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数学家陈杲的父亲做对了什么?我从这本六年前的书里找到了答案

 长沙7喜 2021-06-12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说的是心里面想着往南去,可车子却向北而行了,行动和目标相违背却没有察觉,说起来荒唐,殊不知却是人人都可能遭遇的境况。

就拿教育来说,凡是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前途,但是却对怎样做才好缺少科学的认识,方法失当,结果适得其反。多少孩子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多少孩子从好奇求知变成厌学恐学,多少孩子在反反复复的解题机械训练中失去了思考的灵光……

如果以为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那真是没有比这更南辕北辙的事了。

前段时间,一位青年数学家的名字刷了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叫陈杲,1994年生,温州瑞安人。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入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获得博士学业后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现在为中科大特任教授,竟才26岁而已。

他最近的一项成果在世界权威的数学期刊上发表,据说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当然具体什么意义我完全不懂,所以不好去评论了。
 
我感兴趣的是,在对这位年轻的数学英才的报道中,他的父亲陈钱林也频频被提及,说这位陈爸是全国知名校长、著名教育专家,教育方法尤为独到,才培养了这样优秀的儿子。

是媒体借题发挥夸大其词还是确有真经可寻?带着这样的问号,我网购了陈钱林在2016年的一本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一拿到手便从头读到尾,读完后感觉十分服气:陈校长您太强了,培养了一双优秀的儿女绝非偶然,而是您辛勤耕耘、科学育人的必然成果!

图片

图片

 
原来陈钱林夫妇有一对龙凤胎,儿子名杲(gǎo),女儿名陈杳(yǎo),两个字字型相应、音韵相谐,高啊!

“杲”字,日居木上,意指“阳光、自信”,“杳”字,日隐木下,意为“深远、含蓄”,投射出不同的性格之美,也是陈爸的一种期许。

陈杲小学时跳了三级,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据说面试成绩是第一名),陈杳也毫不逊色,初中跳级,高中一半时间在家自学,16岁考入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大二时参见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获亚洲团队金奖,20岁时获得三所世界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图片

 
很多人一定会疑惑:这俩学霸,是陈爸“鸡娃”鸡出来的吗?
 
那就要看你如何定义“鸡”这个动词了。
 
如果说鼓励孩子奋进、好学、立志是一种“鸡娃”,那么陈爸确实蛮“鸡娃”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引导他们看科学家的传记,了解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自然而然生出了成为科学家的宏大志向。
 
书里一开头就写了一则对话,那是陈钱林送9岁的陈杲去上学——
 
陈爸说:“一个父亲,带着儿子上学去。”
陈杲应和:“一个儿子,拉着父亲上班去。”
陈爸说:“我带着的可是未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啊,我高兴。”
陈杲接招:“我拉着的可是未来的中国教育院院士啊,我高兴。”
 
你看,给9岁的娃带高帽,说他是未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你可以算是一种“鸡娃”。但这种鸡娃,是自然而然的,在对话中带着幽默的调侃而已。接着刚才的对话,陈杲马上来了句灵魂提问:
 
“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还会对我好吗?”
 
你猜陈爸是怎么回答的呢?陈爸说:“哪有父母不对孩子好的?读书不好,做父母的同样会对孩子好。”
 
陈杲又问:“如果我读书不好,爸爸肯定会为起得这么早而后悔,因为你没有得到什么,我没有什么报答你啊。”
 
陈爸回应说:“父母送孩子上学,不是图什么报答,这是一种责任。只要有颗感恩的心,读书好不好并没有关系。”
 
陈杲动情了,他说:“我长大了想对爸爸好。”
 
陈爸说:“好,好,不是'想对爸爸好’,而是'应该’对爸爸好。父母关心孩子,这是做父母的责任;子女感恩父母,这是做子女的责任。”
 
这段对话太精彩了,这就是教育该有的样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它跟学习好不好无关,不是说学习好了就给你买这买那,学习不好就又打又骂。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首先是一种责任,“责任”之意就是责无旁贷,无可推脱,那么反过来,子女对父母,也有一种责任。对责任的确认和允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原则驱使,而并不是功利的交换。这样的教育,才是做到了对孩子人格上的培育,善莫大焉。

图片

 
在今天的语境里,“鸡娃”意味着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一刻不停地上课、做题,马不停蹄地考试、排名。这样的鸡娃,是让孩子生活在被惩罚的恐惧中,生活在没有喘息的压力中,生活在没有“自我”的奋斗中,像这样的鸡娃,陈爸是绝对没有的。
 
他是怎么做的?他最强调的是自学,是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减少课堂时间,不教而会;他鼓励孩子看书,博览群书,家里有一个堆满书的书房;他允许孩子玩耍,可以玩水、玩沙、做游戏,到高中还可以搭积木;他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己找资料,自己做实验去探索。如果说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被绑着学习,那么他的两个孩子则是光着脚丫子,在知识的田野里肆意奔跑。
 
