军中的威望已无人可及,唐高宗虽仁厚,但势必会产生猜忌。

李勣这样说,就是想告诉高宗李治,我这辈子已经很知足了,现在都七老八十了,连死都不在乎了,哪还有什么野心?

这番忠心之语传到了皇帝耳中,高宗李治很是感动,立即下旨将李勣的弟弟李弼调回长安照顾兄长,并将宫中各种名贵补药,千年人参、灵芝等送到了李勣府中。

可再名贵的药材,也挽救不了一个心存死志的老人。

公元669年12月31日,李勣将弟弟招到床前,笑着对他说道:“今天我状态好些,你安排一个家宴,把子侄们都找来娱乐一下。”

于是,已经愁云密布半年之久的李府,传出了久违的丝竹与欢笑之声。

李勣勉强倚在榻上,喝了一口酒水,看到屋中子孙罗列,甚为欣慰。待到酒宴即将结束时,李勣嘱咐道:“我装出病情好转的样子,是不愿你们担心。我自知命不久矣,今天找你们来,一是为了离别;二是为了立规矩。”

在场的李家子弟闻言嚎啕大哭,纷纷磕头不止。

李勣咳嗦了两声,安稳住众人的情绪,然后脸色严肃地说道:“房玄龄、杜如晦两位宰相,在世时位极人臣,与皇帝关系之亲密无人能比,现在却家破人亡了,为何?”

众人都不敢言语,李勣喘了两口气,接着说道:“就是因为他们的子孙不肖,祸及了家族啊!”

李家子弟听后心中一凛,又纷纷叩头连说“不敢”。

李勣握着李弼的手说:“我有遗言,李家子弟务必听从!我死之后,你就搬进我家,儿孙中有游手好闲、操行不轨者,你可执行家法立即打死。如此,李家可安享富贵了。”

李勣见众子弟连连保证,不做那不肖子孙,脸色稍显和煦,便接着嘱托自己的后事“依照古礼用草人草马殉葬,此外一物不用。姬妾可自由离开,不得阻拦。”

言毕,与世长辞,享年76岁。

唐高宗李治闻听李勣的死讯后,为之悲哭不止,下旨辍朝七日,以示哀悼。并动用皇家工匠为李勣筑墓以卫青、霍去病为例,以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纵观大唐,也只有战神李靖的哀荣可与之比拟。

在下葬之日,李治登上未央宫宫楼,目送灵车远去。太子李弘跟随送葬队伍,一路扶灵而哭,几乎昏死过去,可见其真情流露。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名将大多结局悲惨。能得善终之人,李勣就是其中的表率。

他是如何做到让帝王放心,荣宠不衰并恩泽后人的呢?

1、虽有大才,但不参与权力斗争,尤其是皇权之争。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问计与李靖和李勣,两位大智慧者,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

史书记载“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再问于行军总管李勣,勣亦辞。”

自古以来,皇权之争都是生死大考验,一旦站错队,那就是万劫不复,所以真正有本事(谁上也得用我)、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参与的。

2、惟命是从,从不抱怨。

公元649年,李世民临终之际,嘱咐太子李治道:“李勣虽有大才,但你无恩与他,将来恐镇不住他。我会下旨贬他外放,他若立即离开,你将来可召回放心用他。他若抱怨不去,我就会直接杀掉他!”

李勣功勋卓著,乃朝廷重臣,无缘无故就被贬官外放,搁谁身上也得抱怨两句,发发牢骚吧。可李勣是怎么做的?

史书记载:“李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刚刚在朝堂上接到了外放的圣旨,李勣连家都不回,立即奉旨上路了。李勣淡定从容间就化解了一场杀身大祸,没有大智慧是做不出来的。

可惜其孙李敬业只知纸上谈兵,忘记了祖父的嘱托,轻易参与皇权之争,在起兵讨伐武则天时,兵败身死,而李勣也最终受到了牵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