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津行刺案:一日本警察狙击俄国皇太子,一枪毁了日本的独立事业

 浩然文史 2021-06-14

无脑爱国和理智爱国都有爱国名头,但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前者不仅做不到爱国,甚至会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近代日本也一度沦为半殖民地,日本为了国家独立进行了艰苦的修约活动,就在即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前夕,一个“爱国者”狙击了俄国皇太子,白人世界一片哗然,他们感到日本法律仍存有漏洞,于是拒绝修约,日本眼见黎明前的曙光,却又一下子回到解放前。

俄国太子(后来的尼古拉二世)在日本

一、日本法权的丧失

幕末佩里扣关,1854年3月,日美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开始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是此条约只规定日本为美国船只提供补给,日本有义务救助遇难的美国人。接着英、荷也同日本签署了类似的条约。这些条约无一例外,并不损害太多日本权益,但却涉及了日本法权问题。比如《日英亲善条约》中规定,英国人遵循日本法律,但涉及英国人的案件要交英国人处理,实际上日本放弃了日本方面的裁判权,这就是此后阻碍日本国家独立最深的领事裁判权的萌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此并没有感到丧权辱国,因为外国人自己管外国人是江户时期的惯例,即“驭外之古法”。

江户幕府的大门

到了1857年6月17日,美国的哈里斯在下田和幕府的下田奉行(下田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井上清直签署了《下田条约》,这个条约属于地方条约,主要还是讨论下田通商开口的问题,条约第四条规定:日本人对美国人犯罪,日本主管部门按日本法执行;美国人对日本人犯罪,由美国领事按美国法执行。这是领事裁判权首次正式出现在条约中。

日本和外国的谈判

1858年1月25日,井上清直和岩濑忠震又负责和哈里斯商谈大范围通商和开港问题,到了2月25日,双方签订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在这份条约中,日本正式承认了领事裁判权。自8月起,仿照《日美修好条约》,日本和英、法、俄、荷相继签订了类似条约,至此,日本的独立法权终于彻底丧失。

侵日的洋人

二、日本改约历程,税权第一

明治维新后,收回国权运动也相继开展。大多数日本国民都认为,自主税权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大权,是要首先收回的权利,只有收回税权才能保护民族产业。 这种思想的代表就是伊藤博文。

早在1871年的时候,在美国的大藏少辅(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伊藤博文,发现美国的防御关税是保护美国民族企业的重要措施,受此启发,他极力主张以收回税权为第一要务。为达到修约之目的,这年11月,著名的岩仓使团开始了访欧,但是日本国力太弱,日本的改税要求被所有列强拒绝。至此日本改税要求暂时告一段落。

伊藤博文

三、由税权第一到法权第一

就在日本努力近代化之时,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用白人的传统——外交欺诈,努力扩大了治外法权,即巴夏礼将自己对治外法权的解释强加在日本已有的条约身上,巴夏礼对治外法权的解释是:无论外国人在日本犯了什么罪,都享有领事裁判权;日本的任何行政法规、法律,外国人都无需遵守;如果日本希望日本法律适用于外国人,日本必须先和外国公使协商。这条解释实际把白人当成了大爷,他们成了日本的一等公民。

就在日本还在为关税自主努力之时,1877年4月,巴夏礼单方面向英国臣民宣布,进出日本港口的英国船所载的煤炭都算作船用燃料,一概免税。可日本早在1869年就宣布过,即便是船只所用燃料煤炭,进出日本港口也需要征税。巴夏礼的通告不仅涉及了日本税权,更是对日本法律的曲解,以此为开端,日本才开始关注法权问题。

1878年2月又发生了英国人走私鸦片事件,在日本贸易章程中,鸦片是绝对禁止进口的违禁品。可按现有条约,英国人的事归英国人管,所以横滨英国领事主导了裁判,他判决:涉案人无罪。理由就是涉案人的鸦片是药用的,不属于违禁。

