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见过最聪明的父母,都在刻意培养孩子的“厚脸皮”,到底有多好?

 可能就是我 2021-06-14
   [START]   



01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其中,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和父亲的故事:
从小到大,父亲总是跟他说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属于我们,也不属于你们,而是属于那些脸皮厚的人。
父亲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读大学,而是辍学外出打工。
没有学历、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不知道吃了多少苦。
直到后来,父亲成了一名销售。
由于工作的性质,销售经常被人拒之门外,就这样,很多脸皮薄的同事因为难以忍受闭门羹的滋味,纷纷放弃了。
只有父亲“脸皮厚”,不怕拒绝,一遍遍打电话,甚至上门拜访。
几年后,成了当地有名的“销售王”。
还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网友从不认为脸皮厚是一件坏事,反而觉得是一种不畏挫折的勇敢,和能屈能伸的品格。
正因如此,高考失利后,一向成绩优异的网友,没有理会旁人的风言风语。
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读。
一年后,他如愿以偿去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进入职场后,别的实习生因为名校光环,经常不好意思向老员工请教。
但网友却毫不在意,即使被前辈当众斥责“只会死读书”,第二天依旧能厚着脸皮凑上去追问。
最终,他在一众履历光鲜的实习生中脱颖而出。
面对自己的成功,网友最感激的,正是父亲关于“厚脸皮”的教育:只有放下了面子,才能赢得里子,成就真正的体面。
生活中,很多人难以摆脱困境,往往不是因为能力。
而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前太平洋集团总裁严介和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什么是脸面?

我们干大事的从来不要脸,脸皮可以撕下来扔到地上,揣上几脚,扬长而去,不屑一顾。”
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羡慕。
但很多人却因为顾忌别人的目光和看法,想做的事没有做,不想做的事被迫做了。
作为父母,为了避免孩子重复这样的悲剧,我们能做的,就是教孩子硬着头皮做事,厚着脸皮做人。
毕竟,只有当一个人生出了厚脸皮,他才能拥有一身坚硬的铠甲。
放下羁绊,主动争取,全心全意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图片



02

内心强大的孩子,往往不会在乎他人的评价,只专注于眼前的目标。
而“玻璃心”的孩子,通常是因为脸皮太薄,过分敏感。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听话、聪明,成绩又好。
高考后,进入了一所顶尖的985名校。
但一年后,他却发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面前,自己曾经的辉煌和成就都是那么不值一提。
曾经引以为傲的学习能力,也被现实泼了冷水:
从小到大没掉出过年级前三的他,第一次在大学挂了科。
为了维持自己“天才”、“学霸”的面子,他干脆选择了逃避,不去上课,不做作业,也不去考试。
试图用这种方式向别人证明,我不是学不好,只是我不愿意学。
为了脸面,他挂科无数。
最终,被学校勒令退学。
一个原本有机会继续深造,甚至成为栋梁之才的好苗子,就因为爱面子,辜负了家人殷切的期待,更辜负了自己多年的辛苦。
死守脸面的同时,也扼杀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作家亦舒有句经典的名言:
“面子是一个人最难放下,又是最没用的东西。你越是在意它,它就会越沉重,越让你寸步难行。”
现在,比起厚脸皮,更值得父母担忧的,反而是那些脸皮太薄的孩子。
他们一味沉浸在“不好意思”、“怕丢面子”的陷阱里,被别人的目光束缚了手脚,也把成长的机会拒之门外。
实际上,他们最需要的,恰恰是“厚脸皮”的勇气。
我们要做的,就是教孩子换个角度看待事情,告诉孩子“人生还很长,一件小事真的不会改变什么”,帮助孩子赶走脑子里那些最坏的可能性。
唯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放下面子,赢回里子。
最终,成为一个坚强又专注的人。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