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亮辉:“心”的结晶 /何俊良《文字的使命与力量》序

 开心明智 2021-06-13

“心”的结晶

何俊良《文字的使命与力量》序

朱亮辉

文艺鉴赏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艺作品为对象,通过鉴赏者与作品的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鉴,本意为“镜”,引申为品鉴、评判。它侧重于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是一种对作品的的思想性进行品鉴和评判的理性认识活动。赏,本意为奖赐,引申为欣赏。是一种侧重于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扑捉意境并进行欣赏的感性审美活动。赏,它发现美,让鉴赏者获得个体愉悦感;鉴,则发现真,以彰显作品的社会功利目的,使人得到心灵的净化。然而,不管是审美活动,还是认识活动,都属于心理过程。那么,鉴赏者都必须用心去完成。现在,摆在我案头的一部沉甸甸的《文字的使命与力量》初稿,就是何俊良先生花了六年时间而完成的用心之作。

面对一篇作品,无论是单独的“鉴”,抑或单独的“赏”,都很难达到阅读的完美效果。二者的结合,才是阅读与欣赏的至善境界。纵观俊良的鉴赏作品,他往往既能从理性思辨的高度,对作品内容进行挖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现作品的认识功能;又能从艺术审美的高度,对作品的形式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实现文艺的个体愉悦作用。为了达到这样的鉴赏效果,俊良刻苦钻研文艺理论,努力进行鉴赏实践,以至谙熟文艺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下面从鉴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角度,谈谈我对本书的感受。

一是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要鉴赏一篇作品,读懂作品当然是前提,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的层面,显然远远不够,还得读通它。也就是说,在读懂作品文字、过了语言关的基础上,了解作品与时代与作者的联系,如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环境以及写作的状态等等。这样才能知人论世。如作者在赏析清末诗人李莲仙的《夜过关桥铺》时,为了让读者体会诗作者怀才不遇的怅恨,对李莲仙的性格、遭遇和思想进行了考证,把他放到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清末大环境中,去揣摩他的思想感情,并引用他的其他诗作佐证其忧时愤世的情怀,还对其中的典故进行阐释,这样,“现实的苦闷与精神的张狂交汇成的情感波涛”就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民国女诗人聂袭的《夜坐感怀》是一首凄神寒骨的感怀身世之作,要读懂这首诗,必须了解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大背景和夫君从军,夫妻泣别的具体生活情景,以及她蕴藉而坚毅的性格和深厚的学养。对于这一些,俊良都适时地进行穿插介绍。同时由于该诗用典较多,俊良都一一进行考证,而且广泛引用与该诗感情基调相似的诗作,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沈如筠的《闺怨》、金昌绪的《春怨》进行渲染,让读者引起强烈的共鸣。又如,为写作《才气学养相辅成》一文,专程下乡拜访他的推介对象——著名楹联家赵健之先生,了解他如何从一介农夫成为楹联名家的成长道路,让人们对钟情于对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赵健之先生肃然起敬。俊良鉴赏的作品,作者大多是他熟悉的人,即便如此,在写作之前他仍然要与原著作者进行交流探讨。知人论世,沟通了读者与古人对话的时代鸿沟,架起了读者与陌生人交流的心理桥梁,加深了读者对熟悉人的深入了解。

二是揆情度理。读懂读通作品,只是文艺鉴赏的基础,理解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阶段,而超越才是文艺鉴赏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阶段和境界,就得披文入情,揆情度理。披文入情是对原作的理解。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说的就是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揆情度理,语出宋·彭龟年《止堂集·祭陈克斋先生文》:“揆情度事,如鉴之明。”就是按照情和理去估量,推测,则是对原作的超越。怎样去揆情,怎样去度理?那就需要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孔子说 “诗可以兴”。按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的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体味诗中的意蕴。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刻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在这方面,俊良运用得驾轻就熟。如在欣赏罗琦《登大云山》“依然此处有炎凉”句时,从自然环境联想到社会环境——“何况大云山曾是所谓的右派分子的劳动改造场所,人情冷暖,锥心之痛,真是不堪回首!如今古木荡然,幼木始栽,经济大潮席卷,大云山孕育之淳厚民风能不受到冲击吗?世态炎凉之感势必油然而生矣!”既有对历史的沉痛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深切忧患,顿使人体会到诗句的厚重含义。既符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欣赏个性,又遵循了“诗无达诂”的认识规律,还为读者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俊良论文,不光能客观地理性分析,还往往将主观的感情投入其中。读贺哲《牛棚纪实》,“一边读一边陪了不少泪水。”读龙志成《采微诗稿》“一口气读完这本小册子,我真的是惊喜交集。”读刘旻新体诗《二胡弦》,“当我反复把玩这首六节小诗,领悟了诗人在抒写一种无法合二为一的恋情后,不由得不深为此譬的精妙击节叹赏!”即便是对文学创作原则的表述,也富于诗情画意:“矫情的美文不过是塑料浇铸的假花,洒上几滴香水也未必能吸引真的蜂蝶,况且衬托它的绿叶绝对起不了光合作用,说不定会给人带来缺氧的痛苦……”我想,欣赏文艺作品,披文入情也好,揆情度理也好,欣赏者都必须情动于衷。俊良就是这样一个“多情”的人。

此外,《文字的使命与力量》在对鉴赏对象语言的理解、结构的分析、角度的选择、形象的感悟、理趣的挖掘、意境的开拓等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俊良鉴赏文艺作品,不因名人而一律褒扬,也不因小人物而一味贬谪,而是善意地是是非非地做出价值和审美判断。这在以趋炎附势,“众皆竞进以贪婪”为时尚的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我在文章首段所说,俊良的这部文艺鉴赏专辑是他用心完成的。那么在写作这部书的时候,他用了什么心呢?

