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程翊378 2021-06-13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水浒传》和《金瓶梅》同为明代四大奇书,在内容上《金瓶梅》又是《水浒传》的衍生作品,开篇前五回就是演化自《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到第二十五回的内容。两本书中除了阳谷县和清河县的地名颠倒之外,“武松景阳岗打虎,遇上哥哥武大郎”“武大郎娶张大户使女潘金莲为妻”“潘金莲调戏武松不成反目成仇”“潘金莲在王婆的诱导之下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最后嫌武大碍事,将其毒死”这些情节都是一致的。但如果全部一样,《金瓶梅》不就成了抄袭《水浒传》了么?可为什么反而《金瓶梅》超越了《水浒传》成了明代四大奇书之首呢?

在接下来武松为兄报仇的情节处理上,两本书就给出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水浒传》中说得是快意恩仇、敢于斗争,武松手刃淫妇潘金莲、斗杀奸夫西门庆,然后自首,东平府府尹陈文昭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的烈汉”,有意周全他,便改轻了案卷,只判了个刺配孟州。而《金瓶梅》讲得是“描写世情,尽其情伪”,其中写西门庆并未被武松打死,武松只是在寻找西门庆过程中,失手打死了与西门庆同在吃酒的县衙皂吏李外传。案发之后各方势力开始调动自己关系,凡处其中的人都不能避免被影响,就连清官陈文昭也因是蔡京的门生,人情两关之下,才轻判武松刺配孟州之刑。

两篇文章对于现实的洞察和揭露,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金瓶梅》显然更加老辣真实,我们通过对两个不同结局的比较,或许就能看出一点端倪来。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丁海峰版武松

《水浒传》中尚有几个好人,《金瓶梅》中没有一个好东西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何九

1、何九

《水浒传》中的仵作团头何九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在验看武大郎尸首之前,到紫石街巷口遇见西门庆找他吃饭,他的心理是“心中疑忌”,但是“惧怕西门庆是个刁徒,把持官府的人”,虽然收了他的银两,但并非是痛痛快快地要同流合污,这是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

待见到武大郎的尸首面皮紫黑,七窍内津津出血,唇口上微露齿痕”,断定武大定然是被毒死,立刻反应过来西门庆为何要给他银子,他并未主动替西门庆遮掩,而是装作中恶,“大叫一声,望後便倒”,随后请病假走人,这样他即不用替西门庆遮掩,做这等恶事,也不用声张起来,得罪了西门庆。事后,他又去化人场取了两块武大的骨殖,以作为保身的证据,并且吩咐手下火家拒收一切钱帛。其中固然有惧怕武松是“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终是良心未大坏,只为保得住自己的饭碗。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何九

而《金瓶梅》中的何九一见西门庆就巴结上去,一口一个大官人叫的亲热,待西门庆要求他:“只是如今殓武大的尸首,凡百事周全,一床锦被遮盖则个。”

何九竟然满口答应:“我道何事!这些小事,有甚打紧!如何敢受大官人银两。”人命关天,在何九处竟然成了些微小事,不由叫人齿寒。

何九接了西门庆银子,又怕以后武松回来找事,要留做证据,又转念忖道:“这两日倒要些银子搅缠,且落得用了,到其间再做理会便了。”竟要把这个钱使了,丝毫不理会武松那头。等到阴阳生揭开武大郎盖面白绢,与何九同来的火家没有拿钱,直说:“怎么脸也紫了,口唇上有牙痕,口中出血?”何九当场呵斥:“休得胡说!两日天气十分炎热,如何不走动些!”说着就把武大郎提殓了,两下就用长命钉钉了棺材盖,拉到城外化人场,举火烧烧化,不一时烧得干干净净,把骨殖散在了池子里,压根儿就没有偷骨殖留证据的一说儿。而事后,何九听到武松要回来,头三日就逃之夭夭了,根本没有给武松作证。

这里的何九就是一个依附恶势力,为了区区几两碎银,什么事都敢做的仵作,从头到尾丝毫没有一点点人味儿。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武大和郓哥

