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子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李世民“鸡娃”教育惹的祸吗?

 夜读史书 2021-06-11

贞观十七年(公元642年),如日中天的唐王朝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太子李承乾策划谋反。事件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没过多久便病逝了。这位曾被唐太宗李世民寄予厚望的帝国继承人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凄惨结局。那么问题来了,身为王朝储君的李承乾为什么会走到谋反这一步呢?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儿子。由于此子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

李承乾小时候聪慧敏捷,知书达理,因此深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便被册立为皇太子,由此可见李世民对其期望之深。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依照礼制为太上皇守孝,期间的朝廷政务皆交给皇太子处理。此时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俨然一副明君风范。这让李世民更加坚信了自己判断,认为李承乾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给李承乾最好的教育,李世民在辅臣人选上下足了功夫。如李纲、房玄龄、魏征等唐初名臣都曾担任过太子的老师。这些人在李世民面前都敢于直言进谏,对太子李承乾自然更无顾忌。他们想要给大唐培养一位非常优秀的储君,因此对李承乾的教育采用很高标准,从学业到言行举止都要求尽善尽美,若有什么失当之处,少不了一顿厉声斥责。而李世民也认为严师才能出高徒,所以非常赞同此种教育方式,甚至还对这些辅臣说:“卿等不可不极谏!”用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鸡娃”教育。

少年时期的李承乾基本上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即便平日里犯了一些小过失也能虚心承认错误,立即改正。然而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开始,进入青春叛逆期的李承乾就像换了个人,经常干一些出格行为。

众所周知,叛逆期的孩子特别让人头疼。你说轻了他听不进去,你说重了他还跟你对着干。李承乾贵为皇太子,他的青春期自然比其他孩子更加难以管教。

刚开始,李承乾还对老师们有所畏惧,更怕他们到李世民前面告状,所以采取阳奉阴违的方式。一旦被老师揪出错误,他总是正襟危坐,虚心接受批评,搞得老师们反倒怀疑自己是否过于严厉了。然而等回到自己的东宫,李承乾便卸下伪装,“与群小相亵狎”。后来时间越久,李承乾便越发放肆,在辅臣面前也懒得装乖宝宝了。辅臣们虽然一如既往地严厉,可他们也拿李承乾没什么办法。毕竟储君也是君,辅臣终究是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李承乾迷恋上了突厥文化。他在东宫说突厥语,穿戴突厥服饰,甚至还对自己的侍从说:“等我继承了天下后,定要带人到金城(今甘肃兰州)以西打猎,然后解开头发去当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只要当一个突厥将军。”(注:阿史那思摩是东突厥王族后裔,东突厥灭亡后投靠唐朝,被唐太宗封为怀化郡王。)

堂堂大唐帝国的储君,却说要去投靠自己的突厥臣子,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李承乾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东宫的辅臣们听闻此事后赶紧跑来劝谏,可是越来越叛逆的李承乾已再也听不得这些说教了,结果就是双方越说越僵,最后李承乾竟决定派人刺杀这几位老夫子。后来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但李承乾和自己的辅臣们也因此彻底决裂。

李世民看到李承乾的表现让他越来越失望,他开始考虑是否更换储君。经过一番波折,储君没有变动,但李承乾却如同惊弓之鸟,害怕自己有朝一日被废黜。而李世民的嫡次子、魏王李泰又因看到自己成为太子的希望,从而产生了非分之想。这又导致萧墙之祸越演越烈。

贞观十七年(公元642年)四月,李承乾决定发动兵变,干掉李泰,并胁迫李世民让出皇位。可篡位这种事情李承乾只有“小学生”水准,而李世民却深谙此道。一个头脑发热的菜鸟要去挑战一位老手,结果自然毫无悬念。最终还没等李承乾出手,阴谋就已经败露,他和他的党羽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

原本一副好牌,却硬是被打了个稀巴烂,李承乾的结局当然是咎由自取。不过他的性格之所以逐渐走向极端,李世民和辅佐他的老师们也有不少责任。

李世民从谏如流,世人皆知,所以他认为自己贵为天子都能虚心纳谏,李承乾作为太子就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李承乾的老师们自然也是和皇帝一个思路。然而每个人的经历、性格都不一样,拿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显然难以客观。李世民十几岁开始随父亲李渊太原起兵,然后南征北战,又经历了惨烈的“玄武门之变”。他的人生阅历、感悟显然比绝大多数人都要丰富。所以即便贵为天子,他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而李承乾自幼在深宫中长大,又没经历过多少挫折磨砺。他最清楚的事情只有一点:他是大唐的储君,是未来的皇帝。让他事事都听辅臣的话,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李世民和辅臣们都不允许李承乾不听话,而李承乾又铁了心要争取自己的空间,结果导致他的性格在这种来回撕扯中越来越扭曲。所以李承乾最后之所以走上绝路,虽然是自作孽不可活,但李世民的“鸡娃”教育也是惹下了不小的祸。

本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为《资治通鉴》。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既可以照映过去,也可以照射未来。如今许多家长都采取“鸡娃”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是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性格情绪不同。都用同一种方式教育孩子,难保不会重蹈李世民当年的覆辙。所以读历史并非简单地看故事,而是要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心得体会,“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