强调自主性的学习,把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拉到最大,孩子是发自心底里的想求知、想探索、想变得更好。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事,他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分数的奴仆。他们在学习之中,如果遇到问题、遇到难题,还有一个宽容且睿智的父亲可以来讨论,而这个父亲也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只是引导和扶持。

在这个家庭里,犯错是允许的,失败并不可耻,因为这些都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因而孩子就可以放开胆子来探索,就可以把自己的潜能尽量地发掘出来。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解释了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对做某件事有充分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指的是人内心中驱使的自发动力,强烈而持久,凡是优秀的人物,对他们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很强的内部动机)。

培育内部动机有三个条件: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自主感意思是,你做的这件事,是你自己能掌控的,而不是必须听从别人的指令来做;胜任感指的是你具有相当的能力来做这件事,你的能力可以与挑战相匹配;归属感是指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有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其他人的认可、鼓励或者帮助。
 
如果我们希望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那么他的内心中一定需要有充分的内部动机驱使着他做出长期的努力,是他发自内心地、自愿自发地发展自己,这种努力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但是在现实中,我发现许许多多的家长甚至有些老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给了孩子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规训和限制,特别是破坏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主感,因而就迟迟无法培育出他们的内在动机。
 
而陈钱林老师做得最好的地方,就是激发了两个孩子的内在动机。在自我决定论的三个维度上,陈老师的教育方法可谓是很接地气的最佳实践。
 
陈钱林家教有这么几个特点——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他在书中写道:“孩子未形成自我意识前,家长应帮助孩子选择。当孩子逐步有主见时,家长就要与孩子商量后选择。读小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家长最好以参谋的身份,倾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出建议。”
 
陈爸买菜前会跟孩子商量,问问他们今天想吃什么鱼;吃早餐时,会跟他们商量接下来几天早餐吃什么。给孩子穿什么衣服,也是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早早地加入“家庭议事”之中,让他们参与决策,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尊感。你可以想象,他们长大后在社会上也更容易独当一面,担起必要的责任。
 
两个孩子都爱读书,关于读什么书,陈爸基本上也是让他们自己选择。陈爸提倡自由阅读,“选择什么书、什么时间读、是否将整本书读完,完全是孩子的自由”。陈家屋子比较大,每个房间都有书,两个孩子可自行选书来读。宽松的阅读氛围,加上丰富的阅读供给,就像给小羊们准备了一片丰盛肥美的草原,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是极好的。
 
2. 让孩子理解和认同规则
 
自由不等同于放任,陈爸对孩子在言行举止各方面也是有要求的,只是这些要求无需靠父亲的权威来实施,而是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这些规则背后的缘由。
 
陈爸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格外关注,因而制定了一些保证孩子健康的规则,比如不允许孩子们喝可乐、汽水等饮料,只能喝白开水和牛奶,原因是饮料都没啥营养,多吃还可能对身体不利。孩子都喜欢喝各色饮料,陈爸会很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为什么不能喝。孩子说同学都喝可乐,可陈爸说,“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东西,流行感冒就不是好东西”,这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了。
 
陈家有一个“三不吃”的规则:冰的不吃,油炸的不吃,怪味的不吃。怪味豆就是一种“违禁食品”,陈爸告诉孩子们,这些食品对身体没有好处,只是刺激味觉,孩子们理解了以后,自然而然就不吃了。
 
陈爸对孩子玩电子游戏控制得比较严,孩子小时候是不允许玩电子游戏的,因为他知道游戏太容易成瘾,孩子很难抵御,另外就是会损伤视力。陈杲陈杳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游戏,从来都不玩。陈爸向他们解释,但是到了中学以后,他们可以玩一玩游戏,而这时他们对学习已经有强烈的兴趣了,不会沉迷在游戏中,已经有了自控力。
 
陈爸说,“教育的黄金准则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教育需要尊重与要求相结合”,这是可以好好品味的原则。
 
3. 把玩耍引向探究
 
电子游戏不能玩,可现实中的各种玩耍,陈爸是大开绿灯。他认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也是孩子幸福感的来源,不应该禁止。但是孩子玩耍时往往掌握不好“度”,比如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桌椅翻倒,地上弄湿等等,陈爸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并不会斥责,稍稍引导就好。
 
