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战国时期哲学之一:墨家学派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6-11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之一:墨家学派

中国春秋时期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社会由周王朝的统一走向霸权的分裂;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逐渐由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封建王国。在哲学上也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史记》没有为他专门立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末尾附了几句话:"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可见,到汉代,墨家学派已被冷落。
  然而从诸子著作来看,在当时,墨家学派却是与儒家与道家、法家抗衡的显学,其学说与观点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1.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墨家学派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提出"兼爱" " 非攻" " 尚贤" " 尚同" 的政治主张。

" 兼爱" 就是社会上不同地位,不同等级的人都要真诚地相爱相亲,互谋利益。他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然后,墨子又以此推论盗窃行为,以及诸侯攻伐的原因,认为都是" 不相爱" 的缘故,结论是:"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这就是《墨子.兼爱上》的中心内容。

由于墨子把" " 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实际利害关系的抽象感情来论述,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的主张,要求人们"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他设想:诸侯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互相纂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天下人相爱,强弱、众寡、富贫、贵贱、智愚就可以互爱互利,一切阶级剥削与压迫便可因此而化解。这是墨子把小生产者自己这一阶级的互爱互利德性扩而大之的幻想,而不理解贵族们想居常人之上的" 本性" 和统治者想兼并天下的" 大欲" ,因此是行不通的。

" 非攻" 是墨家学派对战争的基本态度。" 春秋无义战"。战争造成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只要荒废一季," 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非攻中》)所以提出" 非攻"。反对" 攻伐无罪之国"。墨子的" 兼爱" " 非攻" 主张反映出小生产者的生活理想和企图过安定生活的愿望,但不能从历史政治、经济方面去分析阶级剥削与社会战争的根源,这是其历史局限。

" 尚贤" 是对贵族世卿世禄制的直接打击。孔子在不废亲亲的情况下提出举贤的主张只是一种改良措施,而墨子的" 尚贤" 则是革新。他主张向" 农与工肆之人" 开放政权,反对贵族专政,"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墨子.尚贤中》)。主张只要真有才干,出身微贱的人也可以参与政治,品质不好的人则让他从贵族地位走下来," 以为徒役"。这样就可以做到"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墨子.尚贤上》)。墨子的" 尚贤" 主张为后世封建制度所采用。

" 尚同" 则表现出墨家学派软弱性的一面。在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变革中,小生产者还不能代表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当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以后,他们便依附于新的统治力量,提出" 上同而不下比" 的口号,认为"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尚同上》)。在人间,"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 ,所以"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墨子.尚同上》)。

这个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下,起了巩固封建国家的作用。逐级逐层尚同,最后上同于天子乃至上帝,这是墨子宗教思想的表现。

2.唯物经验论的认识论

墨子学派的认识论是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是来源于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墨子说:"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请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墨子.明鬼下》)。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但仅承认这一点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则具有经验论的局限,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第二,墨子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论证了"" " " 的关系。他说:" 瞽者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墨子.贵义》)这是说,正确的认识不在于口头上会说出黑或白的名词,要看他选取黑白的东西时,是否选对了。在社会观念的认识上,也是如此。

第三,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 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
" " " 标志" " 标准" 的意思。他说:" 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墨子.非命上》)" " " " " " 就是判断事物真假是非的三条标准。第一,要有前人的经验作根据,"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要有" 百姓耳目之实" 为来源,就是要取自于人民群众的切身经验;第三,要以对国家人民有用为标准,"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总之,一要有间接经验,二要有直接经验,三要有实际效果。这种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墨子运用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力地批判了儒家的唯心主义的"天命" 思想,他说:" 上观于古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墨子.非命上》)从社会实践看,王公大人们所以早朝晏退,听狱治政,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 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 (《墨子.非命下》)。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也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财富,过上温饱生活,如果听天由命,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墨子的" 非命" 观主要表现出墨家学派反对天命论的思想,而墨家学派却又信鬼和迷信。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这是其历史局限。

3.墨家学派的宗教意识

墨家学派是组织严密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团体。据《墨子.耕柱》记载,这个团体的成员多半来源于社会下层,有的还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他们过着极其刻苦朴素的生活,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某些国家的防御战争。墨子还推荐他的弟子出去做官。如果他背弃了墨家的主张就要被召回。做官得了俸禄须将一部分供墨家团体使用。《淮南子.泰族训》说:"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墨子死后,这个团体的领导者被称为" 巨子"。巨子可指定其接班人。

墨家学派的团体中有一种宗教意识,这就是"天志" " 明鬼"。墨子所说的" " ,是有意志的" "。它能赏善罚暴,能爱人憎人。这个" " 实际上是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级的意志。所谓"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墨子.天志上》)更具体地说,天之意," 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 (《墨子.天志中》)墨家派通过宗教形式表现出自己学派的观点与意志。因此,墨子的天志与孔子的天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孔子及其弟子所谓" 畏天命"(《论语.季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是在承认有意志的天的前提下的命定论。

墨家学派的" 天志" 则是借" " 的意志表达人的愿望,所以在承认" 天志" 的同时,又提出" 非命" 的观点,认为富与贫、贵与贱,寿与夭,都非命所定,可以人力变更。在理论上他提出" " 来对抗" " ,这是一种对旧势力反抗的动力。只是由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墨家学派虽然抛弃了命定论,但是接受了尊天、明鬼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 明鬼" 就是相信鬼神确实存在,并且具有超凡的力量。但其用意仍在保护百姓人民的利益。他说:" 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墨子.尚贤下》)" 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 (《墨子.明鬼下》)大如桀、纣、幽、厉,只要他们暴虐百姓,鬼神就来惩罚他们。为善的人就要表扬、奖励。所以说,墨家学派的尊天明鬼,主观动机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

总之,墨家学派是当时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显学。儒家主张有等差的仁爱,墨家则主张无等差的兼爱;儒家相信天命,墨家敢于非命;儒家重礼、重乐、厚葬,墨家非乐、节葬;儒家正名,其实是重名份,墨家取实与名,重在名实相符。这些对立都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所取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形成的。在对待人民的态度方面,儒、墨都有可取的一面;在对待神鬼的态度方面,儒、墨也都有可取的因素。都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而继承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