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叛逆期亲子关系教练:壹心大哥

 壹心大哥 2021-06-12

[导读]作为70后,我以前是通过拼搏努力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外在物质条件的满足,我尽量避免自己不要做不好,不要犯错,不要骄傲。

现在的我早已放下了执着于“平平淡淡就好”,“过大家都认可的安稳小康日子”之类的信念,我更多追求的是探索自己此生活着的意义,尽量用余生去活出个人风格。

于是,我不再苛刻自己,不再害怕犯错,敢于放手去做去说,把自己的独特性与特色活出来。

我觉得自己是一位正走在觉醒道路上的生命不是因为我已经开悟觉醒了,所以才可以指导服务和乐于分享,而是我通过指导服务来理解自己,通过乐于分享来成为自己。

不是因为我已经完美我才帮助别人完美,而是通过帮助别人完美来理解完美,成为完美。

所以,从事亲子关系教练的工作,亦是我人生中的注定。今天,我就跟你讲讲这个故事,也谨以此文告慰远在天堂的父亲、爷爷、奶奶……

我是壹心大哥,74年年初的“老虎”,94年师范学院本科毕业,专业是物理教育,而我不愿当老师,去单位报到当天辞去铁饭碗,跑到深圳做了记者。

2004年我MBA毕业后又幸运的进了上市公司做高管,但我在内心中一直认为教育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2009年我有了第一个孩子,做了父亲后,我把精力从公司业务上逐渐转移到了家庭教育领域学习与实践中。

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呢?这要从我的童年说起……

上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湘西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由于家中兄弟姐妹较多,父亲80年代初毅然放弃顶职得到的教师编制,开始从事长途运输卡车司机的工作。

父亲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头脑灵活肯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但是同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

由于父亲工作性质的缘故,我与父亲的相处时间非常之少,以至于到现在,我在内心深处有个未满足的期待,就是父亲能够在节假日、考试前能够主动与我说些肯定、鼓励的言语。

那个时候,每当期中或期末考完,他就会过来检查我的考试成绩,好的时候,他说我不要骄傲可以更好,差的时候,就会说我不争气,辜负了他在外面那么辛劳,还总是拿我和其他同学比,看不到我学习过程中的努力。

如果我不小心犯了错,让回家休息的父亲知晓了,少不了秋后算账,例如:罚站、责骂、甚至家法伺候,所以只要父亲回家休息,我总是带着焦虑,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心情与父亲相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生父亲的气,甚至恨他。我的心里常常感到孤单、生气,还有难过,只是我不想承认,我也没有办法和别人说这些。

等到我进入高中了,我的功课成绩时好时差,无法达到老师和爸爸的要求。但是我没有胆量和老师、爸爸对抗,只是常冲着妈妈发火,妈妈又是个喜欢唠叨的人,这一段时间很难熬,我觉得自己很糟糕,一直到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才有一点儿改变。

现在提及这些往事,我的心灵仍有深深感触,感觉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惑、迷茫,这一路走来的确不易。

正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我想让父亲满意,不让他责罚我,我便经常委屈自己,总以自己无知的过错或者缺点向父亲道歉、写保证书,但其实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委屈。

等我长大参加工作后,我逐渐的发现,我只要遇到指责或者大的挫折,我就会肌肉无法放松,内心有一股紧张感,常感觉自己很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候还会无缘无故的头疼,胸中有闷闷的感觉,一颗心很难安定在当下。

现在我只要看到身边的有些朋友,以严厉的爸爸角色承担教育孩子的场景,我就会联想自己的经历,浮现出这么一个严厉父亲的画像:强权威+不肯定+唯结果+严管控。

2011年我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当我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后,正因为有了童年的经历,我时常告诉自己要善待孩子的情绪,要尊重、理解孩子,要常常同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我不能像父亲一样做个严厉的爸爸,我要做个严格的爸爸。

因为我已经从字面意思上知道严厉与严格是有很大区别的,严厉指的是严肃而厉害,更多的是侧重于事后,一般指孩子做错事情后给予厉害的、高程度的惩罚,绝不姑息,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管之下出才子”。

严格指的是事前约定好规则,并时常督促、提醒孩子要遵守规则,作为父亲必须认真不放松,侧重于事前约定,过程中保持耐心与尊重。

物理学家费曼说:”知道事物的名称,和了解事物,中间有很大的差距。“。

我深深觉得知晓了道理与具体践行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知道“自己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和“做到不对孩子发脾气”这中间的距离有时候还比较遥远。

为了做好严格的父亲,我买了很多市面上比较热门的家庭教育、智慧管教之类的书籍,也在工作之余报了很多父母课程,这些书籍与课程多半是要大人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但如何控制和管理的细节却模糊或忽略。

随着我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发现虽然现在国内的家庭教育领域各类书籍、课程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以理念、原则、方法为主,很少有专门的父母如何跟孩子说,为何要这样说之类指导父母实践型文章及课程。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父母其实不仅需要一份与孩子心灵沟通的高效话术,还需要具备运用这个话术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

所以我萌生了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总结出可以适合普通家长也能运用的各个场景话术,毕竟在上市地产公司工作多年,深谙高效话术的重要性。

后来我遇到了我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我把目标设定为:让孩子感受到自由、意义、爱、价值、接纳。

孩子在表达观点时,我期望孩子自由发言,充分发挥想象力,为自己负责任;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身为学习者的意义;

孩子在阅读中体验生命,以刺激感官经验,打开不足的现实感官,感受自己值得被爱,也拥有去爱人的能力;

孩子在书写作文时,能看见自己的价值,也能够看见他人或事物的价值;当自己或他人不完美时,能接纳自己,也能接纳他人;

当我与孩子对话时,我更期望他们能通过谈话,体验这些感受,我把这一过程视为谈话的核心目标。

事实上一般父母的教育方法,也期望孩子达成以上几个目标。比如夸奖孩子:“你好棒!”“你好厉害!”“你已经表现很好了!”……凡此类的语言,都是在告诉孩子是有价值的。

但是很多父母说,明明我都已经鼓励孩子,赞美孩子了,为何孩子仍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呢?

我的理解是,若上述语言被当做是一种策略,一种技巧性的应对,那并非真心欣赏孩子。孩子无法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也就没有连接孩子的内心渴望。

大人必须真诚,孩子的心灵才会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被接纳的,才会感受到自由与爱。

比如在照片上看到美食、美景,花朵、指挥家指挥交响乐,我们透过文字与图像的介绍形成头脑的认知,若是未曾拥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只是头脑的认知,相比于真正品尝美食,领略美景,观赏花朵,聆听交响乐两者状况完全不同。

若是亲身品尝食物,滋味会在舌尖扩散,心灵易有丰富细腻的感受。

若是亲临美景现场,无论是壮阔还是秀美,都能为身心带来感受上的变化。

若是轻轻一朵花,闻一朵花的香味,鼻腔和心灵体会的感受,就会有一种幽微的曼妙。

若是听见音乐带来的感动,易使灵魂为之震颤。

在教育的领域,由头脑认知带来改变,虽然是重要的步骤,却远远不如心灵体验来的强烈,孩子体验自己内在的渴望,往往是孩子改变的关键,也是孩子行为转化的密码。

所以真正的体验,并不是头脑的认知,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感受。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亲子关系教练,70后禅修者,1对1指导叛逆期的厌学孩子父母,在智慧教养方面,不仅知道并且做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