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思明居士 2021-06-12

古代胡汉之别,是历史圈和考古圈都比较热门的课题。本篇要谈的正是胡汉文明的交流,从一些有意思的小牌饰入手。不过,在开始之前还是要做个说明:我们在本篇当中说的“汉”并不仅仅指汉朝或者汉族,而是指中原文明。

以物说史,大家先来看几个古代的小牌牌吧。

下图这件牌饰为青铜材质,出土于宁夏西吉县,时代为战国。牌饰的主体是一只老虎,正咬住一只盘羊,似乎还在撕扯着。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下图这件也是青铜牌饰,出土于宁夏同心县的一座匈奴中,时代为西汉。在这件牌饰上最右侧有一棵树,树下是双轮车,车旁有一骑马武士,武士右手中还抓着俘虏的发辫。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这两件牌饰都是腰带上的部件,看上去跟中原的很不一样对不对?这些牌饰的出土地点在秦汉时期并不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游牧民族的领地。

实际上,根据过去学者们的研究,这一类风格的牌饰主要流行于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有的是发源于北方,比如老虎吃羊的图案;有的甚至跟更遥远的欧亚草原的斯基泰人有关。比如下面这件,同样出土于宁夏,正面的图案主体是一匹萌萌的马,比较特殊的是,这个马看上去很“扭”,因为后肢相对于马头和前肢,刚好旋转了180°。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考古学家一般把这种风格的牌饰称为“翻转后肢式”,根据研究,这样的东西最初源于斯基泰人,后来随着斯基泰人的迁移而东传。

比如,在俄罗斯阿尔泰山的巴泽雷克墓地当中,墓主人身上的纹身图案就有后肢翻转的动物,而且时代早于这些牌饰。对,你没看错,就是纹身。由于巴泽雷克墓地所在地区的冻土环境,使得墓中的有机质文物如毯子、马具都保存了下来,当然也包括墓主人自己。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斯基泰纹身武士的复原图

在哈萨克斯坦也发现类似的翻转后肢的动物纹样,比如下图这件公元前5-4世纪的金质雪豹装饰物,它的后肢同样翻转。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极具异域风情的牌饰的制造者是谁呢?看上去似乎毫无疑问,一定是使用这些牌饰的游牧人群吧?总不能是中原人啊。不过,西安一座秦墓的发掘,却给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秦人工匠墓的发掘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1999年,为配合基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南郊发掘了一批秦墓,我们要介绍的这座就是其中之一,编号34,按照考古工作的一般习惯,写作M34。

M34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室长3米,宽1米,在墓葬规模上属于小型墓,墓室中葬有1人,随葬有陶器和铜器。所有特征表明,M34的墓主人地位并不高,时代为战国晚期,当时这里属于秦国。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座墓里还出土了25件奇怪的小陶器,也就是下图所展示的。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这些小玩意儿一面扁平,一面有凸起的纹饰,内容各不相同,有人物有动物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怪兽。考古人员经过仔细地辨认,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正是制造小型牌饰的模具。除了它们,在这座墓里还发现了一些制造其他器物的陶模具。

那么,一个身份地位不高的人,墓中还放着一批这么专业的模具,为啥会这样呢?答案应该已经呼之欲出了——墓主人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位工匠。

模具怎么用

既然说了,这些小陶器是制作牌饰的模具,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

考古学家罗丰先生做了如下的复原: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首先是制作模具,也就是墓中出土的这些,模具雕刻以后还要入炉焙烧,使之变硬;有了模具以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翻。模具上的图案是凸起的,相应地,范上的就是内凹的;把范和另一块较平的泥板拼合起来,中间就形成了一个空腔,而后把熔化的铜液体倒入浇铸,等冷却后打开范,再对铸件进行细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件好看的青铜牌饰了。

流程并不难,而且我们还可以判断,M34出土的陶模具是墓主人生前所用的。在墓中还发现了一枚小印章,上面有一个字——“苍”,这是墓主的名字。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认识:这位叫苍的秦国工匠大概是很热爱自己的职业,所以在死后用一些生前曾经使用过的模具来随葬。

谁在制造?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在奇怪,这位工匠跟一开始说的那种牌饰有联系吗?

是的,还真有,因为在M34出土的模具中有非常特殊的。比如下面的这件: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图案的主体是一匹马,而且很容易看出来,马的后肢正是翻转的,跟前面提到的巴泽雷克墓地墓主人的纹身颇为相似。

那么很显然,用这样的模具,就能做出那种“胡风”很重的青铜牌饰了。所以问题来了:

那些牌饰到底是游牧人群做的?还是中原工匠做的?

如果我们先入为主,一定会觉得是前者,但M34的考古发现,却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工匠同样可以制作这样的产品。

胡汉之交流

考古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认为这种题材仍然的来自于“胡人”,但是中原地区的工匠进行了仿造乃至创新。

“胡”与“汉”之间,不仅有战争,也有贸易、朝贡等和平方式的交流。对于中原王朝而言,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制造一些胡人、戎人喜欢的东西,然后卖给他们或者赏赐给他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就像今天做生意,于合同之外经常还要准备一些小礼品送给对方一样。

这样的推测在考古工作中同样能够得到证实。比如,考古学家曾经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的西沟畔发掘了一批战国墓,墓主人究竟是匈奴还是其他游牧人群尚不能断定,但总归不是中原人。西沟畔也出土了带有典型草原风格图案的牌饰,在这些牌饰上有“故寺豕虎三”、“少府”等铭文,表明它们是秦国的官府手工业产物。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西沟畔墓地出土的牌饰

从这些小牌饰上,我们可以反思过去对胡汉文化的判定,其实是存在很大风险的,有些看似“胡”的反而是中原产物,反之亦然。或许,这就是历史和考古本身的迷人之处吧。

是胡还是“汉”?小铜牌背后的大问题,从考古发现说起

参考文献: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秦墓》,三秦出版社2006年

罗丰:《中原制造——关于北方动物纹金属牌饰》,《文物》2010年0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