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讲平说2612期:头插艾草,脸写王字,臂缠彩线,一手粽子一手酒壶,猜猜这是在过什么节呀

 凯哥好心情f6v8 2021-06-14

图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图片


平讲平说2612期#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的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是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所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当中,端午节的叫法最多,端午节又叫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龙日节、正阳节、粽子节,每一种叫法都有对应的习俗,每一种叫法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

过端午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不过古人吃的粽子跟我们今天吃的有点区别,具体做法是用茭白叶包上黏米,然后捆出5个角的形状,称为“角黍”。从秦汉三国一直到两晋,人们都吃角黍,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肉粽,这个时候粽子里边就放肥肉、瘦肉、五花肉或者腊肉了。肉粽我觉得也挺好吃,蘸点酱豆腐汤或者配着榨菜吃,感觉很解馋。到了宋代,粽子内容更丰富了,人们开始往里边放果脯和干果,而且包粽子的叶子也从茭白叶变成了苇子叶,可以说宋代以后人们过端午吃的粽子跟现代的粽子就比较像了。

现在我们大家都认为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实经过考证发现,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的习俗了。为此闻一多先生还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端午考》,就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端午节了,那个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祭祀图腾,祈求安康,躲避瘟疫。后来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端午节跟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相关联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就正式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大家注意这里边还有个知识点,屈原并不姓屈,这个问题背后包含着古代姓与氏的演化过程。

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以毒气。”就是说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上山采来艾草,把它编成人的形状,放在门口或者说悬挂在门户之上,利用艾草的纯阳之气来镇住毒气和瘟灾。

艾草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能回阳理气,它具有止血、安胎、平喘、止咳以及去湿寒、抗过敏的作用,对一些陈年旧病都有疗效,所以《孟子》里边就写到了“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鸡叫之前采到的艾草疗效是最好的,所以你看在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在天亮之前就起床,然后到山上去采艾的风俗习惯。这个艾草可以内服,可以外用,可以悬挂,也可以熏和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用艾草水煮鸡蛋的味道,我记得在19年的时候咱们聊过这事儿,而且书院里还有小朋友真的去试了一下,口感确实很独特。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端午这一天,阴阳消长,生死相交,这个月是最毒的一个月,这一天又是最毒的一天。所以这一天要早起外出散步,这一天不能晾被子、晾衣服,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防止沾到毒气。另外在门上要挂桃符、贴葫芦,这种做法是为了防止毒气进门。我的老家还有一个风俗,用彩纸剪出“剪子剪毒虫”的图案,然后贴在窗上门上,这样做也是为避除毒气。

大家看《白蛇传》的故事里边有个经典的片段,就是端午节这一天,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出了原形。有毒之物都是怕雄黄酒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稍微喝一点点雄黄酒,也是为了消毒杀菌,有些地方要喝菖蒲酒,这个功能也是完全一样的。南宋的庆元元年,陆游在绍兴隐居,他在此地度过了人生中的第71个端午节,并且专门写了一首端午诗,其中就谈到了一些端午的习俗,包括插艾和点丹。所谓“插艾”就是在头上插上艾草,所谓“点丹”就是用雄黄酒在额头三横一竖写一个“王”字,而且那个时候的人们过端午会在胳膊上再缠上五彩线,大家可以脑补一个场景:一个7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胳膊上缠着五彩线,头上插着艾草,脑门上雄黄写一个大大的“王”字,一手拿着菖蒲酒,一手拿着粽子,高高兴兴就上街来过端午了。

节日的节就是节奏的节,就是节点的节,就是节制的节。天地运行到这个节点了,我们要调整生命的节奏,安排饮食作息,调整服装服饰,放松心情,表达感情,组织聚会,加强交流。同时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边一定要注意节制,饮食不要过度,睡眠不要过度,放松不要过度。正所谓“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从这一点上讲,节日的“节”字是很奥妙的,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最后在端午节这一天,祝大家阖家欢乐,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