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解析 | 史小军: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41-42题深度解析

 北雁南飞8302 2021-06-12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
【解析】本题再现多年一贯坚持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特点。本题取材于新教材选择性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后的学习拓展。新旧教材衔接表现尤为明显,结合近三年的考题,进一步强化了对旧高考地区的复习启示——务必重视研究新教材。试题提供的是两段从学术专著摘录的材料,创设了一个学术情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及历史探究等关键能力。对比最近五年本道题而言,今年乙卷第41题材料字数最多(正文刚好600个字),阅读量增大;加之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加工整合,转化为作答用语,总体看来看,本题难度比较大。
第(1)问:既可以说是概括归纳题,也可以说是比较区别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具体思路是逐字逐句的阅读材料,划分层次;结合所学知识,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两位史学家撰写历史所体现和遵循的原则、特点;最后整合信息,归纳希罗多德和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第(2)问:属于分析因果题,主要考查根据材料时空内容分析历史事物发生原因的能力。具体思路:一是结合材料提供的两位历史学家生卒年月,精准链接所学知识,结合时代阶段特征,概括总结二位历史学家撰写历史巨著的时代大背景。二是结合材料提供的二位历史学家撰写历史巨著一鳞半爪的内容,概括总结其产生相关背景。
第(3)问:是一道考查历史探究能力的开放性试题,可结合前两问,尤其是第一问关于两位伟大历史学家撰写历史所体现和遵循的原则、特点,再结合学习历史中形成的历史常识,予以概括性作答。
下边就按照史老师讲的方法思路来具体解析。
【解读材料】划分层次,逐字逐句阅读材料,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一
①“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
撰写《历史》目的:研究历史,保存人类功业。可推导出其撰写《历史》的特点: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有担当,有使命感。
根据希罗多德生卒年月“约前484~约前420”,精准链接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滥觞,可推导出希罗多德撰写《历史》的背景:之前只有神话,没有人类历史;希腊城邦的发展;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人文精神的产生。
②《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
撰写《历史》的原则、特点:客观、真实记载历史;研究辨析,去伪存真;继承中创新。
根据《历史》内容及继承《荷马史诗》,可推导出对希罗多德撰写《历史》产生影响的背景:希腊有丰富历史和神话传说。
③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撰写《历史》的原则、特点:客观、公正;理性叙述历史;视野开阔;实地调查。
根据“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可推导出希罗多德撰写《历史》的素材背景: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交流。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
根据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西汉”,精准链接所学知识,可推导出对司马迁撰写《史记》产生影响的背景:历史源远流长,传说、历史丰富;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根据“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可推导出司马迁撰写《史记》原则、特点:视野开阔。
②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
撰写《史记》原则、特点:继承创新;注重探究辨析,客观理性叙述。
根据“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可可推导出对司马迁撰写《史记》产生影响的背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有深厚的史学传统与积淀。
③《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撰写《史记》原则、特点:客观、如实的叙述历史;注重实地调查;有担当,有使命感。
根据“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可推导出对司马迁撰写《史记》产生影响的背景:有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资源丰富。
【整理答案】整合提取的有效信息,总结概括,言简意赅,多角度作答。
(1)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客观、真实记载历史。
研究辨析,去伪存真
继承中创新。
理性叙述历史。
视野开阔。
注重实地调查研究。
有担当,有使命感。
(2)《历史》与《史记》的产生背景
《历史》:之前只有神话,没有人类历史。希腊城邦的发展。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人文精神的产生。有丰富历史和神话传说。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交流。

《史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传说和遗迹非常丰富。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有深厚的史学传统与积淀。有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

 (3)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丰富的历史素材,如历史传说、历史遗迹、历史文献档案等。
选择特定时空的重大史实。
作者应该具有深入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吃苦精神。
客观公正,理性叙事。
通过对本题研究解读,我认为高考复习最后留下的是对重大史实的熟知和历史常识(素养),不是一堆死记硬背的死知识和一些所谓答题模板、秒杀技巧。唯有脚踏实地的理解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必备知识;唯有认真研读历史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的力,分析解读,加工整合,最后形成关键能力,我们的高考才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

6
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本题属于论证观点题之第三种类型——论证自拟观点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取观点并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相对往年来说,题目难度比较简单。图片材料提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从而强烈的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最终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达到铸魂育人、培根育才的立德树人目的。
【解读题干】
①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
图片材料提供的十次重要会议,就是作答的重要素材,既是拟定观点的依据,更是论证观点必须使用的论据。
②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a.选择必须是有一定关联的两次会议,有关联就是有一定的共性,目的是便于围绕关联点即共性拟定论题观点.
b.可从会议的内容如理论创新、道路选择、工作重心确定或党员人数等寻找有关联的两次会议。
c.拟定论题观点时,务必围绕主旨——会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来拟定。
d.具体论证时,可结合教材中关于两次会议的内容,围绕主旨,分别论证对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产生的重大促进和推动作用。即就是从原因上分析两次会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③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a.根据作答要求可判断试题类型为论证观点题之论证自拟观点题。
b.观点正确:务必要注意这和以往论证观点题要求的“观点明确”不一样,意味着拟定的观点必须与主流价值观吻合,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c.作答格式:首先是列出两次有关联的会议;其次写好论题观点,务必是主题鲜明,主旨明确言简意赅、主谓宾健全的陈述句。第三是具体论证,建议一个会议的分析论证为一个自然段。第四,小结升华。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论证观点题的作答字数最好控制在280字以内,否则作答太罗嗦,无法突出重点,影响阅卷老师在最短时间内看不到论证亮点而给不了高分满分;也会因为作答时间长,严重影响后边两道选做题的作答。
【解读材料】即链接所学
根据图片列出的十个重要会议,联系所学知识,简单列出教材中提高的会议内容影响。
中共一大1921年7月,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确立️党的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依据是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及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了革命的同盟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即决定联合四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标志中共建党工作完成。指出中国革命分两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民运动的高涨。
八七会议:1927年,会议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批评了陈独秀右倾错误,毛泽东强调“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共党员指明了新的方向。
遵义会议:1935年,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张闻天代替博古在中央负总责,后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标志中国共产从幼稚走向成熟。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1945年,毛泽东发表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会议确立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 的方针,并提出新时期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基本政策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有重大作用。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拟定论题】
中国共一大、中共二大:关联点——完成建党工作,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观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关联点——正确分析国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革命发展。
观点: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认识国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关联点——纠正错误,不断发展壮大。
观点:中国共产党善于开展自我批评,不断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关联点——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观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中共二大、中共七大:关联点——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观点:中国共产理论创新,推动了自身发展在壮大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关联点——及时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观点: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及时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中共一大、中共七大:关联点——党员人数迅速扩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观点:中共党员人数不断扩大,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答案示例】
示例一
会议:遵义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
观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论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取得了长征胜利,挽救了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革命保存了力量。
七届二中全会针对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党中央确定了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及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纵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不难发现,每次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重大决定,都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示例二
会议:中共二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观点:中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都会大大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论证: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国情基础上,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中共建党工作完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针对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总之,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每次理论创新后做出的正确决策,都会大大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取得重大成就。
示例三
会议:中国共一大、中共二大
观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论证: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其组织领导下,很快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国情(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指出中国革命分两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中共建党工作完成,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并最终迎来了胜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