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2021届书法与教育专业本科毕业作品展

 朝歌淇水悠悠 2021-06-12
图片

俯仰之间

《庄子·在宥》有言:“其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仰观”与“俯察”是中国人特有的观物方式,也是认知世界到心物契合的入口,以物象物的本相实对、以眼观物的饱游饫看、以心观物的游目骋怀,皆万物于我之合一性,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圣贤们用这两种方式捕捉万物之瞬间,抵达永恒之观照。自仓颉造字始,人类由此啓文明之进程,经千古而不朽。

 俯仰往还,既是哲学的观照,也是艺术的观照,更是生命的观照。宗炳《画山水序》云:“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不亦“仰观俯察”乎?王羲之《兰亭序》中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仅是“视觉”审美的极致,也是“听觉”感官的极致,这正是苏轼所感叹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的世界。神与物游,自在自得,士人情怀纵横驰骋,神之所畅,渺不可际。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于是,记言作书,存形绘画,妙将入神,千载灿烂,构筑了东方文化的血脉,本立而干生,干生而枝茂,世世代代,绵衍不息。至若书之提按,画之形神,或措一意,状一物,往往都在“俯仰之间”。试想古之贤者作书绘画时,不仅仅是包罗万象而已,一画一辞之间,关乎天、地、人。人居其中,或“仰”或“俯”,贯穿上下,物我相视,天、地因之而合一,人也因之“忘机”而“忘己”。

 俯仰天地,宇宙在手,得其怀中,方能运釿使转而落墨兴怀。班固在《汉书·晁错传》中曾说:“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而于书画,两者同源、同理、同构,“俯仰之间”则是体察万物之智性迹化,由“观物”之向外求转化为“写心”之向内求,从而成为求道精神的大者和强者。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畿岳维广,敷膏壤以东甸;皇天眷命,毓杞梓于九埏。青蘋塕迴,溥畅原隰之野;馗衢辐辏,翕聚芹茆之滨。同蒙洙泗,共膺陶钧。门墙穆穆,发金声以铎铃;彝范雍雍,垂藻笔于帷幕。归东溟而沃燋尽,爰自五湖;藏舟汕而壑泽深,倏忽四载。感飞光于造化,乃悟盈虚;喟徂年之须臾,不待俯仰。摛风裁兴,望龙虫于并雕;用行舍藏,岂蜉蝣之可冀。越吟庄舄,是决起于榆枋;蓬矢桑弧,乃志虑于穹宇。今我侪十六人,同会于此,荐藻献芹,庶无白豕之恧;坚瓠敝帚,犹有蜡屐之珍。素质含章,固衔枚而讷辞给;韶年倾盖,因弭节而结朋俦。董道师谟,依先圣之遗则;发硎警策,开时辈之新篇。肇定正朔,经历古今。规模坟典,涵濡文心。甫叹逝川,尺波漩彭殇之瞬;岂曰沉陆,浮云褰考槃之扃。是何倖优,今兹寅宾临览;更有侥冒,顾我忝附骥髦。纷呈琅玕,彰胜友之志量;恳执橐笔,勖诸位之精神。

赞曰:阅缥缃兮敛素襟,斫轮毂兮辨希音。既骋望兮侵寻,乍俯仰兮喑喑。感陈迹兮罄澄心,先绪聿修兮万象其森。

2021届书法学与教育专业学生 叶子健

关于“书法学与教育”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也或许知道吧,随着和“书法与篆刻”方向对应的“书法学与教育”方向成功筹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从2009年开始便不再只有一个班级了。这是一个隔年招生的书法理论专业方向,2017年入学的我们是这个专业的第五届学生。

当初的我是怀着好奇心报考这个专业的,对于本专业的真正认知,在四年的体验当中逐步清晰起来。事实上,我们并不像师范专业的学生一样会学习如何教育,而在系里以“理论班”的称呼和“实践班”并称。至于专业名称中的“教育”二字如何解释,以我的理解,大约是我们被赋予了更多中国传统学科的传承责任。以本届“理论班”为例,与“实践班”相比,我们在四年中不安排草书课程,篆刻和国画课也较少,取而代之的是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音韵学等“实践班”没有的课程,以及更多的书法篆刻史论、文字学、古诗文写作等课程。

诚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平衡程度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难题和试验点,也是两个班级共性与个性的聚焦点。理论课是我们与众不同的标志,这些理论课表面上似乎都是所谓的“旧学问”,但实际上每一个学科都是独立且深奥、复杂的,因此短短几周的理论课,往往不足以将我们带入某一学科的大门,更多地是接近一种体验或介绍的程度。而书法篆刻的实践能力,又是我们无法割舍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投身这个专业最初的信仰,也是书法专业出身谋求生计最可靠的看家本领。尽管从历年来的课程安排能够看出,系里一直在就这个问题进行调试,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是纯粹的小白鼠,无论如何调试,本专业的学生群体仍然在中国遍地开花的书法专业中散发异彩,正如前文所述,几周虽然入不了门,但打开了门。以本班为例,有人半夜在上铺打着台灯看音韵学书籍(课程早已结束,这不是作业也不是任务),有人手机备忘录里堆满自己的诗词文赋,有人着迷般地收集研究书写工具材料,有人天南地北地蹭课蹭讲座且桌上堆满历史、哲学、外语方面的书籍……假如未曾遇见这个专业,或许我们不会如此。

