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乡情153】王俊林:杨桥那一抹景

 开心明智 2021-06-13

扫描二维码了解征文详情

杨桥那一抹景

王俊林

暑期携故友驱车乡下,触景生情,滋生多少儿时的怀念。看着那土宅,那桥,那竹,是多么的亲切,令我情寄乡里,回味悠长。 

土  宅

顶着烈日,我们想在屋檐下暂歇片刻,找了几里地,都未曾找到阴凉的地方。村里人家富起来了,都盖起了高楼,甚至有人还在乡下建起了欧式建筑。可我对这没一点好感,反而更增添了到土砖老宅小憩的念头。

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的老宅,那方大的搀杂谷壳黄泥的砖头高垒成墙,那泥浆都是纯自然的黄泥,垒得快且坚固,垒好墙后,用石灰搀杂谷壳一涂粉刷完毕。

这样的房屋我从襁褓一直住到初中毕业。住在小屋里没过多的去想什么,多少还有点羡慕有钱人家的红砖房……

我是多么真切的想那土宅,人一住进去就如同来到地窖,如同回到岩洞,冬暖夏凉……

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兄弟几个不见土宅誓不罢休。驾车沿颠簸的小道再驰进了近20里路,终于见到了青瓦黄泥的房,心顿觉凉爽。

 走进去,门角已布满蛛丝网,向上望去,房顶射进几束明亮的光,房中仅有的一条长凳上已布满粉尘,主人似乎已经离去,或已搬进新家……今日想在这土宅再住几年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切。

可我,思绪又飞回了往昔……

我家的老宅是两间砖瓦结构的土房,始建于清朝末年,是我舅爷爷帮忙砌起来的。施工时爷爷还一再嘱咐,要舅爷爷慢工出细活,把房子砌结实。

当年自家的土砖房薄膜糊窗,黑瓦黄墙,地基之上还砌了几盘青砖,房内的墙壁涂有石灰岩浆,这在当时当地可以称得上是较好的民间住宅了。我依稀还记得父亲曾在墙上记录有当年生产队的工分,以及毛主席的语录。房内光线虽暗,但比及酷暑严冬,那算不得什么。在我成长的十几年岁月里,我切身体验到家是温馨的港湾,热不会闷着,冷不会冻着。

在那十几年里,也有令我苦恼的时候。只要一下雨,全家就得端出坛坛罐罐,接屋檐上的漏水。房子的地面全是土,没有在上面抹水泥,也没有铺石灰,只要下雨,外面的泥土便随脚踩了进来。每次进门,母亲都会叮嘱我们先在台阶旁的石块上将脚上的泥刨去,可过不了几个月,地面还是会坑洼不平,稍有不慎,就会绊倒摔跤,儿时的我可没少摔倒。当然,每过一段时间,母亲都会带着我拿着小锄头将地面整平。铲出来的碎土,撒到地里又是好肥料,可以用来种庄稼。

房前有一道两米多长的沟坑,四周用石头修葺,坑上架有石板,我们称之为“料角塘”。家中扫地的尘土,蔬菜剥下的边叶,还有生活废水等都倒进坑里,几个月下来,挑出来的都是绝等好的有机肥料。

土砖房终经不起岁月的风蚀,1998年湖南的特大洪灾使房屋受损严重,中间墙垛出现十厘米宽的裂缝,2004年担心房屋倒塌被迫拆除,现如今只剩下残墙一面。这墙承载我多年的记忆。

拱  桥

夕阳西下,烈日的余辉照红了一片村庄,举目望去,老农已收拾犁耙,牵着老牛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沿着老农的身影,看见了不远处有几个穿着裤衩的小孩在嬉戏。出于好奇,我忙叫朋友停车,再寻往日童年的踪迹。

我脱掉皮鞋,卷起裤脚,沿着田埂向那走去。近了,更近了,我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我想再走近点,与小孩聊上几句,不料几个小孩扑通跳进了水里,我打了个寒战。可能是担心初夏水冷,也可能是担心小孩不习水性。我加紧步伐逼近了河巷,走过去时,小孩已向上游游了很远,只看见水面上有几个小黑点。当我再向前走去,我看到了那桥——那堵石拱桥。行人桥上走,小孩们已经游到桥头歇了下来。我的目光也就此打住。

我想起了家乡的拱桥,夏日和游伴在桥头垂钓,秋日和伙伴拦坝捉鱼……

记得那年盛夏,大雨倾盆,雨后我们提着笊篱想到河巷捞鱼虾,可走近拱桥,水已漫过了桥。带着那份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气,我们上去了,看到的一切让我们大为吃惊,一个个绿色的西瓜向我们漂来,原来大水将河畔瓜田里熟透的西瓜冲断了滕冲了过来,这不知是从多远而来,我们就当其是战利品吧,一人捞一个西瓜往家走。

这是我记忆深处最后一次和家乡拱桥的亲密接触。前年的冬天,家乡修铁路,将那桥炸了,修建了水泥路,可桥永在我的心中,水流一直在脑海潺潺作响。

竹  林

我家的房后是一片竹林,不知是哪年月乡下来了个城里的亲戚,看完这大片的竹林后大发感慨:“这竹子要是长在城里有钱人的庭院,那将多么的金贵……”我不以为然。

小别家乡一段时日,今日回来,听着南风吹动竹叶沙沙的声响,我想起了童年的竹林,这是我和同伴们的又一个家。

竹叶茂盛,竹林凉快。这里,时而成了我们的课堂,时而又是我们嬉戏的游乐场。

搬几条凳子放到竹林里,在这优雅静谧的环境里,我们一起写作业,互相背课文,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学习效率总是那么高。

除了学习,童年的主题就是玩了。那年月的小孩子特别崇拜孙猴子,我们学着孙猴子在竹林里捉迷藏,吊竹竿,学攀爬,荡秋千。最有意思的是我们还把竹子尖端的枝叶摘下来,做游击队帽,学抗战时期在竹林里打游击。大家互扮角色:鬼子兵、侦察兵、游击队长、游击队员。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角色每周互换一次,大家玩得是不亦乐乎。我们有时会提前一天派几个人拿锄头挖几个坑,上面盖些竹枝叶,“陷阱”做好了,等着第二天的好戏开场。“游击队”学王二小把不知情的“鬼子”带进我们的埋伏圈,让“鬼子”掉进“陷阱”里。玩得多了,“鬼子们”知道了我们的目的,他们开始不按路线走,“游击队员们”也开始变着法子设“陷阱”,时而“鬼子们”还是会“全军覆没”,取胜的“军民们”会笑得人仰马翻。

今日竹林茂盛依旧,可昔日的玩伴都已远在他方,多想再到竹林里打场游击战。等自己的小孩长大,有我们当年那般年龄的时候,我再带着孩子们好好玩几场童年的游戏罢。

【作者简介】王俊林,笔名峻岭(谐音,取高山深邃之意),邵东创新实验学校教师,邵东县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县新闻通讯员协会会员。大学时任文学社主编、评论部部长,《大学时代》杂志社特约记者,曾供职于邵东职业中专、邵阳日报社。爱好写作,出有个人文集《科苑艺赏》,在省市县教育网站发表新闻报道千余篇,十余篇教育论文获奖,常在《邵阳日报》、《邵东报》发表文章。爱好主持、演讲,多次主持大型文艺演出,2011年参加邵东县教育系统《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演讲赛获得一等奖。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