坚毅之心是意志基础。俊良出生于农民家庭,高中时期因疾病和贫困而辍学,尽管学业优秀他却没能有机会像一般的青年一样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成为社会的骄子,而是相继务农、打工、经商,饱尝筋骨劳顿之累和颠沛流离之苦。然而,更使他怅然的是,他每干一行都不见成功,都是在衣食难谋,家室难养的困境中挣扎。但是,正是这种困境,炼就了一颗坚毅的心。尽管生活困顿,但文学之梦难泯。从读书时起到现在,他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书籍,并进行文学创作。他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对联写报告文学写文艺评论,坚持不懈,终于自己的文章连篇累牍的见诸于各种报刊。鉴赏的文艺样式,有新旧体诗歌,有散文,有小说,有对联,还有音乐、美术和摄影,领域可谓广矣!他何以都能够游刃有余?难道他是个天才?非也。这是他以坚毅之心挑战命运以励其志,以坚毅之心博览群书以厚其识,以坚毅之心潜心创作以精其艺,厚积薄发的结果。

爱乡之心是写作的外动力。俊良热爱家乡。2005年7月,俊良前来我处,索要我编撰的几本册子。他说,他曾在外地某商业街看到邵东人开的店子门口,居然竖着“本店绝无邵东货”的牌子,既气愤又痛心,当即撰了一联赠给老板:“儿不嫌娘,是邵东人何谓本店绝无邵东货?根当恋土,生昭阳地就应齐心光大昭阳牌!”这一锥心的刺激,使得他好一段时间里辗转难眠。“我该为家乡做些什么呢?”自己爱好文艺,于是想到了广泛搜罗邵东人写的和写邵东人的书籍做些研究推介,以期在文化领域“光大昭阳牌”。2006年12月开始,他尝试以文学鉴赏形式宣传邵东文艺方面的优秀人物和作品,向世人展示邵东人的正面形象和人文风采。他凭着深沉的爱乡情感,广泛阅读邵东籍古今文化艺术作者的作品,在阅读中,他惊讶地发现,这些作者作品,尽管在文坛艺苑没有显赫的声誉,但依然闪烁着美的光华,具有宣传和推介的价值。通过近六年的不懈努力,对44位邵东人的文艺作品进行了专题评介,计52篇,对邵东近几年来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作了综述,计13篇,共65篇;另外,鉴赏县外作家作品,评述文艺现象文章24篇。后经各方建议,从89篇剪报中精选了50篇结集出版。有人这样对俊良说:“大凡文艺鉴赏,多以名家名篇或新秀力作作为对象,因为这些作品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圈可点。你的评论写得好,为何不去鉴赏大家名篇,而偏偏把眼光关注在邵东人的身上,这样会影响你的发展。”俊良回答得干脆:因为我爱我的家乡!正是这种对家乡深沉的爱,推动着他在生计艰难的情况下,焚膏继晷,笃志不移。

灵慧之心是写作的内驱力。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灵感的产生与获得来自于生活积累和外物触发。文艺创作需要灵感,文艺鉴赏同样需要灵感。但是,只有具有灵慧之心的人才能触发灵感。俊良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积累为他提供了触发灵感的基础,钟情于文学又养成了他的诗学思维习惯,加上他天资聪慧,三者结合灵心具焉。所以,他每每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就能敏捷地感受到涌动的感情,体会到蕴含的理趣,扑捉到灵动的形象。行之于文,得心应手。

淡泊之心是精神支柱。面对生活的困顿,俊良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发家致富,也没有大的兴趣去追求金钱和财富,却让常人无法理解地去奔波于各种毫无报酬的文艺活动,去废寝忘食地游弋于与谋生养家无关的书海,去搜肠刮肚地创作几乎没有稿费的文学作品,去写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领会原著才能完成的为人作嫁的鉴赏文章。这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配他?我想,心境淡泊是他的精神支柱。

《文字的使命与力量》可谓是“心”的结晶。

我与俊良是好朋友,本书收集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说我都是第一个读者,是故,在本书出版之前,他嘱我写一个序言。我深感才疏学浅,难以如他所愿,但他坚执,理由只有三个字——“你知我”。知己之交,以“心”相托,岂可违乎。不敢言序, “知人论世”罢了!

2013年3 月25日谨撰于醉石斋

【作者简介】朱亮辉,字近之,号醉石,生于1957年,湖南邵阳市人。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邵阳市诗词协会常务理事、邵东县诗词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昭阳吟坛》副主编,《邵东教师》执行主编。2015年湖南省“书香之家”、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户主。著有对联欣赏专著《联海荡舟》、诗词欣赏专著《诗林漫笔》等。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