当然,我们也并非如此老气,下面带来第二个“有人”系列。我们班,有人边看虚拟主播边做游戏录播,有人在同人展出cos,有人是十佳歌手,有人会弹古筝,有人会翘课去看自己的爱豆,有人自己点三杯奶茶,有人教资分数太高上热搜,有人准考证照片上传表情包上热搜,有人凌晨5点约海底捞早餐,有人会跑去隔壁绘院当白给的模特,当然,荣耀王者也不算少(毕竟一共就16位同学呢),喝酒烫头也没在怕的。或许毕业后我所怀念的正是那些大家一起用教学设备玩跳舞游戏、看电影的夜晚,舞台上的灯光和音乐,在教室搞的火锅和咖喱饭。因为这是我带不走的东西。

生活总是有聚有散,但愿未来的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每一个夜晚的遥遥星光都能看见快乐的各位。

写在毕业时分

2021届书法学与教育专业学生 张翔宇

毕业季

01

毕业展作品

毕业展是我们“四年磨一剑”的出道现场,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毕业创作课程中,戴老师说来说去:

“险不流怪,巧不入浮。”

“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

统诸正而气脉厚也。”

不过听没听懂,照不照做,大家总归是要……

“好的!”

“明白!”

嘿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毛泽东七律诗十六首

作者:17级书法学与教育专业全体同学

尺寸:180cm×48cm

材质:半生熟白唐纸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上官仪诗句外一则》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16cm×21cm

材质:染色笺纸

印章释文:大吉祥、狸

图片

作品名称:《〈旧唐书〉劄记一则》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24cm×25cm

材质:老竹纸账本散页

印章释文:大吉祥、狸、无苦集灭道

图片

作品名称:《乙种吐火罗语〈出曜经〉写本残片跋》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29cm×14cm

材质:120克道林纸

印章释文:囚鸟、辛丑、无苦集灭道

图片

作品名称:《周朴诗句外二则》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30cm×14.5cm

材质:日本皮纸、染色笺纸

印章释文:无苦集灭道、大吉祥

图片

作品名称:《〈池北偶谈〉载高攀龙事外一则》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12cm×17cm

材质:染色笺纸、日本皮纸

印章释文:永宁、狸

图片

作品名称:《甲种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写本残片跋》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14.5cm×20cm

材质:120克道林纸

印章释文:大吉祥、无苦集灭道

图片

作品名称:《犍陀罗语〈出曜经〉写本残片跋》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29.5cm×9cm

材质:120克道林纸

印章释文:囚鸟、无苦集灭道

图片

作品名称:《时贤诗二句》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8cm×13cm

材质:染色笺纸

印章释文:大吉祥

图片

作品名称:《陈与义〈早行〉诗》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8cm×12cm

材质:日本皮纸

印章释文:无

图片

作品名称:《〈苌楚斋续笔〉载顾炎武事外一则》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16cm×13cm

材质:染色笺纸

印章释文:永宁

图片

作品名称:《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劄记》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20cm×25cm

材质:120克道林纸

印章释文:狸

图片

作品名称:《〈神策军碑〉跋外一则》

作者:曾祺昊(三狸)

尺寸:20cm×25cm

材质:染色笺纸、日本皮纸

印章释文:大吉祥、狸

简述:

以上作品是我离开书法系后未来数年内的封笔之作。这些作品是14件独立的作品,出于展览的需要而被组合起来陈列。作品中的每一个内容我都精心选取——如其中有三件针对非汉文写本的跋文,代表了我往日的部分所学;又如第一件作品中「雨霁虹桥晚」二句,是我多年来喜爱的诗句。这14件作品不尝试追求达到任何目标,它们的主题是「放下」和「爱」。我已经决心放下过去数年内执取的所有艺术技巧和所有往事,那时的我总是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总是无法忍受蠢人的冷眼,总认为要把所有事情和细节都做到完美,才配得上得到大家的「爱」。直到离开的最后时刻,我才理解,身边人对我的错爱和这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些作品在展览结束后就将分别送出,眼下的它们也许各有好坏,但都只属于我无意间的随手偶得,对我自己来说,也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分析了。

图片

作品名称:楷书《千字文》 

作者:李雨浓   

尺寸:250cm×100cm     

材质:生宣      

印章释文:雨浓

简述:

作品为《千字文》内容的楷书八尺中堂。《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笔者在书写过程中以颜体为骨,附加智永的笔调,希望对不同风格的融合加以尝试。装裱为纸质立轴,为了与生宣形成统一的质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稻盦诗词题跋稿》