2、武大和郓哥

《水浒传》中武大是个懦弱本分之人,娶了张大户的使女之后,经常有浮浪子弟前来骚扰,在清河县住不下去,搬到了阳谷县。在阳谷县卖烧饼一直到死,他都是一个憨人。

可是《金瓶梅》中的武大可不是如此。他来清河县居住时,就对房东张大户百般巴结吹捧,竟哄得张大户免了他的房租!这个本事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住着张大户的房子,对张大户家的风流事,自是知道得清清楚楚。张大户倒赔妆奁把潘金莲嫁给他的时候,他心里明镜儿似的,可是什么也不说。因他懂事知情,张大户还私下给他银钱做买卖,时不时地来会潘金莲。武大郎一时撞见了,也不吱声。直到张大户死了,张夫人余氏把武大郎和潘金莲赶走,他们住在紫石街没有什么油水了,才典房住到了县前街。

买雪梨的乔郓哥平常就受西门庆照顾,打听着西门庆刮剌武大郎的老婆,正在王干娘处流连,于是便去王干娘处找西门庆,乘机讹诈几个钱儿使,这个郓哥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王干娘自己谋划一场,帮助西门庆“挨光”赚得十两烧埋银子。只要守住这个灶口,以后有的是汤水可喝,她自然不希望让郓哥来分润,于是对前来找西门庆的郓哥破口大骂,拿头叉一顿大栗暴打了出去。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郓哥敲诈王干娘

赚不着钱的郓哥不吃这个亏,在王婆门前赌咒:“定然糟蹋了你这场门面,叫你赚不成钱。”于是言语挑唆武大郎,前去抓奸。武大原本不像理会,被郓哥又是“老婆偷汉的鸭”,又是“屁鸟人”一顿贬损,下不来台,就去捉奸了,结果被西门庆一脚踢在心窝上,昏死过去。郓哥这厮一见出事,就跑开了。武松回来之后,访问邻居武大的死因,众邻居个个知道,人人封口,一起把郓哥卖了。郓哥开始还不说,武松给了他五两银子,他才肯开口。别看他年纪只有十五六岁,可是坊间市侩的油滑狡黠一点也不少,若不是他横插一杠子,武大断然不至于去惹西门庆。大家想想,县前街的街坊个个知道西门庆和潘金莲之事,武大岂有不知之理,只是他抱定了苏五奴之心,只要金莲在外面挣钱,有些好处,自己“饮䊚亦醉”。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李知县也和蔡京有首尾

3、太爷李知县

《水浒传》中的县太爷还算是个正人,先是见武松将悬赏之钱尽数散与众人与猎户,知道他是忠厚仁德之人,才要抬举于他,举他做了都头。虽然在任两年半间也赚了好些金银,也只是为了以后“谋个升转”,这是当时官面规矩,苛求不得。但是当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身负两条人命之后,李知县依然念及武松是个“义气烈汉”,一心要周全他,又思他平日的好处,竟然不避嫌疑,亲自给他写了申解文书,将仇杀说成是护兄误杀。

“念武松那厮是个有义的汉子,把这人们招状从新做过,改作'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後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

《金瓶梅》中的李知县则更为复杂,他给朱太尉送礼,也伪称自己在东京汴梁的亲戚。武松回来知道哥哥被杀,就要状告西门庆。县太爷收了武松的状纸,以重要证人何九在逃为名,将案卷押后再审。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押解武松

实际的情况却是“知县、县丞、主薄、典史,上下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延期审问只不过是要为接洽西门庆争取时间罢了。在众官吏商议之后,决定利用案件的漏洞拖延时间,说武松缺乏人证、物证,仅仅听郓哥一面之词,就问西门庆杀人公事,实在是有失“公道”!之后又安慰武松,要从长计较,以后有机会,就给武松办理。

