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辉斌:平安家书

 开心明智 2021-06-13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 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邹辉斌:中国法学会会员,湖南省法学会会员,邵东县作家协会会员,四级高级法官。

平安家书

邹辉斌

我在外婆家长大的,从我记事起,外婆每到月中,就要站到村头张望,看邮差是否捎来舅舅的家书。

舅舅是家里唯一的男丁,1960年应征入伍,部队驻扎在福建前线,在那个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年代,外婆时常牵挂在部队的儿子,听说夜晚站岗放哨,时有美蒋特务偷袭,外婆有时半夜惊醒,整夜未眠。所以,舅舅与外婆约定,每月一封家书,作为报平安的使者,免母挂念。

在那个年代,初中毕业的舅舅,属小知识分子了,舅舅的行书硬笔书法,写得很漂亮,每每念信的堂舅诗如夸奖时,外婆笑得合不笼嘴,一脸幸福感。舅舅时常在家书中叮嘱外婆,要保护好自已的身体,他在部队餐餐有大米饭,每个星期还有肉吃,体重又增加了,念到此时,外婆显得平静而又安祥。

堂舅诗如,按着外婆的意思,给舅舅回家书。要舅舅听领导的话,努力工作。把自已的终身大事定了,早点结婚,等等之类的话。写完之后,要念给外婆听,外婆点了头,才把家书封好,等待邮差的到来,有时要十天半月,才能将家书送出。

文·革前夕,舅舅又来家书了,外婆要哥哥把堂舅诗如叫来,念给她听,舅舅在家书中写道,他已升了连长。外婆问,连长是个好大的官?堂舅诗如说:与公社的书记平起平座。在场的亲朋好友,向外婆祝贺,外婆拿出瓜子,还煮了甜酒给大家吃。有个老者边吃边说:先求从小就与众不同,长得高大,有副当官像,还只有25岁,前途无量。从那以后,乡邻们更加尊重外婆,赞扬外婆有个好儿子,外婆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哥哥读小学后,外婆把写家书的任务交给了哥哥。开始写时,堂舅诗如在旁指导,告知,家书的信封要写成四行,表示这是平安之信。首先写,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做为开头;然后写,报平安的内容,外婆在家一切均好,不要挂念;最后写,听毛主席的话,保卫好祖国的边疆。在我读四年级时,外婆要我写了一封家书给舅舅,得到了舅舅的表扬,外婆煮了个鸡蛋给我吃,做为奖励。从此,我对写家书产生了兴趣,对语文有了爱好。

1969年,文·革进入高潮,全国军管,舅舅被部队派往地方参与军管,工作太忙,给家里的家书少了,这些,在家的外婆全然不知。外婆在家,时常听到谣言,蒋介石要反攻大陆了,外婆每到月中,就盼邮差了,那年夏天,三个月未收到舅舅的家书,外婆寝食难安。有时站在村头,一望就是半天,有些好心的人,提醒外婆,可能舅舅在外遇难了,外婆时常独自落泪,于是下定决心,一人独自去福州寻儿。外婆不识字,拿着家书的信封,在那个年代,信封就是一张名片,部队的编号,就是一张金字名片。外婆在语言不通,不识一字的情况下,凭着一个信封,几经周折,找到了儿子。

后来,我们长大了,外婆随舅舅住在城里,我们有时给外婆写家书,问长问短,寄托一份情感,寄托一份思念。

舅舅的家书,记载了他的成长之路,记录了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家事国事。我们从聆听家书,到书写家书,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珍贵回忆。

现在科学发达了,有了手机,微信,互联网,可视频聊天。家书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失,但我总觉得,这些高科技,代表不了人的情感,无法将人的寄托表露在那张纸上,显得那么亲切。我们怀念家书,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怀旧,我们要对情感可能被电子模式化代替,要理性审视,要传承家书的固有特性,如何发扬家书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我们怀念家书,要传承伦理道德,通过家书来维系着中华民族这种永恒的亲情。

家书,它代表着亲情,代表着平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