作者:郑道骏

尺寸:141cm×54cm×2

材质:老笺纸

印章释文:吉祥、小刀、豪放、岁岁平安、道、稻盦

简述:

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词题跋以手稿的形式展现,追求书法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隶书体》

作者:郑道骏

尺寸:150cm×120cm

材质:生宣

印章释文:道、郑氏、玄达、小刀、安虞、稻盦、郑道骏、郑道骏印、高古、神品

简述:

西晋成公绥在《隶书体》中云:“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驰张。”此作以一种轻松简便的方式,选取二十种隶书风格抄《诗经》诗句,并附题跋,试对隶书写法的常与变有更深入的把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论文文稿杂录》

作者:金选惠

尺寸:41cm×23cm×12

材质:老竹纸

印章释文:选惠、从心、从来多古意、世间清品至兰极、西子湖畔、恨不十年读书、平安、书为心画、子孙保之、心迹双清、选惠、选惠之印

简述:

作为理论班的学生,在创作时应当与实践班拉开一定差距。因此在进行这一件作品创作时以古代文人的文稿为模板,以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为内容进行书写。在书写时不刻意去追求一笔一划的到位,而是保留书写时自然的涂抹以及墨色变化,以文稿的形式进行展示。后作序一篇放置首位,为整件作品的开头,并选摘要、绪论以及每一章节各一张组成一件作品,追求整件作品在内容大纲上的完整性,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

作品名称:自作《兰亭序》题跋

作者:金选惠

尺寸:350cm×28cm

材质:老竹纸

印章释文:墨戏、寄情于此、选惠、墨戏、选惠之印、平安、子孙保之、选惠之印、金、恨不十年读书、师其心不泥其迹、从心、惠私印、铁骨、金选惠印、书为心画、选惠、心迹双清、选惠、大吉、从来多古意、庭际孤松随鹤立

简述:

本件作品以古代文人刻帖题跋为学习对象,帖首为快学堂本《兰亭序》拓片,在保证《兰亭序》拓片整体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兰亭序》为主体自作数则题跋接于拓片之后,以手卷的形制进行展示。整件作品以兰亭为核心进行题跋,题跋的内容从《兰亭序》的地位、作跋的原因、与自身论文的相关性、对《兰亭序》文章内容的思考等方面为切入点,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并以不同字体、不同书写方式进行创作,在体现内容丰富性的同时突出理论班的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

作品名称:行书手卷《苏轼词六首》

作者:黄以琦

尺寸:420cm×30cm

材质:玉扣纸

印章释文:从心、实境、子孙保之、铁骨、黄以琦印、大吉、吉光片羽、智者乐水

简述:

作品以苏轼行书为主基调,抄录苏轼《水龙吟》词六首,意在表现行书的书写性趣味性。

图片

作品名称:楷书《文心雕龙·通变 风骨》

作者:黄以琦 

尺寸:220cm×32cm×4

材质:绢本

印章释文:黄以琦印

简述:

《风骨》《通变》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和二十九篇,前者论述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正如本篇的“赞”中所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作为情与辞的最高要求的风骨,和作者的情志、个性是有其必然联系的。后者则论述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问题,“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这是文学艺术的一条发展规律。笔者用绢本书写,在书写过程中以褚体为骨,附加颜、北齐笔调,尝试对不同风格的融合。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文心雕龙·神思》

作者:杨濯溪

尺寸:248cm×129cm

材质:生宣

印章释文:杨濯溪印、寄情于此

简述:

这幅隶书创作是我对于新风格融合的一种尝试,以《肥致碑》为创作底本,将《乙瑛碑》《西狭颂》和《鲜于璜碑》的风格结合于一体,寻求一种洒脱圆润的意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行书组件《野堂集》手卷部分

作者:张翔宇

尺寸:500cm×25cm

材质:老竹纸、染色皮纸

印章释文:辛丑、野堂、日利、野堂大侠、云海归来、永堕异趣、焚香、野堂大侠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行书组件《野堂集》手稿部分

作者:张翔宇

尺寸:70cm×70cm

材质:老竹纸、染色皮纸

印章释文:翔宇

简述:

这组作品的主体手卷部分是本人的诗词合集,具有文稿的性质,在书写过程中有意选取了相同纸材和古今中外不同的墨,以参照对比不同墨在相同材料上的表现。

在书写过程中,因身心状态的不同,在用笔上逐帧呈现出刚与柔、动与静、松与紧、精细与粗率等对比,风格上也出于各种兴致而有唐宋之间的各类基调交互呈现。画心的配色和形式同样也是本人基于审美取向加以思考的设计。

手稿部分则是手卷画心书写过程中的一些文本草稿、自言自语以及调试笔墨的遗迹,原本展示它的出发点是作为增强作品丰满度的附件,但实际上因书写状态更加放松,也存在许多可圈可点的局部。

