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城市而选大学,是高考报志愿的误区,毕业生的招聘公告说明一切

 抽烟不喝酒饮茶 2021-06-11

作为大学老师每年都要协助很多学生家长填报志愿。这件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我当然不算什么专家,但是作为一个不年轻的大学老师自认为很有经验。在这里我要说一个常见填报高考志愿的误区。就是很多家长对大学所在城市非常在意。为了选择一个城市而选择大学。我用四个字评价这种现象:无稽之谈!这个选择是典型的无厘头的选择。

现在很多一线城市的大学分数高得惊人。很多家长和学生宁可放弃一些非一线城市的名校而报考一线城市的双非大学。我对于这个选择非常无语,因为觉得这个选择莫名其妙,作为大学老师我实在想不出来这里的理由是什么,但是这个现象却真实的存在,你说奇怪不奇怪。

因城市而选择大学的人最主要的依据是去大城市上学可以有见识,而大学生需要涨见识,所以要选择一个大城市去上学。严格意义上讲,这句话其实也不完全错,大学生的确是需要涨见识,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长什么见识。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长见识最大的误解是以为这里的见识指的是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别墅豪车。姑且不说你一个学生能不能见识到灯红酒绿和别墅豪车,问题是学生应该长的见识并不是这些见识。

所谓的长见识是指学生在学业领域的见识,这个才是学生应该长的见识。你认识不认识豪车或者你吃西餐地道不地道你觉得用人单位会在意吗?但是用人单位对你在学业领域内的见识很在意。什么学业领域内的见识,例如,你对专业的发展有没有自己的理解、你见识没有见识过这个领域内的尖端实验和前沿实验、你认识不认识这个领域内的大佬、你是否参与过比较有意义的实验、你是否认识一些申报过比较高端课题的老师。作为一个学生,当然不会对你要求太高,但是你有没有相关的见识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很重要。因为你当学生的时候没有这个经历,你工作以后会更加不会有机会参与这类事情。

很多人说一些比较牛掰的人,都是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面混出来的。这个看法其实正好说反了,这些牛掰的人之所以会很牛掰不是因为他们在北京上海,而是中国最好的学校都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绝对不是说你去了北京上海以后,你的孩子也可以像那些牛掰的学生一样牛掰,因为你孩子去的大学不是像那些牛掰的人那样牛掰的学校。当然,你的孩子要是有问鼎中国前几所大学的实力,那么你选择去这些学校是对的,只不过那些学校在北京和上海而已。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去了这种大城市其实反而容易出问题。因为灯红酒绿的生活对年轻人太有诱惑力了。其实国外的很多名校都在乡下,一个因素就是乡下的学校距离灯红酒绿的生活比较远。你不能说牛津大学的学生,剑桥大学的学生、哈佛大学的学生没有见识吧。这些学校按照中国的标准来说,也就是一个县城的水平。

选择学校的时候,这所学校的档次很重要,选择专业的档次也很重要,至于说这个学校在哪里,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为什么学校的档次很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学校的档次决定了你能可能接触到多少见识。一个学校的专业排名是多少,一个学校的档次是多少,这些标准不是大风吹来的。都是有一定评判的标准。例如,这里的教授有多少,这里的教授都是什么样的教授。一个期间内申请了多少国家课题,承担什么项目,有什么样的实验室,实验室硬件配备和软件配备。而这些条件都对应的是学生的学业的见识。你学校档次不够,学生就是不会有这方面的见识。这些学习的经历只有这所学校的学生才有机会基础,要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你哪怕住的地方就挨着这所学校也没有机会。

以前压根就没有因为城市而选择大学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近些年才有的,加之大量的自媒体人都这样说,仿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选项。其实因为城市而选择大学在很多年前,也就是互联网时代之前还算有点道理,但是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现在反而对城市要求不是很高。

比较诡异的是在当初因为城市而选择大学还有一些道理的时候没有这个说法,现在城市对学生发展几乎没影响以后反而有这个说法。在互联网社会之前,信息的传播和资料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还是有区别的。你只有在一线城市才可能有一些学习资料,你才可能获得相关的信息。例如,以前你只有在一线城市才可能订阅到原版的纽约时报或华盛顿邮报。一线城市以外的城市要想订阅收费比较昂贵。但是现在网络时代已经不存在这个差异了,学习资料和信息的差异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所以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区别不是很大。

我给大家找出来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各位可以看看招聘的公告。大家可以通过招聘的公告做出明确的选择。大家可以看到稍微有点档次的招聘公告一定有门槛,而无论什么样的门槛,反正我从来没见识过对于学校所在城市的门槛。用人单位之所以设置这些门槛,其实最能够说明大学的含金量,因为这些门槛是人力市场最真实的体现。

那么怎么选择大学呢?大家可以看相关的招聘公告,无非是看这些大学的档次,这所大学的专业是什么档次。招聘公告上最常见的门槛就是“985”、“211”和现在的“双一流”。招聘公告上的门槛条件其实就是学生的选择方向。你的学校无论多么好,你的学校的档次不够你怎么介绍都没有用。因为你没有应聘的门票。

很多一线城市的“双非”学校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有意无意地贬低政策性“211”高校的学生。但是政策性“211”高校的学生就是有资格去参加门槛设定为“211”高校的招聘,这种一线城市的高校的学生,就是没有资格。这就是学校档次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不可否认“211”和“985”因为评选的时间太久远了,现在大学排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学校上升和下滑了很多,但是“双一流”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也就是你如果你有机会选择“211”但是你放弃了,你选择“双一流”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如果你有机会选择“211”,但是你放弃了“211”也没有选择“双一流”专业的学校,而是选择一所一线城市的学校,那实在太晕头了。美其名曰,我去一线城市上学去了。我实在不知道你去一线城市去学校有什么用处。

最后,还是评点一下三个标准哪个比较常见吧。因为“211”、“985”评选得较早,在“双一流”标准出台之前,一直是招聘的绝对标准。刚开始有“双一流”标准的时候,用人单位采用得比较少。现在采用“211”和“双一流”大致是一半对一半的比例吧。因为现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生,至少需要四年以后学生才会进入到就业市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双一流”的标准会越来越常见。明人不说暗话,你都看完了,麻烦点个推荐,点个赞,要是加一个关注就更好了。

本人是高校教师,教育类的话题,本人很愿意和各位分享。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本文原创,禁止任何形式侵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