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碧艾香蒲处处忙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6-14

碧艾香蒲处处忙

文/应可军

端午节一年一度又要到了,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多种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是日,宁海民间家家都采菖蒲,作刀剑状,与艾叶一起挂在门窗两旁以辟邪。厅堂上挂钟馗像,是端午节比较古老习俗。在宁海旧时,家家都要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镇邪驱妖”。同时在正午将掺有雄黄的白酒含在口里向房里屋外各个角落喷洒,以驱赶虫毒。并以雄黄在小孩眉心、耳根、额角涂抹。在大门门板上画大刀或宝剑示威。警示妖魔不准侵犯我宅,妇女则以香粉、樟脑丸为芯,用五彩线或彩布制成香袋挂在床帐前或儿童佩戴。中午多吃蒲酒粽子,这天女婿往往还要给岳母家送黄鱼,岳母家则回赠雏鸡、芭蕉扇、青布帐、炒粉及夏衣等。有些人还特意吃五黄(黄鳝、黄鱼、黄豆、黄瓜、黄梅等),宁海人还留下不少诗作,如鲍谦《梧岑杂咏》“端阳佳节漫经过,角黍相堆为汨罗。一瓮菖蒲新酿酒,笑怜此日醉人多。”长街冯松泉《旗山竹枝词》:“端阳节近捕鲳鱼,晨出宵归乐有余。烹茗待郎无敢睡,篝灯深夜坐蓬庐”;大湖胡日晋《大湖竹枝词》:“角黍家家列玉盘,且将蒲酒佐朝餐。劝郎莫泛东关棹,竞渡龙舟恐未安”;大里王任俊《大里竹枝词》:“佳节端阳号女郎,相传蒲酒入雄黄。盘堆角黍尖如塔,采艾归来饱试尝”;桃源陈之岫《地名竹枝词》:“后宅纷角黍新,菖蒲酒醉邬家村。桥东四望无舟渡,路下多逢采叶人。”

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宁海民间至今仍保留着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端午或这天午时,由于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但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所以,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清嘉录》载:“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宁海民间俗语对此也有反映,如“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五月初六艾——过时”等。所以宁海人在端午日午时会将艾草格下收藏。作祛湿良药。

相关链接:

应可军美食文化专辑
应可军古戏台文化专辑

感恩 · 端午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刘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