这组作品的意识层面的核心是“生活感”,在我感受到自己的同时,也希望有心人能从一笔一画的游移中看见我。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楷书《刘白唱和诗》

作者:乜小涵

尺寸:240cm×45cm×3

材质:生宣

印章释文:小涵之印、忘我

简述:

《刘白唱和集》为白居易所撰, 今已散佚。此件作品依据花房英树《〈刘白唱和集〉稿》,抄录刘白唱和诗共三十首。以北宋楷书为主,多融行书笔意,试以萧散简远的书风,与文意相配,表现刘禹锡与白居易之间的君子之交。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行书《自作诗、题跋》

作者:乜小涵

尺寸:275cm×32cm

材质:花笺纸、竹纸

印章释文:涵、小涵、吉祥、乜迹、忘我

简介:

取法苏轼、蔡襄行书,选录自作诗四首、题跋数则,表达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伉庐诗文稿

作者:叶子健

尺寸:18cm×12cm×12

材质:染色雁皮

印章释文:无

简述:

以稾抄形式录自作诗文,有一定的日常书写性质。

图片

作品名称:行书自作诗句

作者:叶子健

尺寸:276cm×69cm

材质:生宣

印章释文:湖北黄石叶少、寿同金石

简述:

此作经反复重写仍不能满意,最后整理废稿时,竟只有随意写就的初稿稍好,只好选用了初稿。此殆坡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耶?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楷书《袁桷题跋数则》

作者:柯小珂

尺寸:270cm×100cm

材质:竹纸

印章释文:从心、柯小珂印、心悟于圣道

简介:

该作品录袁桷《清容居士集》题跋数则。以褚遂良楷书为主基调,融以欧阳询、赵孟頫笔意,书写力求沉着从容而又气韵连贯。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篆书《泰山刻石》

作者:吴依莎

尺寸:247.2cm×82.5cm

材质:半生熟宣

印章释文:吴依莎印、大器之坐

简述:

《泰山刻石》是书法史上重要的一件篆书书迹,历来为书法家所重。其由始皇诏书与秦二世诏书组成,共计222字。《泰山刻石》几经波折,乾隆年间毁于火,幸其石未甚灭,今仅存9字。其拓极不易得,而余以《泰山刻石》版本流传为研究职志,故书此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楷书《送李愿归盘古序》

作者:曹朗

尺寸:250cm×92cm

材质:半生熟老纸

印章释文:曹朗之印、分朱布白

简述:

《送李愿归盘谷序》为韩愈传世文章中的代表作。本件作品以褚遂良楷书风格为基础,尝试将本人所学的褚遂良诸法帖融于一体,力求整体统一自然。在创作中不刻意表现变化,追求自然书写,努力表达于平实中表现丰富的创作想法。

图片

作品名称:行书《苏轼词十首》

作者:熊喜国

尺寸:97×180cm

材质:六十年代新闻纸

印章释文:喜国私印、传神

简述:

小字作品注重“韵”,讲究笔锋细腻的变化,书写时根据毛笔的不同状态表现出相应的笔触,行书对书者的用笔和结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运用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化古而不着痕迹。

图片

作品名称:草书《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作者:熊喜国

尺寸:138×260cm

材质:元书纸

印章释文:喜国私印、取诸怀抱、美意延年、宠辱不惊、率真、研露

简述:

大字作品强调“势”,在轻、重、疾、缓的节奏变化和浓、淡、枯、润的笔墨变化之中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意象,草书多是书家一时兴来之作,可使观者能在其中产生出种种联想,得到不同的共鸣和震荡。适逢“三吴墨妙”展出,此作参祝枝山法,意在向先贤致敬。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隶书《鲍照〈游思赋〉》

作者:田阅

尺寸:250cm×130cm

材质:09年生宣

印章释文:安和、田阅之印章

简述:

作品以汉碑为根基,融合刑徒砖、秦汉金文、《好大王碑》等元素,意在表现汉隶的质朴博大。

图片

作品:行书《沈传师〈道林寺题诗〉》

作者:田阅

尺寸:170cm×50cm

材质:仿古水纹纸

印章释文:安和、田阅之印章

简述:

沈传师行书《游道林岳麓寺诗》亟见称于北宋诸论书家,今已不得见,故录其文以记之。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隶书《鲍照诗二首》

作者:林婧娴

尺寸:180cm×35cm×4

材质:生宣

印章释文:林婧娴印、智者乐水

简述:

抄录鲍照诗二首。作品取法邓石如隶书,追求厚实朴茂。创作过程中分别在不同材质的纸上进行尝试,最终选择在生宣上书写。生宣容易产生更多的墨色变化,但是自己在创作时对枯笔的控制还不尽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名称:篆书《大墙上蒿行》

作者:朱瑞妍

尺寸:248cm×129cm

材质:半生熟宣纸

印章释文:从心、朱瑞妍印、寄情于此

简述:

