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杏坛归客 2021-06-14

文 / 慧楠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很多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一种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另外,相传伍子胥也与端午节有一定关系。

2019年6月7日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地支十二数,寅为一、卯为二、辰为三、巳为四、午为五,因此端午又称端五。端,有初始、发端的意思,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因此又有“重五”之称。又“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天干地支与阴阳对应的情况来看,午为阳,所以“端午”又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很多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一种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有治国安邦的良策,却不为楚怀王所用。楚怀王还听信谗言,将他罢官并逐出国都。此后,屈原流落汨罗江边,但他不忘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等待着有朝一日朝廷会重新召见。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最坏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屈原悲愤难忍,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石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把这一天作为端午节。

另外,相传伍子胥也与端午节有一定关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在他的辅佐下,吴国越来越强盛。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继位。夫差不像他的父亲那样信任伍子胥,甚至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要联齐反吴,于是赐给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别人说:“我死以后,要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打进城里消灭吴国。”夫差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派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袋里投入大江。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伍子胥在世时,辅佐吴王成为当时的霸主;去世后,吴国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和忠诚,在江边为他立祠祭祀,而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他设立的。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认为端午节的起源是“祭龙说”,并列举了一百多本古代典籍的具体事例,他认为,“端午节是发源于古代吴越民族,是祭祀原始动物图腾—龙的节日”。今天,通过考古研究和出土文物的考证,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观点还是较为合理的。这说明端午节是中国最为悠久的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歌谣唱出了端午节的多个习俗。

先说吃粽子。据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后人还将端午节吃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把粽子投到江里,是为了让鱼吃粽子,这样它们就不会吃屈原的尸首了。直到今天,吃粽子仍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再说赛龙舟。这个习俗在南朝时便已盛行,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方地区在这一天会举行“竞渡”,这是由于人们对屈原志存高远、以身殉国的精神很是赞赏,“竞渡”意在争先恐后地去救他。还有人说,划龙船象征着打捞屈原的尸体。如果用普通的船去捞,水中的妖怪太多,会加以阻拦,而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再敲锣打鼓,就会把水中的妖怪吓跑,这样就可以将屈原的尸体捞上来了。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竞渡”脱下了严肃、沉重的外衣,发展为热闹、刺激的赛龙舟,而且,赛龙舟由南向北延伸,成为端午节全国性的民间活动。

此外,端午在古人心中还是驱邪避灾的日子,这主要是因为仲夏时节天气燥热难耐,南方气候尤其湿热,蚊蝇、虫蛇等大量繁殖,疫病很容易流行,人也很容易生病,于是人们便会在这一天祓除不祥,祈求平安。比如用兰草等香料、药材熬煮的水沐浴,称为“浴兰”;又如家家门旁插艾草、挂艾叶,佩香囊、戴荷包,制作、饮用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子的额头、双手、足心等处,以祛病防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