但他私底下又派人报与西门庆,西门庆果然上钩,派管家来保、来旺送来金银买嘱。果然是生财有道,要不然李太爷这两年间的钱是怎么赚的呢。

西门庆那边的钱拿到了,李太爷对武松的态度立刻转变了,之前还说从长计较,会给武松一个说法,现在上到太爷,下到典史都咬定“尸、伤、病、物、踪”五事不全,武松的状子连收也不收。这两年半来,也不知道李太爷办了多少这种事,才攒得那么多金银。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西门庆

搁在别人身上,软弱无能的就忍气吞声了,性格倔强的许还会往府衙里上告,总搁不住西门庆财大气粗,上面连宰相蔡京都通着,又遇上北宋末年皇帝昏庸无道、官吏腐败黑暗,还怕你告去,就是告到开封府,也还是一个鸟样。

可是这是遇上武松了,他可是个义烈的汉子,挨不了三堂六审,一个案子拖个十几年功夫,到最后保不齐西门庆还保外就医了。他要的是“是非分明,善恶立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县太爷这帮子人是指望不上了,自己找自己家的公平去。

武松径去了狮子楼,此时西门庆正和皂吏李外传吃酒。说起这个李外传也有趣,这个名字谐音“里外传”,是专门将告状之事,里外买串,原告、被告两下吃,绰揽些钱使。今天他来找西门庆,也是传递县太爷驳回武松状纸之事,讨了西门庆五两银子和一顿酒肉。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西门庆最后爽死了

西门庆机警,在楼上看见武松凶神般奔来,借尿遁走,留下李外传不知所以就被武松活活打死。说起《金瓶梅》里的武松,也是狠毒角色,李外传终是自己同事,又不是正主,下手太重了。待仵作给李外传验伤,全在肋骨、面门、心坎、肾囊,净往要命的地方招呼。

事发之后,武松被地方保甲锁拿。这个县太爷就不是《水浒传》里的那个县太爷了。大堂之上,县太爷丝毫不武松之前为自己送礼打点之事,只问武松打死皂吏之事,丝毫不攀扯西门庆,上来先打了武松二十大板。武松喊冤过程还提到曾经为县太爷效力过,县太爷更是恼羞成怒,用拶子拶了武松的手,再加五十大板,也不再问,上枷下狱。

武松好歹也做了些日子都头,难道没有结交几个朋友?有的,县丞、佐二官中也有和武松要好的,可是各家有各家的日子要过,白花花的银子摆在眼前,他们岂有不收之理?收了银子,也就粘了嘴,装痴傻。锁拿武松的时候,还要告诉武松不要挣扎,以免吃苦头,安心地死去,对大家都好。

这里也没有县太爷为武松写申辩文书的情节了,证据确凿,武松众目睽睽之下,打死皂吏李外传,申请死刑立刻执行,便押解到府衙去了。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知府陈文昭

4、府尹陈文昭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陈文昭都是清廉之官,但是是清廉之中依然还有不同。《水浒传》中的武松是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二人,而且提着二人的头颅就在大街上走,影响十分恶劣,搁现在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得当场击毙的。到了府衙,陈文昭却审明前因后果,将案卷改轻,走正常程序提交刑部议罪。但是他知道走正常程序,武松依然难逃重责,就写了一封密函连夜送到刑部跟自己关系好的官吏处,通过他的关系,轻判了武松刺配孟州,王婆重判了剐刑,可谓大快人心。

《金瓶梅》中的陈文昭更为复杂。此处的武松是寻仇过程中打死了皂吏李外传,陈文昭审明情况,认为武松在得知哥哥被害之后,并没有马上使用暴力寻仇,而是通过法律程序寻求公正,而李知县却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受理武松案件,导致武松找西门庆寻仇,中间必然有“任情卖法”之弊端。

