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一个不同流合污的节日

 火岩山 2021-06-14

粽叶飘香是端午节传统的味道香包艾草是幸福健康的古老象征赛龙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传承忆屈原是对民族英雄的深刻缅怀。

图片

端午节源头在哪里?在天上。

天文和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源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龙祖”祭祀。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源远流长,人类之所以要研究天文历法,当时主要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喻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 《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时代,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当时的端午节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飞天的日子。《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

古代的祭祀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盛大祭祀,感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端午节划龙舟是因为屈原吗?不仅仅是。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龙是中原华夏族的图腾,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黄帝在统一中原后,“龙”就成为了华夏族的标志,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以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为了以示“龙子”的身份,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每年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划龙舟祭龙便是习俗之一。

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所以,竞渡之习始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在《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后来,因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逝世,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便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水怪以保护屈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端午节为什么被称为“卫生防疫节”

五月初五适逢仲夏,气候湿热,毒虫孳生,容易引起疾病传播。在古代,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还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古人将端午前后活动频繁的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物合称为“五毒”,形成了挂菖蒲、挂艾叶、佩香囊、浴兰汤、喝雄黄酒、挂钟馗图、穿虎头鞋等各种与“五毒”针锋相对的民俗。与春节、清明、中秋相比,端午民俗更强调防疫祛病,禳灾送瘟,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比作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如果端午这天正好夏至,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端午阳气最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西汉末《大戴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在端午节采集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艾”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所以功效最好,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艾草特殊的香味,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端午时值仲夏,也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因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所以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记》云:“午日以兰汤沐浴”,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端午沐浴风俗至今尚存,且广为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此外,端午节很多人都要喝上一杯雄黄酒或菖蒲酒。明代高濂在《遵生八记》中说:“五月五日午时,饮菖蒲雄黄酒,避除百疾而禁百虫。”著名的《白蛇传》故事中,白娘子误喝雄黄酒现出原形的故事就发生在镇江。雄黄是一种中药,系硫化类矿物,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等功效,常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将研磨成粉末的雄黄加入普通酒中,就能调制成雄黄酒。

扫庭院、悬艾叶、佩香囊、浴兰汤……倡导杀菌祛病、护佑健康的端午习俗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防疫智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可助力全面战胜疫情。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先秦时期,端午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两汉时期,端午风俗主要是以避恶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饱尝战乱之苦的人,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pì bīng zēng]。以五彩丝线系臂辟兵缯。

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风俗会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受到上层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也必然会在风俗生活中积淀勃发。本起源于拜祭“龙祖”的端午节,到了汉末魏晋时,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因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而联构建出来的,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虽然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端午食粽之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什么叫“端”?站得正,叫“端”。一个立字,上头一个山。不单站着,而且像山一样地立着,这个叫“端”。什么叫“午”?午就是正午,太阳当头,光明正大。“端午节”,其实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而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端午节就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节日。

现在社会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东倒西歪地过日子,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可是,自从“葛优躺” 以一种欠文雅、不文明的身姿奇迹般火爆网络,在一个恶搞文化主宰网络的时代,几年后各种“躺平”的精神型太监和妖妾理直气壮地大行其道,无孔不入地钻营于网络的各种角落,对很多青年人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少女时代读屈原,可能自己当时的革命性太强了,特别瞧不上屈原,就觉得楚国上层都那样污浊不堪了,屈原干嘛不拿起武器革命呀,以暴力推翻那些尸位素餐的人,简直太愚忠了!直到后来在当时的集体中听老师讲端午节和屈原,才对屈原有了深刻理解:在一个和平时期,更需要屈原精神。屈原生活的楚怀王时代并不美好,甚至有很多问题,但它是和平时期。翻天覆地,推翻楚怀王,屈原这个念头压根就没有。为什么?如果屈原发动革命,这个确实是一种选择,但是对楚国老百姓,就是一场内战,加上秦国虎视眈眈,楚国可能灭亡得更快。

古代之所以有“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就是一个国家的权力体系,关乎着万民安危,像屈原这样的贵胄权臣考虑国家社稷安危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到个人的选择跟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为了促进楚国政治清明,屈原宁可选择死谏,也不愿动武,这是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这种精神特别高尚特别伟大。

历史|毛主席一生中惟一为之执绋抬棺的人是谁?

历史|得知毛主席要辞职,唯一给主席写信挽留的人是谁?

历史|毛主席为什么称他为“农民运动大王”?

图片

七绝·屈原 1962年/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