孩子的很多玩耍行为,从成年人的角度看似是“不可理喻”,但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又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因为玩耍其实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陈家的两个孩子把筷子、火柴、硬币都作为玩具,陈爸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岁多时,孩子喜欢玩筷子,陈爸就用筷子摆出算式,让他们学习简单的运算。孩子喜欢玩硬币、收集硬币,陈爸也慨然允之。他们观察硬币上的制造年份,发现1997年制的最多,这便是观察和归纳能力的培养。陈杲高中时学了统计学知识后,把幼年时收集的硬币重新研究,居然得出结论:分析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硬币,可以研判当时的经济状况。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玩捉苍蝇,若是别的家长,肯定是严厉禁止了。可陈爸因势利导,让他们把捉来的苍蝇作为试验品,作为课题来研究,好好地研究一番。唯一的提醒就是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苍蝇罢了。我想在陈爸眼里,孩子的每一次玩耍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关键是要会引导,把玩耍引向探究,变成项目式的学习,这样就会很有收获。
 
4. 与其争高分,不如自主学习
 
陈爸认为,孩子读小学,考90分相对容易,要从90分考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而从95分考到100分,就需要花太多的精力。花这太多的精力是否必要呢?陈爸认为没有必要。
 
他写道,“如果能轻松获得90分,说明孩子具备学习能力,不如省下时间用于自由学习。长此以往,在能力、知识面上会有更多的收获。陈杲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我看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给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满分’,与我的想法正好吻合。”
 
这个观点放在今天很多家长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了,甚至有点“吓人”,竟然不追求高分?岂不是天方夜谭?我想,陈爸的观点不仅是正确,而且是完全正确。这里的分歧在于,你是要急功近利的、追逐短期效果的教育,还是要细水长流的、长远眼光的教育?每一次都追求“局部最优”,难道最后就可以“全局最优”吗?肯定不是这样。
 
一个孩子考满分或者接近满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不许犯错。但是犯错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人不是机器,想想你各种丢三落四或者出糗的经历,成年人都做不到,更何况孩子?那么如果要让孩子考试不犯错,那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大量的机械、重复的训练,让做题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那么才能达到。可是这样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只是换来家长一点点的放心、减少一些焦虑?
 
同样的时间,如果用来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的热爱、鼓励孩子的探索以及丰富孩子的体验,难道不是更好吗?这些更丰富、更立体、更全面的教育,就像种子所需的阳光和雨露一样,会渐渐孕育出一颗健全的心智,只不过这不会是立竿见影,而是需要耐心和等待。道理很简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一个人,而不是机器。
 
在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上,陈爸鼓励他们自己动脑,不轻易求人。孩子向他提问,他会让他们自己先查资料(陈爸很早就买了电脑,以便于让他们自己上网查资料),自己再去研究几天再说。陈爸非常信奉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的教育原则,意思是,“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这就迫使孩子去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与现在很多家长喜欢大包大揽、包办代替的过度用力方式相比,这种做法值得深思和吸纳。
 
5. 用亲子对话来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陈爸和两个孩子的沟通是十分频繁的,孩子也愿意主动地跟他交流。可能一个原因是陈爸总是十分认真地倾听,也常用表扬和鼓励来回应,并放大孩子的闪光点。当孩子看完一本好书后,就喜欢向陈爸汇报,有时甚至是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此时陈爸绝不会嫌烦,因为他明白这是“家长的天职”。家长的倾听,是对孩子表达最好的鼓舞吧。
 
孩子爱跟家长说话,对于写作文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文章也可以理解为是记下来的话罢了。再加上家长与之的互动、反馈,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提升效果就更加明显。
 
陈爸有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两个孩子小时,陈爸就引导他们去找书里的错别字,以“让孩子明白,字都会错,书中内容也不一定都是真理”,这真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方法。对社会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陈爸会引导他们进行辩证的分析,鼓励他们经过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通过这样的亲子对话,陈爸把如何思考的教育融汇其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一些糟糕的家庭教育中,我发现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单一和粗暴的,家长对孩子只是以一种命令和管教的方式来说话,虽然孩子嘴上不说,但是客观上压抑了孩子自主思维的能力,那么等孩子长大后,要想自立于社会也就不太容易。而陈爸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显然是另一种,是一种“辩理”式、“探究”式的对话,这些对话的目的不是要分出一个对错,而是展开一个探讨和分析的过程,让孩子体会和锻炼到什么是思辨,什么是理性,以及什么是科学的态度,我觉得这真是难能可贵。
 
所以,有这样的家长,有这样的教育,培养出陈杲和陈杳这样优秀的年轻人真是一点都不意外。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感叹,懂教育的家长和不懂教育的家长真的是差别太大了,可以说是云泥之别,不懂教育、不了解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家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毁了孩子,而懂教育的家长,则培养出好的人才,真是件大概率的事情。愿更多的教育者能多学习这些正确的理念和做法,愿每一个孩子未来都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附:我之前写过的几篇探讨教育的文章也值得一看——

鼓励是教育最好的药方

采铜,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鼓励是教育最好的药方

教育是一门语言艺术

采铜,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教育是一门语言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