先命打了司吏二十板子,后改轻了武松的招供,下在轻罪监房,等待刑部批复。

西门庆闻听这个消息,因陈文昭清廉,不敢前来打点,便写信让亲家陈洪联系杨提督。杨提督深知官吏履历,便去找了内阁宰辅太师蔡京。陈文昭是科举出身,原是汴梁大理寺寺正,走了蔡京的门路,做了蔡京门生,才外放东平府府尹,老师蔡京来信,他又岂能违背?只好买蔡京的面子,对于李知县“任情卖法”不做计较,不提西门庆、潘金莲等前来审问,唯一能自己尽心的就是免去武松死罪,脊仗四十,刺配两千里之外的孟州。至于武大的死因,没有证据,只能草草具结,从此不论。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武松夸街

5、周围百姓

《水浒传》里面的老百姓还是有些良心的,虽然也是胆小怕事,但闻武大之死,心中有怜悯,见武松被执,脸上有关切。武松被押解东平府时,上户人家资助武松银两,平常人家馈赠酒食钱米,武松管下土兵也对自己的头相送酒肉不迭。武松也有情义,将十二三两银子与了帮自己作证的郓哥的老爹。

到了东平府,此处的衙役与武松素昧平生,听闻武松仗义之名,连节级牢子都不要他一文钱,倒把酒食与他吃”“脊仗四十上下公人都看觑他,止有五七下着肉”;押送武松去孟州的“那两个公人知道武松是个好汉,一路只是小心伏侍他,不敢轻慢他些个”。就是现在看来,这些老百姓虽然地位卑微,但是晓事理,有人味。那个年代有坏人,也有良心不昧的人。

而《金瓶梅》中的老百姓呢?

武大郎死了之后,街坊前来看望,心知武大郎死的不明,却都劝潘金莲要注意身体,“天气暄热”,别哭坏了。火化之时,火家明明见到武大郎死状有异,收了王婆的一吊钱,就谁也不啃声了。

武松回来之后,问起这个事。没有一个邻居愿意开口,甚至有人为了避免麻烦,直接把郓哥卖了。武松找郓哥询问时,郓哥还在考虑武松给自己多少钱,自己才给他作证。

武松大闹狮子楼,西门庆从后门跳出,正好跳到行医的胡老人家躲藏,胡老人丝毫不觉得西门庆是个恶霸,反而庇护西门庆,安慰西门庆。

收了西门庆好处的衙役,打起武松板子,拶起武松手指来,丝毫没有客气的。整个清河县,竟然没有一个有人味的!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水浒传写在明初

两本书的时代不同,作者的心态也不同

这两本书写的同一件事,为什么剧情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这跟两部书创作的年代是有密切关系的。《水浒传》写在元末明初,那个时候,朝代刚刚建立,人心向上,都感到以后的日子是有盼头的,觉得这个世界上会有陈文昭这样清廉的府尹。明朝是通过元末的农民起义建立的,明初时候,施行的一些措施也有反映民众愿望。比如说对于武松一连杀死二人,结果还能轻判,这是老百姓对于血亲复仇采取谅解的倾向的反应。

冷观金瓶梅:为何武松为兄报仇,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截然不同的描写

金瓶梅写在明中后期

《金瓶梅》则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创作,此时的明朝已经进入中后期,社会矛盾积重难返,官吏腐败,潜规横行,从上到下的改革无法推行,从下到上的革命无法实现。老百姓坚持自己的善良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与之同流合污才能自保,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得越来越坏。武大郎被杀一事中,从被害者到害人者,都是卑劣的。陈文昭这样的尚有良心的官吏,也要被蔡京这种奸臣收入门下才能有所作为,原本他想惩治西门庆和李知县,但是收到蔡京书信之后,不得不作罢,这能先保住武松,其他的正义公平就顾及不到了。

时人评《水浒传》,觉得《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最为薄白,但是其中有些理想主义成分还是可取的,读一读快意恩仇,读一读人间有情,使人不至于太丧气。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但是被排除出四大名著中去,不仅仅是因为它里面风月太过、描摹秽亵,也不仅仅因为它刻露尽相,幽伏含讥,也有他描写世情,揭露太过,以至于满篇没有一个好人,有些失中。

即便是乱世末路,也总有有良知的人做有良知之事,哪怕舍生烛身,也要以微末之光,照亮幽暗,延续华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