英国公使馆就在东禅寺

跟着1879年7月,德国运输船从中国港口直接开入日本,当时中国正在流行瘟疫,可德国仗着领事裁判权中外国人无需遵守日本法律这一条,拒绝日本安检,结果在日本引发了1879年大瘟疫。

1886年10月,搭载了24名日本人的英国油轮诺曼顿号在日本纪州海域沉没。按照船舶规定,船员应先救护乘客,但英国船员在英国船长领导下,果断放弃了日本低贱乘客,自己乘小船逃命,日本人全部死亡。对此事,英国领事馆判英国船员无罪,消息一出日本舆论哗然,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日本政府向英国提出抗议,英国才判处船长监禁3个月,其他人无罪释放,对日本遇难者无赔偿。

以上事件,尤其是1878年2月的鸦片事件赤裸裸地告诉世人,即便有明文规定,但不收回对规定有解释权的领事裁判权,即便真修改了关税条约也无济于事。所以日本才开始把收回法权当成第一要务。

四、艰难改约

因1878年2月鸦片事件的发生,外务大臣寺岛宗则开始尝试恢复法权,但英国恰恰是鸦片事件的主角,不愿放弃领事裁判权,所以寺岛的谈判不得要领,1879年9月,寺岛转任文部大臣,意味着日本第一次收回法权运动失败。

寺岛宗则

到了1882年,井上馨任外务大臣,继续收回法权。1884年11月,日本同列强的改约谈判步入正轨,井上馨以开放日本内陆、特定港口给外国人自由混居,日本保护外国人私有财产为条件,要求立即收复部分法权,12年后收回全部法权。此提案原则上得到了英德的赞同,为此睦仁还亲自将一等旭日大勋章颁送给英德两国的驻日公使。

井上馨

当以开放内陆为条件而改约的消息被日本媒体捅出来时,日本国内依旧哗然,在日本人的印象中,内陆产业没有丝毫竞争力,一旦外国人进入内陆,会瞬间摧毁日本产业。所以日本民间爆发了反对井上运动。井上无奈下台,改约之事再度失败。

1888年,大隈重信任外务大臣,继续改约,他将井上等人的立即废除治外法权,改为5年内陆续收回,大隈还口头答应以西方法律为蓝本编写日本法律,同时要求只有外国人是被告的场合下,才能由外国人是多数的法庭审判。列强一度同意。但大隈是肥前出身,如果他改约成功,就会加大肥前影响,因此他深受萨长藩阀嫉妒,在萨长阴谋之下,大隈受排挤,负气辞职。

大隈

五、大津行刺案

长州出身的青木周藏接任外务大臣,继续以大隈的蓝本和列强谈判,就在列强要松口之际,大津事件发生了。1891年4月,俄国太子在长崎旅游,负责警卫的警察津田三藏认为俄国人是来刺探日本情报为俄国侵日做准备的,在一股热血冲动之下,刺伤了俄国太子。明治高官全体震动,惊慌失措,外交史专家信夫清三郎说当时日本高官的心情就跟“俄国大舰队已经开进东京湾似的”。列强也惊叹于日本法律的漏洞、日本人法律意识的欠缺,公职人员居然违背命令刺伤他国皇储,大津事件俨然将日本是野蛮民族的真相公之于世,列强于是断绝了和日本关于法权的一切谈判!收回法权运动彻底失败。

打着爱国旗号而误国的津田三藏

文史君说

法权的丧失是日本半殖民地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在军事上日本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但从法律角度上看,只要列强在日本还有领事裁判权,日本司法就不独立,那日本就不是真正的独立国家。大隈、青木等人对改约之事可谓倾尽心血,可就在黎明之前,某些“爱国者”的一时冲动,让一切努力化为泡影,日本彻底收回法权被延迟到了20世纪初(日俄战争前后),被延迟了10多年。

参考文献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宋颖:《鹿鸣馆》,《学习时报》2013年第1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