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庄境内的祠堂

 微湖渔夫 2021-06-11

宗祠又叫家祠、家庙、祠堂。宗祠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由来已久。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祠堂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仔细推敲,其一是同族人祭祀祖先的房屋;其二是社会公众祭祀某个人物的房屋。

牛山孙氏宗祠

在枣庄,与孙姓者相见,人们一般都会问上一句:“你是牛山孙还是大桥孙?”“牛山孙”指的就是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的孙氏家族。村中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孙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宗祠坐落在牛山村内,为坐北朝南、占地二十余亩的两进院落,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记事堂、英烈堂等十数间主要建筑,风格为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庄重肃穆,古朴典雅。牛山孙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修族谱时重修,后又几经维修,终成今日之规模。

孙氏宗祠大门前有一高大影壁墙和两只石狮子,门楼上悬挂着颜体书就的“孙氏宗祠”匾额,大门上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字样,门两侧楹联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批是“木本水源”。穿过大门楼,进得孙氏宗祠的前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和几十通林立的墓碑。负责看门的孙氏后人说,后院还有两棵银杏树,据说树龄都在500年左右,由此可见孙氏宗祠建立之早。院中的几十通墓碑以清代碑刻为主,大部分为后来从孙氏老林(墓地)拉来的,其中尤以孔子第71代嫡孙、衍圣公孔昭焕题写的《乾隆圣旨碑》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乾隆圣旨碑》为乾隆三十六年所立,原来立在徐州利国,“文革”期间被人垒了桥,孙氏后人几年前访得此碑后,遂将其“请”到了孙氏宗祠内安放。 《乾隆圣旨碑》带有双龙戏珠的“圣旨”碑额,碑周身布满龙的图案,颇具“皇家气象”。《圣旨碑》的内容为乾隆皇帝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就像现在的任命书,其中不乏褒扬的颂词。衍圣公的地位在过去很高,牛山孙家能得到乾隆皇帝的赐封,并能得到衍圣公的亲笔题写圣旨,可见其当时的势力非同小可。此碑书体平正,清劲秀健,点画峻拔秀润,文人气颇足,是鲁南碑刻中难得的珍品。

宗祠的中部为飞檐斗拱、画栋雕梁的享堂,上悬乾隆年间峄县县令张玉树所赠的“恪遵世德”楷书匾额。以清廉著称的张玉树都亲自赠匾,由此也可以看出“牛山孙”当年的影响有多大。穿过享堂,就到了宗祠的后院。后院中两棵银杏树分列左右,中为大殿,供奉着孙氏始祖及列祖列宗的牌位;东为“英烈堂”, 记载着牛山孙氏历代先贤的功绩;西为“记事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沿革及族规、家训等。
另外,牛山孙氏原有36亩老林(墓地),长满了柏树、杨树等,在打淮海战役时,孙氏族人顾全大局,捐出了所有的林木,用于解放军过运河修桥用,为解放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市著名文史专家李其鏊说,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地区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对于研究人口姓氏谱牒文化及宗祠建筑艺术等,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田家湾田完祠

公元2006年6月6日,田完祠于田家湾原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田家湾村)开始重建,2007年4月1日,华夏田氏始祖田完祠落成并隆重举行了祭祖大典。

始祖田完祠选址在田家湾村。此址北距千山二里,距田婴田文墓二十里,西有薛河,东、南有蟠龙河,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在祠堂东北侧通过。 田完祠院落为二进式,有正殿五间,神堂三间,珍藏馆三间,议事厅三间,碑亭十间,门庭三间,占地五点五亩;绿化带停车场五点五亩。大门对面有巨型影壁映照;大门两旁有双狮拱卫;汉白玉卧坡石为“青云直上”、“龙凤呈祥”、“麒麟献瑞”;汉白玉雕栏间,镶嵌着和田氏后人相关的成语卜昼卜夜、一衣带水、滥芋充数、伯埙仲篪等雕刻。

院内盘龙主碑两块:一为《田完祠记》,一为《田氏考》(部分),

田完祠正殿内供奉始祖田完塑像,配享有田完祖子孙牌位。宗祠额曰田完祠,宗祠联曰:高山仰止,虞舜道德立乎此;景行行止,齐田文章始于斯。竖牌曰田家湾文化大院。大殿额曰紫荆堂,联曰休戚与国将相第,兴衰同源君王家。又联曰青山绿水仰天地正气,白云紫荆法古今完人。十间碑亭内数十块功德碑栉比麟次,记载着田氏族人为建设田完祠捐资情况,无私奉献的田氏族人将永垂青史。从整体上观察,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瓦当流金,廊柱献丹;竹树草木,喷馨遗香,点头招手,情态可爱。

田完祠是目前较为大型的祭祀田氏始祖的场所。就全国范围而言,田完祠是仅次于曲阜国家祭孔孔庙的规模,只是规格大小不同罢了。二00七年四月,华夏田氏族人在田完祠举行了盛大的祭祖大典。出席祭祖大典的有海内外田氏族人代表及田氏族人亲友代表五千余人,发来贺电的有南阳田氏、北平田氏、台湾高雄田氏、法国田氏、韩国田氏、马来西亚田氏、美国硅谷田氏等。之后每年在田完祠举行一次华夏田氏祭祖大典。

