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漆器起源于我们中国,却被日本人发扬光大,甚至成为民族象征呢?我认为现代中国漆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装饰图案与装饰形式陈旧 现代中国漆器的装饰大多仍是沿袭传统,尤其是以明清风格为主,其工艺充满着堆、砌、繁缛又复杂,与人们的现代审美趣味产生了日渐明显的矛盾。这些漆器中,我们首先赞叹的是艺人们高超的技艺和让人难以想象的劳动强度,而并非其作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品的艺术成就。以扬州漆器厂近些年来生产的漆器种类来看,几乎完全是明清漆器的翻版复制,器物上的图案花纹要么是司空见怪的龙、凤,要么是民间的吉祥图案、神话传说。这样的漆器很难和现代居室的装饰相融合。所以,如今的人们总是觉得漆器是一个很陈旧的东西,既土又俗,无人问津。 而日本的现代漆器,表现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也有许多创新。他们的漆器中即有能反映精致细腻的民族特点的元素,又有能反映时代特点的简洁、流畅、明快的与时代合拍的元素。虽然也是运用了日本传统的莳绘工艺,但其中融入了不少写意、抽象等非常现代的艺术技法。即使是表现富士山这样的传统内容,也加入了一些几何纹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 二、漆器产品的实用性差 漆器,顾名思义是漆的器物。是器即为家用;不能实用,何以为器?彝族漆器之所以延续至今,就是因为结合实用。楚汉漆器之所以发达,就在于结合生活。[1]中国漆器衰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漆器脱离实用,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关注现代中国漆器,不难发现其器型非常有限,无非屏、瓶、砚之类。而且连形状都没有任何改变。在这几种器型中,除了砚台还有些使用价值以外,另外两种都是装饰物,更何况现代人除了练书法的还有几个人会需要砚台呢?产品脱离的实用就会曲高和寡,淡出社会,所以也难怪如今的漆器产品会受到冷落了。 不可否认现代工业化手段生产出的器皿,如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确实有优于漆器的地方,比如说在价格和生产周期上都比漆器节约。但漆器产品仍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漆器通常是用木、竹等胎料制成,轻便、容易洗涤、不易破碎,且有良好的隔热作用,而且精致美观。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漆器独特的优势,相信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市场收益。 日本的现代漆器在设计定位上力求贴近市场和大众生活,适应大和民族插花、就餐、饮茶、梳妆和席地而坐的实用需求。因此漆器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装饰用漆器、陈设品用漆器、家具用漆器、礼品用漆器,天天使用的餐具更是离不开漆器,漆器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现代日本人还在不断拓展漆器的运用领域,据报道,在医疗保健领域已经有所突破,已开发出具有杀菌、保温功能的漆器制品;在家庭装饰上也尝试着将漆器技艺用于陶瓷、现代家具,甚至门把手、电源开关上。夏普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液晶电视的面板就是漆器的,可以说这又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三、缺乏漆器设计的专业人才 漆器专业设计人才的缺乏、没有形成完善的漆器工艺师的培养系统,是我国现代漆器业发展受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中国漆器厂里培养出的漆艺师大多只重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创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手工艺人只能是所谓的工匠,他们只能漆器制作,基本上没有设计创新能力。仅仅是前人的机械重复,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培养出下一代。这使得我国的漆器发展只能停留在工艺阶段。虽然现代的美术院校也有开设漆艺专业的,但是他们的培养方向大多偏向纯艺术、纯装饰,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走到民间的漆器厂里,对传统漆器进行现代化改造。 而在日本,艺术家和工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制作漆器的手艺人因为具有创作能力而亦可被称为艺术家,受到人们的敬重。 四、缺少肥沃的漆器文化土壤 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是土的民族,日本是木的民族”。 在我国的漆器发展史上,汉唐时代漆器的应用及工艺发展到最高峰,但北宋以后瓷器大行其道,漆器的运用大不如以前,几乎所有的食器都改为瓷器,即使文玩摆设也以瓷器为先。 现代中国社会中,人们对漆器更是知之甚少,《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一书的作者胡玉康先生曾做过一次调查,询问了10位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竟有9人不知漆器为何物,1人答是家具。这能怨谁呢?平时能接触到漆器的机会就很少。有关漆器的宣传介绍又不足。中小学的教科书也从未将漆器知识编入课本。 而日本情况则不同。他们的生活文化自唐以来,即奈良时代开始,一直没有大的改变。虽然日本是经济强国,现代化的生活水准也很高,但使用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并无多大变化,而且还特别珍惜和保护传统漆器在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在日本的礼品展销会及各大商场中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档次各异。每种器皿的用途分工细致明确,不仅有专门用来喝汤、盛蔬菜、装饭、放生鱼片的用具,在各种节日中还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习俗和食物。比如端午节,就要用一套专门吃粽子的餐具。据介绍,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使用的仅仅是漆器托盘就不少于10个,再加上各种漆碗、漆杯、漆盘等,每个家庭使用的漆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漆碗,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广,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馆、饭店也很普及。据说一年销售量达一千万件以上。此外,社会交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日本民众都有选择漆器作为礼品的习俗。[2](P3) 高速的经济发展也促成了漆器使用的大众化。从70年代起,日本就步入高收入、高消费国家的行列,一般国民也有钱购买较贵重的工艺品。加之现代人对化学代用制品厌恶了,喜欢手工、天然、具有悠久历史的工艺品,漆器正好切合了人们的这一要求。[3](P157) 另外,政府的干预对培养漆器文化土壤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日本政府于1974年及时制定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律。1975年又成立了全国的传统工艺振兴协会。使漆器工艺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 五、缺乏全面的市场定位 据调查,中国现代漆器产品多为传统手工制作,一刀一刻,一笔一画,生产效率低。因而这些漆器作为高级艺术品销售的价格也十分可观,只一方砚台的售价就要2000~4000圆左右,这就难怪漆器产品不能进入寻常中国家庭了,所以它们的销售长期以来以外销为主。 