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澎曾被发配洮安县,他在客店墙壁看到题诗,他为何要感谢皇帝

 历史解密坊 2021-06-12

清初大诗人丁澎曾因科考案被牵连,导致自己被发配至吉林洮安县,但当他在流放路上,路过几家野店时,却看到店内墙上题有不少文字,正是因为这些文字,丁澎竟然说要感谢皇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揭秘的过程,让人知道了清朝的一段历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丁澎是清初时期著名的大诗人、才子,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丁澎的祖父是明朝著名诗人丁鹤年,他在乡里素有名望,曾与同乡吴百朋、陆圻、紫绍炳、陈廷会、孙治、沈谦、毛先舒、虞黄吴、张纲孙合称为“西岸十子”。

丁澎幼年时便展现出对诗歌的天赋,十岁可出口成章,曾与仲弟景鸿、季弟潆合称为“三丁”。青年时的丁澎文采斐然,曾作《白燕诗》一首在吴下流传,引得人们竞相传抄,更有甚者还将其书写于衣袖之上,堂而皇之的走在大街上夸耀。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以此为朝廷选拔人才。顺治十四年,江南地区公开选拔举人的乡试将在江宁地区举行,顺治皇帝亲自核准了礼部遴选的20名考官,专门召见主考方犹、副主考钱开宗,叮嘱告诫他们一定要秉公选拔贤才,切勿营私舞弊。

然而方犹与钱开宗却将顺治皇帝的话当作耳旁风,此次科举考试居然干出了一件重大的舞弊案,成为天下丑闻,令清廷高层十分震怒。顺治皇帝当即下严令,对涉案官员与考生依罪处罚。此时的丁澎还仅仅是一位小考官,但也因此受到牵连,所幸犯下的罪过并不大,朝廷只将其充军发配,发配的地点为吉林省洮安县。在清朝时期,洮安县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其地处关外,闭塞荒凉,一直被官员视作不毛之地。但丁澎却无可奈何,只能任由朝廷发落,为自己的犯下的错误买单。

古代发配边疆的刑罚,并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折磨,更多的是对精神的摧残。从江南至关外足有千里之遥,能依靠的只有两条腿,不少体质羸弱的书生都曾因发配目的地太远,导致身体吃不消最后死亡。幸运的是,丁澎还算是体格健硕,脚下的路并未成为他的催命符。

不过丁澎也有自己的烦恼,他嗜书如命,一日不读书便觉心中不快,因而一路之上都是在无聊与枯燥中度过。走出山海关便是关外,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廷曾有严令,不许中原人民前往关东地区,以免破坏龙脉。正因如此,关外的文化发展与经济水平都十分落后,是真正的荒凉之地。

然而令丁澎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发配的路上,他遇到了几家野店,而野店内的景象却让他彻底改变了对关东的看法。在路边野店,他居然发现店内的墙壁上满是诗人的题诗,其诗风格迥异,多半都是在发泄心中的愁闷,丁澎一眼便能发现,店内墙诗的作者皆是被发配的才子。丁澎越看越高兴,甚至开始手舞足蹈起来,一起发配的家人见此忙问为何,丁澎答道:“我真要感谢皇帝,能给我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在一条诗意的长河中畅游。如今我才知道,被发配至关东的人几乎都是诗子,如此一来,此一去我就不担心没有朋友了。”

果不其然,丁澎到达流放地之后,便偶遇其朋友张缙彦。二人见面十分感慨,彻夜长谈后相互赠诗,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怜惜之情。丁澎所著之诗为《送张坦公方伯出塞》,诗曰诗:“昨惜江城别,何堪复送君。关从鸦鹘断,路并虎狼分。愁剧须凭酒,时危莫论文。此方春不到,应与雁为群。”

由此可见,丁澎在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后,懂得了人世的沧桑与险恶,尤其是诗中的“愁剧须凭酒,时危莫论文”,更是一语道破明哲保身的哲理,同时也映射出当时文人命运的悲催。

参考资料:《宁古塔往事》赵立松著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