在秦小篆中加入宋篆、清篆的元素,试图写出清秀灵动的风格。

内容是我一直很喜欢的曹丕的诗赋,曹丕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他的文学事业!他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爲一棺之土,惟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聊以自勉。

我是在医院住院期间完成了此件作品的创作,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体验。我被迫离开了习惯的创作环境,去医院大厅寻找空地,在众人的围观中写字,期间也收获了很多陌生人的鼓励与称赞,甚至有小朋友表示因此对书法产生了兴趣,这让我感到荣幸。虽然我不确定我是否有能力获得你们的称赞,但是我很感谢每一份善意。也谢谢老师对我的宽容和理解。

02

毕业论文目录

曾祺昊《唐代玄肃之际的徐浩与肃代两朝的重要文官集团》

李雨浓《钱选画款书法研究》    

郑道骏《〈西楼苏帖〉研究》    

金选惠《明代藩王刻帖研究》    

黄以琦《〈赵孟頫与鲜于枢的杭州交游考〉——以〈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为例》    

杨濯溪《柯九思书学探究》    

张翔宇《当代日本制墨版式研究》    

乜小涵《宋刻〈汝帖〉研究》    

叶子健《张之洞湖广幕府学人交游考》    

柯小珂《元代学习欧书的现象研究》    

吴依莎《〈泰山刻石〉吴云藏本考》    

曹   朗《 “北海如象”——论李邕对董其昌书法的影响》

熊喜国《〈草诀百韵歌〉研究》    

田   阅《沈传师书法研究》    

林婧娴《王铎的书法工具材料》    

朱瑞妍《杨沂孙篆书研究》    

回首过往

戴师曰:

“学贵实,心贵虚,不虚则不实矣。

终日不违如愚,无所不悦。”

不过……

嘿嘿!!

(这是戴老师对我们治学态度的期许,一定要记牢哦)

01

诗词文赋

冬思

                张翔宇

衰草照梅影,痴人履重冰。

浑然不畏冷,直待玉辉盈。

无题

                张翔宇

清眠何倦乱,晓月照新衣。

旧事悲欢曲,重来吟露晞。

若耶溪

                叶子健

石涧清波与岸回,云门山雾隐幽隈。

恍然如见浣纱处,霜磬余音亹亹来。

无题

                叶子健

茫然擿埴总迷踪,到此悲辛每欲浓。

应道浮生恰如此,水中薜荔木芙蓉。

江城疠疫闻有钟南山先生坐镇赋诗以颂

                叶子健

朝浮沴气入江城,幽渚西望暮色赪。

遂解钟南非捷径,德音秩秩向谁赓。

别郭君

                张翔宇

醉容不问再开樽,瘦马孤舟散绮园。

一夜清盅同泪眼,两乡明月共晨昏。

送亡友

                张翔宇

殇天隔世久喑喑,一寐离人会此心。

何事相寻梦里路,偶向晴窗照泪痕。

盼春

                张翔宇

十年凄冷旧青丝,几度望穿皓霰迟。

倚待湖光明霁雪,玉梅枝末笑颜痴。

岁末有感

                乜小涵

涧边幽草叶葳蕤,松柏岁寒尚不移。

草木还存凌寒骨,几回落叶又抽枝。

初冬思乡

                乜小涵

晓夜寒风独掩扉,残灯向月梦清晖。

故园雨雪催南客,千里银装白絮飞。

 初游虎跑

                乜小涵

寰中晓梦虎跑泉,定慧寺中升薄烟。

至此游人灌濯去,清茗却坐醉溪边。

晚秋送别

                乜小涵

月落长亭孤雁行,绕船寒水杳钟声。

何当聆雨促膝夜,千里如期倒屣迎。

登绵山怀介休

                乜小涵

清明沥雨少烟炊,登涉栖贤念子推。

野火当年悲足下,但余新柳蘸涟漪。

江南春游

             田阅

风恬日暖九潭清,溪上桃花流水明。

此日江南好天气,吴歌声起晚潮行。

茂陵怀古

                朱瑞妍

天似穹庐笼四野,风摧白草见残碑。

难寻昔日龙城将,不若梦回汉武时。

从军行

                朱瑞妍

千里月明照雪晴,关山漠漠阵鸿鸣。

古来多少英雄义,枯骨也曾血染缨。

无题

                林婧娴

日落寒郊烟物清,松间崎路不得行。

何处行人最愁绝,天光萧瑟月空明。

无题

                林婧娴

残芳黄土掩风流,心寄明月无限愁。

借问王孙何处去?山风阵阵没荒丘。

端午登航坞山

                叶子健

兹岳登临日,南陂雨霁初。

烟萝远馗陌,清气满涵虚。

坐对难喁和,忝名尤阔疏。

何由闻梵呗,款款到阶除。

别叶君

                张翔宇

骎骎携片影,暝色没冰轮。

霰雪浸红叶,霜风卷月昏。

今朝相对语,何日共莺晨。

叹恨清宵短,来年又探春。

无题

                乜小涵

乍起衣犹冷,微吟灯影移。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月至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寒窗夜话

