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大院 |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概念性建筑方案设计(七期创新空间)

 开心就好xfd 2021-06-14

6月10日,两江协同创新区举办概念性建筑方案设计国际征集评审会,9家国内外一流设计机构,为两江协同创新区“共绘未来”。本次评审会共涉及六期创新空间、七期创新空间、企业总部基地三个项目。经过方案比选讨论决策后,七期创新空间项目由韩冬青袁玮领衔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脱颖而出,最终以“因势赋形,依山营城”为核心理念的设计方案中标。

图片
以下视频来源于
東大院
图片

▲区位图

两江协同创新区位于两江新区龙盛片区东北部,北侧为三环高速,南侧为城市景观带,西侧为御临河,东侧为明月山。

总图布局,疏密有致

图片

▲东北侧鸟瞰图

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大疏大密、开阖有序的布局策略。

基地北侧布置高密度建筑群,建筑界面连续、形体完整,屏蔽三环高速带来的噪声及环境影响,打造安静、宜人的内部办公环境。

南侧布置低密度独栋建筑,建筑错落有致、空间开放,将南侧城市公共绿化带景观引入园区,形成景观资源共享。

南北建筑群之间为园区级中央共享活力带,顺应地形进行整体空间布局,整合场地内公共空间,并向南延伸与城市公共绿化带连为一体,绿色空间由南而启,如绿楔状嵌入园区,各组团建筑在自然环抱之中兼具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学术氛围。

图片

▲方案生成

空间结构,张弛有序

图片

▲西侧鸟瞰图

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场地特征及任务书要求,以科技展厅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形成十字形创新共享空间。

图片

▲十字型共享设施

规划空间采用:一核两翼,一带多点的结构体系。

一核:园区东西长,南北短,形成东启明月山、西至御临河的天然轴线将整个园区串联起来;

两翼:公共共享空间以科技展厅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形成南北两翼;

一带多点:基地北侧建筑带状布局,屏蔽噪声、隔绝高架干扰;基地南侧点状布局,引入景观及自然资源。

图片

▲ 一核 双翼 一带 多点

建筑设计,生态有机

图片

▲西北侧夜景鸟瞰图

图片

▲智慧共享组团鸟瞰图

图片

▲智慧共享组团人视图

建筑单体秉承“随遇而生,因时而变”的设计理念,以节约能源和环境和谐为主旨,将“建筑—环境—人”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朝辞暮归,秋往春回,风无定势,水无常形,建筑只有因地制宜,适应环境才能保持健康的机体与活力,从而成就可持续的美好宜人场所。

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与地域特征,在风、光、热、声几方面采取适宜的应对策略。

设计分考虑建筑和组群的自然通风。经过风环境模拟,最终确定总布局与建筑形态。

图片
图片

▲科技展馆室内效果图

图片

▲科技展馆人视图

图片

▲主题书屋室内效果

图片

▲主题书屋人视图

方案从总图布局到单体设计充分尊重当地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积极探索打造全国智慧城市样板,力争建设成为“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核心承载区,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项目名称: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概念性建筑方案设计(七期创新空间)

项目地点: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首席建筑师:韩冬青、袁  玮

建筑设计:石峻垚、李宝童、赵效鹏、冯旻昱、隋明明、刘辉瑜、张哲境、王继飞、陈  磊、陈旭刚、戚昕怡

结构设备:杨  波、周桂祥、王志东、丁惠明

景观设计:伍清辉、李佳蕙、朱晓玥、张  翰

绿建设计:张华娣

投资估算:胡寅倩

供稿:建筑设计二院

编辑:品牌运营部

图片 

ARCHCIRCLE

专注建筑设计类资源分享的公众号

分享,让设计更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