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建文:雾笼乡村

 开心明智 2021-06-13

雾笼乡村

张建文

望云思故乡,见雾起乡愁。乡村在我的生命里是一条河,日夜涛声不息,风起云涌。暮霭晨雾,是我河流上扬着的风帆,鼓动着满满的情深深意蒙蒙的乡情。
我总以为,乡村的雾,轻盈,摇曳,灵气,又谦虚,内敛,润物无声,一如淳朴敦厚的父老乡亲。
我厌恶城里的雾。不,据说城里没有雾,只有霾——人见人怕的魔。
乡村的雾,才是鲜活的精灵。我喜欢乡村的雾,喜欢得不忍去触摸她,生怕一伸手便打破了她的晶莹的清梦。
我想她是水做的。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雾。水做的雾,在阳光热烈拥抱的怀里,徐徐升腾,就成了明净的云。天上的云,一旦下凡,就化为水灵灵的雾了。
我的乡村,虽然都是小河,但河流如织,水域广阔。河床上的晨雾暮霭蜿蜒蠕动,如银蛇腾舞,舞步急转慢舒,让人痴迷。沿河湾在雾霭中缓行,总易飘起轻盈的梦。梦里望那朦胧的柳荫、隐约的寒梅、蓬蓬勃勃的秋菊,梦里的芳香就装帧了黑夜的黎明;梦里甜甜的眷恋和静静地等待就孕育着春熙中的百花争奇斗艳。
几只白色的水鸟,不觅食,静静地站在河湾水边的雾里,保持着矜持而优雅的模样,似乎在眺望朦胧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随水载去满满的一船乡愁?
远处山顶山腰的雾缭绕盘旋,如云海漫漫沸腾而汹涌的雾涛,让人震撼。若走进深山的雾里,仿佛是在迷蒙的梦里,满山满谷的乳白色的雾像流动的浆液,能把人浮起来起似的,那种在雾里游泳的快感如痴如醉,如真如幻。
山因雾而俊秀,雾因山而飘逸。时隐时现,若即若离,那该是雾和山爱恋的最高境界吧!
乡村,山风夹着晨雾扑面而来,阵阵清凉从肌肤沁入灵魂。鸟儿衔来黎明的曙光,但决然衔不走屋顶上的炊烟。炊烟和晨雾相拥成乡村的平安树,袅袅着不散的乡韵。
乡村淡淡盈盈的雾,将晨曦深埋在云色中,绿莹莹的枝桠开放了绚丽的朦胧,看不见失落的蝶影追逐依恋的花,却有惆怅后朝露坠下的一丝凉意,在地面盛开了刹那如昙花般的芬芳。雾也芬芳,银色的白,像晴天里的云朵,纯净地飘扬着山野村民的快意清歌。
雾,美丽生动如少女的呼吸一样,绚烂在铺天盖地沉沉的雾霭或融融的晨曦中。她是一幅画,淡雅的水墨画;她是一曲歌,浓郁的乡野牧歌;她是一首诗,清婉的乡村散文诗。当不甘寂寞的雾重归睡梦去,生命又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
置身乡村的雾里,感受一种远古的深沉的力量奔涌而来,渲染着大自然的博大,张扬着大自然造化的伟大与神秘。
沐浴在乡村的雾中,防线和心机,粉饰和做作,拘谨和包装,全都会抛得干干净净,无形无踪,心与身,灵与肉,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自由,可以无拘无束漫无边际地想象和思考。
雾,有朦胧之美,来时隐秘,去时悠然,含蓄而神秘,则明而形隐,欲求而不达,有浩然之气势,朦胧之神韵。
 

 
人在朦胧的雾里,心在静美的乡村,那颗躁动的心似乎瞬间得到了慰藉,因为目光总会碰触丰收的土地,看那酝酿了一冬的麦苗、油菜,以及那十里桃花、百亩梨园,疏松筋骨,伸展腰肢,在濛濛的雾里到处都是成长的气息和味道。丰收会点燃四季的牧歌和簇簇花开的笑靥,建设美丽乡村发自内心的乐曲已然飘逸在朦胧的雾里。
朦胧的雾里,桃花梨园的深处,如今丛生出一幢幢精致豪华的农家别墅,散落在绿荫中,宁静幽远,平实自然,清新素雅。乡民富庶,宜居舒适且贴近自然。甜蜜的日子美如绚丽而温馨的梦。乡民捧在手里的是欣喜与憧憬,甜在心里的是安详与幸福。在这美如仙境的缥缈里,乡民们是否正在凝视祖先老屋离我们远去的背影?
  


雾,也包容着一切:微笑,鲜花,光明,阴冷,自私,黑暗。唯有阳光会让雾悄然散去。那么,雾怕阳光吗?如果害怕,怎么偏要在黎明开始就有了她的存在?其实,每个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而雾懂得什么时候该上场,什么时候该谢幕。
可是,雾里雾外,就是有人看不清自己的前方,明知道有些路不能走,却还在走。据说,(请勿对号入座)现在乡村也还有买官卖官的怪事,只要花几十万元,村长书记就能堂而皇之稳坐宝座。试问,这几十万块到哪儿去了?需要用钱买来“为人民服务”么?又听说还有个别恶霸村长却能几届连任,怎么就没有监察管制,或许就是老百姓甘愿受欺?真的有点模糊,有点朦胧。也随处可见,一些留守妇女,因为上有老下有小才留守才没有比翼双飞,可她们却整日沉溺牌桌,以致幼儿被拐卖或掉进水塘也不知,或只顾牌桌上昏天黑地忘我拼搏,田地荒芜,心中也杂草丛生,雾朦胧鸟朦胧,寂寞的鸟儿搭上别的翅膀飞走了,誓死不回头。可是,能怪雾么?其实,雾无心隐恶,也无心藏美,当暖阳笑着出来,谁也阻挡不了,雾霭也就自行散去,雾里雾外的现实存在也就清晰了。
人生一路,一步有一步的风景,一程有一程的感悟,无论哪一步哪一程,有些东西不能改变,那就是对美好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
有个小女孩,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每晚都要锁上大门睡觉,怕坏人。女孩不满乡村的窘迫,向往都市,追求虚幻的梦。于是,在一个雾漫漫的时刻离家出走了。可是,世界并不如想象的美丽迷人。她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泞里。十年后,女孩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家,却发现家门十年没上锁,母亲怕女儿回来进不了家。女孩深感家人的爱是希望的摇篮,也从此拨开了迷雾,重拾励志的信心。
雾是迷蒙的影子,故意磨炼和提升人的分辨力和成熟度。不要因为雾看不清前路,在迷茫彷徨中浪费了年少青春时光,只能在雾的迷茫彷徨中摸索,艰难地前行,走向灿烂的阳光里。
 


然而,雾,终究是美丽的。我喜欢雾,喜欢在生活中探求美,也喜欢在诗文中分享美,特别是那种朦胧的美。尤其是坐在乡村老屋的窗前,让凉凉的风、濛濛的雾飘进来,虽有几分寒意,却恰是最好读书时。泡一杯热茶,读一卷诗书,轻吟,陶醉在朦胧的墨香里,岂不是人生之快事?
读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饱含着失意人生的哀怨和凄苦。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满满的一个“恨”字,却朦胧着无限美妙的诗意。
也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薄薄的清雾,轻纱的梦。”就读出了雾中裹藏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若隐若现,似真似幻,缥缈而朦胧的美来。
身处多雾的乡村,品读美妙的诗文,那杏花烟雨,雾中水月,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抑或隽永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无不深藏朦胧的美。
美,外在养眼,内在养心。
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2020.08.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