                乜小涵

山寒堂屋暖,寂夜有良朋。

席地初冬火,煮茗半夜灯。

语合茶忘味,吟歇卷生棱。

衹有君同癖,闲来对曲肱。

客山南城寻友

             田阅

远客下南城,故人携酒迎。

楼台斜日影,天气晚风轻。

月下咏新事,山前叙旧情。

明朝荒陇坐,却望远山行。

忆别

             田阅

今日良开宴,盛名香漫城。

花前云未断,月下雨初明。

歌道一时兴,酒言三载情。

曾经灯下客,依旧老街行。

无题

             柯小珂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

黄叶知秋老,碧云失夏荣。

寄云时态尽,忆语道情浓。

不奈水清浅,难寻过往踪。

西江月,丙申重阳,应“但将诗意酬佳节”活动

                张翔宇

  静水孤灯柳岸,辉光轻满微残。今朝不起在床寒,

       昨夜梦中相看。

       万里层云渺漫,念君咫尺千山。放歌把酒苦难欢,

       醉剪枯荷一瓣。

忆访戴事,感而有作

                叶子健

何须縰履杖青藜,自任风流到剡溪。

曾向山阴漫舣楫,宁因芜梗细吹齑。

年来荒径成新筑,岁晏幽窗感旧题。

役役斡流非所志,苍茫天地一瓢蠡。

应“但将诗意酬佳节”约稿而作

                叶子健

黄叶萧萧湛露凝,秋容老尽气凭凌。

霜威日笃逾流火,襟抱时暄欲饮冰。

曾拟獭陈成累句,岂因豹变下丘陵。

屋间架屋还须作,白首儒生颇可矜。

題太白集后

                叶子健

经世常怀玉壶咏,南楼独立望秦碑。

苍茫四野声零落,黯黮三星影下垂。

曾逞雄辞辩白马,难由傲气驾乌骓。

儒生章句复何用,白首蹉跎到下帷。

无题

                叶子健

辗转红尘累此身,飘萍寥落自沉沦。

薤头消散惟霜露,蒿里拘催赖鬼神。

夜漏淋漓已殆尽,痴人呓语每迷真。

何如唤取新丰酒,长谢人间倚大椿。

无题

                叶子健

蛰居此地已经年,欲解茫然意未全。

云断何曾识野意,鸿飞几度越霜天?

前贤欲去遗成法,晚辈还来赴盛筵。

四序循回如转瞬,坐观变化已忘筌。

贺清波诗社成立

                叶子健

文章无意揽陶埏,直与诸公掩笑看。

诵典谁堪经济策,垂帷时啖腐儒餐。

年来幽壑通三径,岁暮清波起万端。

闻见述庵应立雪,嘉言穆穆感微澜。

咏狸

                叶子健

经霜原是奈何天,此去顽躯半未全。

何用九方迷牝牡,岂因一物辨媸妍。

愁颜好在非绵剧,猛志曾怀俄弃蠲。

竟夜凉风吹欲尽,氍毹小卧尚堪眠。

刺客篇

                叶子健

烈士击壶原未休,凭谁相就倚高楼。

飞髇倏烁连云破,逸气纵横同壮遊。

世路鞠凶疑板荡,狂澜倾覆久沉浮。

故将任诞成一噫,咍尔平生随白鸥。

题免患碑记后

                叶子健

乌潭津逮每无由,谁假鼋鼍几度秋。

勋德何须沉汉水,片心应许逐飞鸥。

此身已自陵阿尽,世事原来日夜浮。

碣石虚悬碧山月,荒林寂历掩墟丘。

书少陵诗后

                叶子健

愿就蓬门扫落花,临风怀旧感生涯。

岂知世上多歧路,遂解身如不系槎。

去壑移舟已未觉,检书拾漏更何夸?

