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东方言趣谈100条 (97)踩高脚

 开心明智 2021-06-13

邵东方言趣谈100条

(97)踩高脚

刘清辉

生产队的晒谷坪,一群勇敢的男孩在踩高脚斗架。那些自制的粗糙的高脚,由一根主木、丁字形扶手、三角形踩踏板组成,踩踏板的高度决定着耍高脚的难度。

北京方言就是高跷。《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可知,高跷在古代就已流行。有资料介绍:高跷可细分为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汉魏六朝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邵东方言里的“踩高脚”,中性词,在娱乐活动中有喜庆色彩。元宵节里,会和耍龙灯、舞狮子、走蚌壳精的节目一同出现。随着生活重心向城市的转移,人去楼空的乡村像留守老人一样沉默寡言。城市里的聚会上,牌桌面前,偶尔又听到熟悉的“踩高脚”、“今天你手气好,一路高脚踩到头”、“提哈洋气,赢钱了高脚踩起呼呼叫”之类的熟人之间的调侃、嬉笑。有温婉的贬义色彩,却又不失亲切、大度、默契。意在善意地提醒、警告:踩高脚是有可能摔跤的,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得意忘形,暂时的手气好并不代表会笑到最后。

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好的作品应该是接地气的。从诗经到白居易,从沈从文到莫言,方言的不时出现,点缀着诗意、故事与叙述,让阅读更趋逼真、风趣、快感。虽然有时它像地下工作者的接头暗号,像一首晦涩的朦胧诗,但“他乡遇故知”(宋·洪迈)时,会意的眼神早已充满欢盈,快乐洋溢。少时伙伴重逢,酒中浮现无题小诗一首,随手记之。

小时候渴望长高长大

踩着高脚英勇地斗架

后来在成长的山路上

也不断向着心中的高峰攀爬

当故乡越来越远

能否找得到当年的物、人?

当年的意气风发?

蹦出来的方言词句沉如金条

点燃记忆的火花

让欢乐爆炸

我们或已长大、变老

或已不用高脚

就让我们举起这高脚的酒杯

共饮故乡方言的醇香陈酿

(注:该词条系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共同创作)

2017.5.22

【作者简介】刘清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邵东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擅长散文写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有作品集《大山深处的孤独守望》。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