卧碑两块:一为“三立”和“八荣”族训,一为田纪云副委员长的题辞:千里之行,始于故土。族训卧碑背面为《华夏田氏新班辈(从田完祖101世孙启用)》。

族训碑

★ 南常褚氏祠堂

南常褚姓一直为山东峄县望族,不但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享誉久远。据《兰陵褚氏家乘》载:“吾族自汉已为峄人。按:峄本兰陵郡,此见于史传,有可据者。故见复吾祖家乘题额曰'兰陵褚氏’,不忘旧也。今仍以'兰陵’题额”。

兰陵褚氏乃始祖五公之后,族人昌盛显达。先祖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

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南常街中部,为名门兰陵褚氏之家堂。


★ 山阴武氏宗祠

峄县武氏一族,源于山东沂水武家洼,始祖讳东齐,字铭,乃沂水五世祖卫祖之孙也,与明中叶迁至峄县山阴村,现已传至一十九世,族众数万余人。我族与公元二零一六年清明举行古峄武氏宗祠落成大典暨首届祭祖仪式。

武氏宗祠於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奠基兴建,二零一六年清明竣工。总耗资近贰百万元。总面积二千五百三十九平方米(含祖茔),建筑面积四百六十八平方米。宗祠大门向东,两侧立石狮一对。祠内正北祖殿五间,殿内供武氏一至十二世先祖灵位。大殿左侧功德厅,往南侧碑廊,右侧文史厅,往南功德碑廊。殿前东侧立翰林院学士武卫祖碑,西侧立御赐【节孝无双】武杨氏碑。祠堂内共立碑碣二十五座。祠南一里许,立【古峄武氏宗祠】牌坊一座。

大坞张氏祠堂

滕州市大坞前街转身跨进一条窄窄的胡同,一道南北而贯的砖墙隔断了外面的喧嚣,眼前是深邃而素朴的古典建筑。这就是曾经享誉鲁南的大坞张氏祠堂。

据《古滕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建正祠三楹、对厅三楹、家塾三楹”、“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春家祠告成”。张氏堂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外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封闭式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前后为两进院落。大门外两侧为大方砖砌八字墙,一对石狮拱卫。“祖古祠慎巍俨也是前辈选定,背凫山面乌水居然画地诗天”;“卜世卜年子孙亦以为序,有典有则昭穆不失其伦”两幅对联赫然醒目,为祠堂平添了几分威严。家祠的正门一般是不开的,只有重大活动才开。随着时代的变迁,家祠的正门已经拆除,在原址上盖起了门市房,张氏族人进出家祠只好改走东门。

据大坞张氏族人介绍,张氏祠堂现保存完好的只有内院,外院已经残破不堪,东门门厅多次遭到别有用心之人的纵火焚烧,学堂也有焚烧的痕迹。外院的学堂曾经用于办学,是用祠堂的公款供张氏家族的贫困子弟免费读书的地方,后来又作为张氏家族议事的地方。内院由方砖铺地,东西两厅各三间,为卷棚屋盖,后有高大雄伟的堂厅,厅堂房屋均为硬山起脊,灰色小瓦覆顶。堂厅是主厅,张氏祖先的牌位按支系和辈分分别摆放在堂厅和东西厅内。 2013年8月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编制了《张氏祠堂保护修缮一期工程方案》。2014年9月,省文物局批准该方案并拨专款启动了张氏祠堂保护修缮一期工程,此次修缮本着不改变文物原貌、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留张氏祠堂的历史原貌,工程历经三个月,完成了东、西厢房和东门楼的修缮工程。为使昔日的张氏祠堂早日恢复往日的风采,滕州市文广新局再接再厉,于2016年3月17日,启动了张氏祠堂二期保护修缮工程,据滕州市张氏祠堂文物保护与传承协会会长张光坦先生介绍,张家祠堂二期修缮工程,主要包括大堂、过厅和大学。

★ 滕州王家祠堂

王家祠堂,位于西门里街路北,步行街东侧,闹市里的一片'静'土,古滕建筑艺术的结晶,浓缩历史的人文景观,凝结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滕州市区仅有的三大古建筑之一。

王家祠堂占地16.4亩,兴建于清同治九年,为道光年间进士王东槐家祠。

王东槐,字萌之,后谥文直,滕州市滨湖镇盖村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当过 咸丰皇帝的老师,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湘南衡州知府,湖北盐法武昌道员等职,因死守武昌而被封建统治者褒奖,赐建专祠,光绪皇帝赐建御碑。王家祠堂是一处清代中叶的民居型古建筑群,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其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以正门、正厅为中心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有门厅、御碑亭、东西暖阁、过厅;后院设有东西厢房、大殿。厅堂房阁均为悬山砖木结构,青砖小瓦,故色古香。各院间洞门曲径,腊梅修竹,景色宜人。

挂在大门上面的“王文直公专祠”竖匾的全部内容是“清授中议大夫王文直公专祠”。

代表身份地位的高门槛

御碑亭

后殿

青砖小瓦洞门曲径

曾国藩亲笔题写“千古完人”匾额及对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