文章谁拟和羹手,云雾曾迷掩碧霞。

图片

次韵叶子健《书少陵诗后》,感念家事,犹伤浮沉

                张翔宇

祖院蓬茸旧腊花,皈依几度复天涯。

暖衾入梦亲先老,陋体惊眠卧雨槎。

夜夜焚池乞相见,纷纷洒落了浮夸。

明朝快骏江流远,十里清波凝紫霞。

无题

                林婧娴

江边渔火入高楼,暮色披肩上画舟。

灯影迷离赊水面,鱼鹰绰约立簰头。

共看明月殷勤照,两袖清风自在收。

剩欲举觞相对饮,夜阑风静空幽幽。

蜀山诗社分韵得所字

                叶子健

生有千岁哀,念之每忧癙。

谁闻无尽藏,造化如逆旅。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去。

日落入崦嵫,转徙忽代序。

百龄影将徂,身殁名何许。

岂能掣巨鳌,骞翮愧难举。

归来斩钓竿,无由临江渚。

盐梅非拟议,葵藿得其所。

蜀山邈难匹,因之结草墅。

大雅振梁园,来此幽隐处。

采椽夹薜萝,绿云荫沙溆。

解带挂横枝,敢问薪与楚。

顾我如駴駴,腹中无筐筥。

中有一丈席,传我圣人语。

吐纳方运斤,盐梅同濩煮。

夜梦执丹漆,南行到坻屿。

又闻金谷诗,满座皆俦侣。

摛风以裁兴,漉酒饮清醑。

呼为蜀山盟,当此三庚暑。

   乃知魏文典,何妨宦龃龉。   

但使文章存,还能述心膂。

形骸倚山阿,伉行久延伫。

我侪廿数人,愿为此时叙。

相与共论文,席珍流慧炬。

跋宗经第三后

                叶子健

夫圣谟洋洋,嘉言孔彰,先有懿范,始有后世之轨辙也,而乃彦和夫子,芟荑浮辞,推圣人之经义,若公输执矩,肇后世之开明。然须臾千载,范式靡追,宫墙数仞,得门者寡,凡今之人,数典而忘其祖,或为文制作,亦昧而不明,如牛之闻曲,终不能解簧声耳。余尝怀立言之向,咀嚼藻缋,敷衍辞章,偶有得矣,终恨若存若亡,志虑不坚,嗟无涯之殆,每失通衢,至今碌碌,亦何愧哉!为山止篑,寔吾止矣,荀子曰,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吾其怠于此乎?

清言印语序

                金选惠

古之金石,大者若彝鼎,小者如玺印,其式不一。而玺印者,古之帝王所以效象作则,以昭信万国者也。然玺印之制,自先秦始,由汉暨魏,下至唐宋,垂诸后世,昭若日星也。且其金银之殊,形制之异,尊卑所以明也。秦汉魏晋之作,去古未远,及至唐宋作九叠,遂失古意。元蒙之世,吾赵分涂;朱明以来,文何异辙。有清中叶,丁敬身以印学倡导,蒋山堂、黄小松诸君翕然宗之,遂有浙派之名流传于世;吴让翁得完白山人衣钵,奇肆雄厚,遂以邓派相矜。其他能刻印而不以宗派名者,尚有数百家,於虖盛矣。

昔王冕以石作印,书刻一体,始有篆刻之学。古人虽以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然追本溯源,探迹索隐,心游皇古,神契金石,掌乾坤于方寸之内,育神理于点画之间,非得心应手者难臻其妙也。

余于美院学书四年,幸蒙诸师教诲,又性喜书亦不忘刻,但以不敏,学无所成,吾师常言学书贵有出处,于印亦然。今以明清清言作其文,诸世印风成其章,并取“清言印语”四字标目。又游艺乃儒者事也,非通道德之原,深心性之故者,不能神明于规矩之中。况余以六书金石之学,素未深究,不敢妄言品题,观者幸自鉴之。

辛丑三月初九选惠自序于南山。

读《文心雕龙·风骨》后

                金选惠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而后为骨。夫风者神情也,骨者躯干也。文之风骨譬形之包气,体之树骸;文无风骨则如征鸟之无翼。夫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亦如潘勖之《锡魏》,相如之词赋,气号凌云,蔚为辞宗,实为风骨之力也。且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遂人之风骨,似如翚翟鹰隼,各有所善也。然藻耀高翔,二者不可缺一,唯兼二者,方谓文笔之鸣凤也。苟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似如楷字不知盛唐,而追南北滥觞;印章不通秦汉,而求今人俗法,终落俗态矣。遂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才绛峻立,符采克炳,而文章出也。

书《文心雕龙通变第二十九》后

                郑道骏

书之为道,在常变之妙。凡点画结字,使转翻折,此有常之道也;神采气力,情形哀乐,此无方之数也。守常则得法,通变则能久。今好异尚奇之士,重变略常,是以绠短衔渴,足疲辍塗,通变之术疏矣。

吾观通变之数,先逮古以明法,心摹手追,然后穷妙理,观神采,会通适变,方能自出新意,逸步万里。斟酌以质文,檃括以雅俗,资故实,参古法,抗志希古,则能骋无穷之路矣。

跋《景苏园帖》

                郑道骏

黄山谷谓东坡书有学问文章之气,此乃子瞻之翰墨所以重于后世之故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清光绪间,崇苏之风盛行,杨葆初酷爱苏书,感于苏公“忠义大节,照耀千古”,又思黄州乃坡公宦辙久留之地,而无善本存世,遂有重辑苏书为《景苏园帖》之愿。邻苏老人亦感于此,助其搜讨,细意勾摹,共成六卷,置于景苏园中。此帖虽后出,然高古尚真,信为近世集苏书之冠,惺吾自言“媲美西楼,淩跨晚香”,非虚言也。

读《文心雕龙·通变》后

                柯小珂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欲知其所以变者,先得其常而求其极。

常者,万物之伪相也。人皆知物之将变,有观微而知著者,谋于术而摄于法,术法相伐,卒近于道。所谓千举万变,其道一也。然求道者众,得道者寡,世间传道者,皆传术法也。术法有常而道无常,唯大能者,可于术法所穷之处管见一二,而渐无拘笃。万物有其常者,体所限也,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固非虫之过也。人而欲知于常者,当去一己私见,公生明,偏生暗,视而不见,实不能视。心纳一物,而后生色声香味触法,此知至而后知物格也。

途穷而变,寔不知变;徒作妄变,诚不知其将何所至也。穷常之变,谓之内变;通极反虚,守虚合道,方可期于久矣!