日本的漆器,高、中、低档并行、手工制作和机械化生产并存。手工制作的漆器作为高级艺术品,为上层富裕者使用或供出口。机械化生产的漆器产品由于生产效率高,所以售价低廉,能为普通家庭所承受。 六、技艺上缺乏创新 中国现代漆器的生产大多遵循传统。在漆艺技法上因循守旧,拘泥于过去的雕、嵌、堆、绘,满足于祖先留下的看家本领,而没有从现代大量的新科技中寻找革新漆艺的方法。 日本人却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漆器,如东京艺术大学,轮岛,镰仓等传统产区研究机构借用X光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鉴别,使漆器的原料配方、工艺技巧和艺术造型等都获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就。[4](P158) 他们还将机械化生产加入了漆器的制作过程,使得漆器规格化、标准化、精密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以上六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漆器至所以一衰一荣,在于能否将先进的现代文化、科技和传统艺术相融合、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的文化物质需求、能否人才辈出和不断推陈出新。简而言之就是能否实现传统的现代化。 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传统和现代化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其实这两者从来都是在不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着的。因此,对于 “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有必要了进一步认识。 什么是传统?传是传承;统是大统,是集大成者。传统就是某种文化集成的传承。传统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动态性,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被建构和重新建构的,因而并不存在一种经世不变的固化的传统。传统如果失去了这种动态性质,就会沦落为遗迹或遗物。 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现代化,都是对前人的现代化进行当代的再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当代科技、人文等因素影响、作用的过程。 “传统”和“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是凝聚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现代化”的结晶;“现代化”是传统在各个历史时代的光大和升华。“传统”一旦离开了“现代化”就会停滞、衰败、没落。 只有明确和摆正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才能使弥足珍贵的传统工艺在我们这一代手上继续发扬光大。当前,特别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1、传统工艺要和现代审美相结合 这是对传统工艺进行再创造,是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 2、传统工艺也要追求其实用性 实用性的追求能给予传统工艺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多的发展领域,使传统工艺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使传统工艺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理解。所谓“实用即是美”,只有加强其实用性的研究和实践,传统工艺才会更具生命力。 3、要培养传统工艺生存的土壤 现代人对传统工艺的抵触心理,大都并不是不能接受,而是缺乏全面的了解。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传统工艺制作、赏析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传统工艺。政府、企业对传统工艺要多资助、扶持;传媒、舆论对传统工艺要多宣传、引导。只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传统工艺的认同感,传统工艺就能深深地植根于肥沃的社会文化土壤中。 延伸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令日本的漆器业雪上加霜 正如在英文中中国可以与瓷器划等号,日本的英文国名也来源于它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制品——日本漆器。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漆器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拥有1500年历史的福井县鲭江市越前漆器在日本数一数二。越前漆器品种丰富,色泽光亮,大到厅堂装饰,小到碗筷首饰盒,其精美的工艺使得它一度是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如今日本的宾馆、饭店所使用的高档漆器中,有80%产自越前。 然而近年来,受经济不景气、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原料价格上涨以及进口迅速增长等多重影响,日本漆器业逐年衰落。业内人士担心,今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将使日本漆器制造业雪上加霜。 据越前漆器协同组合副理事长森下桂樹介绍,当地漆器制造业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1995年越前漆器的销售额达到18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8亿元),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走下坡路,最近几年一直在谷底徘徊,去年销售额仅为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而在日本其他主要漆器产区,如福岛、会津、山中等,近年的产值仅是高峰时的两成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这些地区的销售额均明显下降。 现年74岁的大久保隆三12岁开始学习漆器制作,花了11年时间成为一名涂漆匠。在51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经历了漆器制造业的起起伏伏。在漆器业的鼎盛时期,他每天从早上6时工作到下午5时,订单应接不暇。 他对记者说:“以前即使经济不景气,我也从来没有悲观过,因为相信情况不久还会好起来。但现在,我已经彻底不抱什么希望了,这项手工艺迟早会在日本绝迹。” 大久保隆三还说,现在不仅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漆器制作手艺,就连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也很少有人制作。在越前,能够制作漆器木坯的工匠只有3人,而全日本仅在东京和大阪有两位工匠仍在生产漆毛刷。这两人现在都已年过七旬,而且后继无人。这些原因造成日本漆器价格居高不下,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产品更是乏人问津。 为摆脱漆器制造业困境,越前漆器协同组合正努力将涂漆、莳绘等工艺推广到其他物品的制作工艺中,如高尔夫球棒、化妆品包装盒等。明年,他们还将在东京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向全世界推广精美的日本漆器。此外,日本漆器工作者协会将每年11月13日定为日本的“漆器日”,试图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项面临危机的传统工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