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厂 | 开封玻璃总厂

 开封胡同 2022-01-14
开封玻璃总厂位于小南门里,卧龙亍南头路西。南依古城墙,北濒惠济河,东邻卧龙亍,西抵勤农亍。座西向东,卧龙亍九号。总厂面积为十七万六千五百四十八平方米。



 
1949年5月17日,市卫生局卫生试验所和私营天中制药厂圣玛利亚医院合并成立了河南制药厂。生产片剂、酊水剂、流浸膏、注射制剂药品、疫痘苗等。
 
河南制药厂建成以后,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产品包装问题。建国初期,开封仅有的几家小手工业玻璃作坊,无力供应各种药品包装所需用的瓶子、安瓿、毛细管等。本厂所需用的玻璃制品,除自己加工一些毛细管外,均须从济南、上海等地长途购进。玻璃制品易碎,路途损耗颇大,加大了药品成本。为此,厂长贺宏庆召开了工厂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本着自力更生原则,决定建立玻璃部。


 

1949年9月,贺厂长派厂工会主席李忠贤赴天津华洋药房定购药品,并委托该药房王经理代为物色玻璃工匠。
 
经王经理引荐,李忠贤认识了天津新生理化仪器厂(天津一玻前身)的玻璃技师徐锦祥。那时,平津战役刚刚结束,“新生”厂停产等待接收。徐锦祥在家赋闲,即应邀来到开封。他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开封具备发展玻璃工业的条件,欣然接受了河南制药厂的邀请,就专程回天津,邀集玻璃生产各方面的技术人才。于1949年底和1950年初先后来到开封。他们是徐锦祥(部主任兼技师)、张金玉(熔炉工、后为开封玻璃厂副厂长、工程师)、张贵荣(缸口工,后为开封玻璃厂技术科长)、孙富有(退火工)、李本增(司炉配料工)、张念书(拉管工)、李永茂(缸口工)、韩琴堂(缸口仪器工)、韩忠瑞(缸口工)、秦许长(缸口工)。以后,吴钦淼、王正相也从无锡等地赶来。郑大圣、许丙寅、王金周、张书勤、李明轩、王丽青、郑洪深、陈满仓、任建瓴等36名工人,在1950年先后到玻璃部工作。
 
1950年3月,正式建立河南制药厂玻璃部。

 


1950年3月20日《河南日报》刊载一条消息,报道玻璃部的情况说。“河南制药厂玻璃部已于18日开工,这是汴市玻璃工业的一棵幼芽。该厂设在双龙巷五号。从2月6日起,经一个多月的积极筹建,在技师徐锦祥及工人努力工作下,将暗火炉、齐口炉、安全炉制作设备修好,18日正式开工。当时金厂共有14名工人,每日可生产药用瓶600磅(约220公斤),专供该厂装酊剂用。并准备制医理,化学等各种玻璃器械,供各工厂,学校、医院采用。”
 
1953年至1955年,为便于集中管理,有利于生产发展,河南制药厂各部以及郑州分厂先后迁至开封市卧龙亍303号(原河南省交通厅旧址)。河南省制药厂玻璃部与郑州分厂玻璃部合并为玻璃车间,迁到开封市卧龙亍(小南门里)。当时,开封制药厂玻璃车间有职工一百多人,张贵荣、张金玉分任车间主任和副主任。



 
1958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变化,各种产品的社会需要量激增。省、市领导部门对开封制药厂玻璃车间提出了扩大生产奶粉瓶、保温瓶等日用玻璃制品的要求。因决定将玻璃车间扩建为玻璃分厂。玻璃分厂先后建造了十吨、五吨、三吨池炉各一座。除原有的两座坩埚炉外,又增建两座600磅x9的坩埚炉。除满足开封制药厂使用的包装用瓶外,还增添了奶粉瓶和保温瓶。保温瓶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河南的一项空白,使本省保温瓶供应紧张的局势得到了缓和。
 
1958年10月26日,根据开封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将开封制药厂玻璃分厂分出,扩建为地方国营开封玻璃厂,由开封市工业局领导。


 

1963年6月,根据河南省轻化工业厅轻化计基字第229号通知,开封玻璃厂改归省管,名为河南省开封玻璃厂。1964年8月,开封市人民委员会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关闭开封灯泡厂,大部分职工调入玻璃厂。
 
1981年8月以后,玻璃厂出现了生产稳定上升的好形势。为了改革体制,加强管理,发挥各车间的技术专长和自主权,以求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开封玻璃厂于1981年12月30日,请示开封市轻工业局,要求建立开封玻璃总厂。

 


1981年11月,经市轻工局报请省市有关部门同意,决定将机车配件厂并入开封玻璃总厂,改名为开封玻璃总厂啤酒瓶分厂。这样开封玻璃总厂就由四个分厂增为五个分厂。1983年,开柳铁路段亦划归开封玻璃总厂领导。






请看下一篇:开柳铁路段



( 冇任啥了)

关注开封胡

kaifenghutong

保护明护城堤

作者微信

songlail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