兔赋

                叶子健

粤若稽象云津,埒懿名于诸宿;正位东旻,处苍龙以腹房。盈虚顾兔,毓形魄以何利;晦明流乌,驰晷景而时戕。雪霰飘零,梁园起邹枚之兴;罘罝椓杙,武夫捍公侯之声。东壁有蒙学之册,綺席捣香尘之珍。固非凡畜,寔有性灵。历平芜而爰爰,生而无造。倚丹桂以茕茕,意复何虞。斯首玉颜,经尘世以纯粹;修耳竹批,辨泠飔以清聪。亭匀合度,动静咸宜。怡然恬穆,须姮娥于翀举;逸态轻趫,陟嵯峨而㺦猭。藉其名于飞鞚,温侯垂骁捷之勇。援其鬣以染翰,右军驱锋颖之妍。褀维寿考,德在冒茆。走衢片影,万人蒐裒。迷离扑朔,畴偶厥成。既已怀瑾,孳乳愈蕃。三窟错迕,岂守株之可冀;八风代序,恰发硎于所安。若行若藏,谁觅蹄迒之迹;即俯即仰,乃循山梁之秋。岂必生角,是凭虚而不实;自须为栎,遂大德而无材。巢黍不啖,通益算之有术;穷年可期,知缘督之罔涯。盖取舍进退之节,迟速屈伸之机。遵之以裨补,挹之以清源。矧毚兔能及此,甫能主其赋命;庶群黎其念兹,亦足醒人梦魂。

乱曰:捣丹饵兮广寒,澄清影兮团圞。世斡流兮锡纯质,钟姱嫭兮将安。蹈行藏兮自逸,理毫芒兮万端。鹜八极兮终不尽,诣穷通兮等量观。

东皋停云赋

                叶子健

处东皋之暮晷,望崦嵫以晦冥。感岁光之奔迫,俟曦月而居诸。阴壑沕穆,是临风而颙企;遥函靳秘,知幽扃而养颐。音容疏逖,时趣驾乎梦毂;离思萦怀,每托兴于茎须。栖雉埘而弥久,曷其有佸;倚杕杜而孔疚,繄谁与期。乖阔云树,谈讌既赊;诹定刀圭,摄卫其深?贞心祷颂,宁有饫以餐食;援毫叨缕,亦何益乎瘳痊。长顑颔以抱棘,宽臲屼于饮冰。嗟往雁于未返,恨清醑之不醇。事理靡常,讵龟蓍之能考;缅想尤切,候风信于将来。

停骖怅望,拨彤云于叆叇;飞书喁答,应感会于呵嘘。闻道起居绥履,闺闼迎庥,撤瑟复置,鳷鹊雍喈。崟岌翠微,遂开轩而尽览;翟茀款段,是环辙于栖迟。蠲涤祛蠹,翕合纳新,改癯瘠以靧面,振坎壈以嘉祯。素愿无违,庸天高而地迥;尺楮如觏,甫食甘而寝宁。舟壑将迁,庶延厘乎后日;东方渐杲,特祝嘏于徂兹。

乱曰:路迢邈兮远瞩,陟嵯峨兮痡瘏。违謦欬兮惄捣,闻伏枕兮不虞。掩重扉兮楗柅,毓谭祉兮宏敷。赓永康兮拊鼓,聊相羊兮须臾。

02

教学剪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教学检查

图片

▲ 2017年教学检查

图片

▲ 2018年教学检查

图片
图片

▲ 2019年教学检查

图片

▲ 2020年教学检查

终 

01

合影

图片

▲2018年社会实践 千唐志斋

图片

▲2018年社会实践 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图片

▲2018年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

图片

▲2018年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

图片

▲2021年毕业展 西湖美术馆

图片

▲2021年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02

班级成员

戴家妙(班主任)

曾祺昊 李雨浓 郑道骏 金选惠

黄以琦 杨濯溪 张翔宇 乜小涵

叶子健 柯小珂 吴依莎 曹   朗

熊喜国 田   阅 林婧娴 朱瑞妍

图片

▲17级书法学与教育专业全体同学


指导老师  戴家妙

编辑  林婧娴

策划与校对  张翔宇 叶子健 曾祺昊




特别声明
本文/图片 均来自  索隐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