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相爱相杀

 晨似无味 2021-06-13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四大名著”。

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雅俗咸宜”而闻名于世,并逐步取代先前的种种以“三国”这段史实的同人小说。

再严格的历史小说,也终究是小说。而小说是允许虚构的,而不必拘泥于史实。

小说中所有的事件,都是为小说的主旨服务的。

《三国演义》作为一本章回体小说,既有正史中大事件,如黄巾起义、赤壁之战,也有虚构的,甚至是借用他人之事,以增此人之智。

如“桃园三结义”在正史中是不存在的,又比如“草船借箭”的原型是孙吴的奠基者孙权。

虽然不符合史实,但可以增加小说精彩趣味性,让读者更好的读下去。

此外,还有文中的单挑情节,在正史中是很少出现的。但这不影响《三国演义》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受众。

毕竟大多数人喜欢听故事,而不是听繁琐的考据。

古人评价三国,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并不是说史实和虚构的比例是七三开,而是说《三国演义》大体上是符合史实的,但是个别的地方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填充。

要想真正的了解历史上的三国,《三国志》是绕不开的史学典籍。

《三国志》的作者是蜀汉降臣,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其文简练,求实而去伪,被誉为“一代良史”。《三国志》出现之后,诸如《魏书》、《英雄志》等史书就逐渐失传了。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辑录中,窥其斑豹。

《三国志》也有缺点,如为专主饰美,其词过简而漏史实等。但瑕不掩瑜,依旧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

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导致两本书对同一个人的描述和态度不能完全重叠。

《三国志》力图客观而稍偏向魏晋,《三国演义》则是“尊刘贬曹”。导致曹老板背了很多黑锅,如杀汉献帝、杀刘琮等。还有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除此之外,还有争议最大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有的人认为他被抬高了,也有的人认为他被贬低了。

笔者很认同网友的一句话,“《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以神人的身份,碾压凡人。而《三国志》中,是以凡人的身份,碾压众多神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