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再论《伤寒论》前三条

 WANGCHONG1979 2021-06-14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伤寒论》这前三条我已经解读了好多次了,这次我换个方式再解读一次。

对于这前三条无论再解读多少遍,都不会多余。因为《伤寒论》这门学问要想做出改变,要想走入正轨,就必须从这前三条开始做起。如果连这前三条都不能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百分之一百的搞清楚,后面的所有条文都不会有任何机会。

要想搞懂《伤寒论》,起码得靠点儿谱才行,如果连“谱”都没靠上,又哪里来的那些“调”?

2、中医是关于人体的学问,所得出的任何理论、结论都是围绕这个“人体”中心在做思考。

脱离了这个“人体”中心,任何说辞都是杜撰、妄想、胡编乱造。

而以“人体”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伤寒论》理论到底能不能看病?到底科学不科学?那就自己掂量。

3.之前我给出的关于这前三条的解读,都是依据“卫气十二时辰运行模式图”即《伤寒论》总纲图进行的讨论。估计有些人是接受不来这个“唯一”的,所以无法对这幅图继续深入进去。既然"高深”的接受不来,那么就来点儿“肤浅”的。

而实际上,这前三条是真的那么“肤浅”。

在理解这前三条之前,把所有眼光都集中在人体上,你自己的或者别人的,都可以。

正常情况下,膀胱经足太阳卫气是从头向足下行运转,小肠手太阳卫气是从头向手端运转。

当人体遇到“太阳之为病”这个起步疾病状态时,膀胱经首先是“脉内”与“脉外”出现横向运转受限,然后出现“从头下足”纵向运转受限。

“脉外”卫气受限则“恶寒”,“从头下足”纵向受限则压力向上积压形成“头项强痛”。

膀胱经足太阳卫气逆反向上,继而对手太阳卫气“从头向手”运转施加压力,从而在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之间产生“外”与“内”的演变,阳气压力堆积在手少阴之外,所以形成“脉浮”。

4、“太阳之为病”形成阳气被困淤堵在手足太阳经“脉内”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疾病发展趋势。

第一种,手足太阳经“脉内”阳气淤堵后突破“腠理”束缚,形成“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趋势。

“腠理开”则“脉内”阳气外泄,阳气在外太过则“发热”,腠理不闭则“恶风、汗出”。

“太阳之卫病”局势下手太阳与手少阴之间处于阳气进出对冲的状态,所以是“脉浮”。而“中风”局势下腠理已开,致使“手少阴——手太阳”经脉的顺行运转趋势增加,手少阴心经阳气外泄则动力下降,故“脉缓”。

只要明白了这个趋势,你就自己掂量一下“太阳之为病”“脉浮”与“中风”“脉缓”之间的关系,看看能不能牵扯到这个“脉浮缓”的事情。

第二种,如果“腠理闭”,手足太阳经“脉内”阳气淤堵后不能突破“腠理”束缚,则导致“脉内”阳气压力绝对增加,而“脉外”卫气也绝对不能到达,如此在“脉外”形成“必恶寒”,而在“脉内”则形成“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的发展过程。

据《伤寒论》原有理论,如果只是手足太阳经两者之间产生阳气淤堵,也只是“或未发热”阶段。如果手足太阳两条阳经之间的阳气淤堵压力深入到手少阴心经,则进入“或已发热”阶段。

如果“腠理闭”之后的阳气淤堵压力只是侵入到了手少阴心经,也就只是“或已发热”阶段。如果“腠理闭”之后的阳气淤堵压力再深一个层次,则进入肌肉层面,故形成“体痛”。

腠理、皮肤、肉、筋、骨这些层次关系都在《内经》里有理论告知,自己去想。

脾主肌肉,从“腠理闭”发展到“肌肉实”,“伤寒”对手足太阳经造成的阳气淤堵影响开始深入到脾经。这个时候的“体痛”还是发生在人体外面,没有深入到脏腑。

脾经受压后开始对足阳明产生逆反影响。如果这个压力只是停留在手足阳明经上,其实还是卫气层面,此时还是无法形成“呕逆”。

当手足阳明受压淤堵后,则形成人体背后的手足太阳与前面的手足阳明全部淤堵,继而导致两者中间居于“枢”位的手足少阳淤堵。至此人体外面三条手足阳经之间都进入淤堵受压状态,继而开始把压力全部向手足阳明经施加,进入“呕逆”阶段。

“阴紧”实际是手三阴之间的实性淤堵,“阳紧”实际是足三阳之间的实性淤堵,进入寸口与人迎的相对关系。

从此来体会一下“脉阴阳俱紧”到底与“脉浮”有何关系?

5、对着人体去想中医的理论,对着人体去想《伤寒论》,看看这些条文哪一句、哪一点儿是需要你去解释的、能够让你去创造发明的?

需要用到的理论、该想到的人体现象,《内经》《伤寒论》都已经明明白白的告知了。用不着你那个聪明脑袋异想天开。

从具体人体上去体会这些疾病现象、中医理论,看看是中医的理论正确,还是西医的理论正确?看看是中医的理论细致,还是西医的那套说辞严谨?看看人体这些疾病现象的变化是按照中医理论在发展,还是按照西医理论在演变?

人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知,一直 停留在口头上、想象上,所以《伤寒论》无解。

把中医的理论重新再走一遍,中医的前途也就有指望了。

6、这前三条只是《伤寒论》的最基础状态,从来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也从来没有什么太阳病“总纲”、“伤寒”广义与狭义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人们为了应付各种无法理解的东西、理解不到的道理,从而寻找了各种理由、借口,后面的人以此为准则去继续往下应对,《伤寒论》如此荒唐事也就如此连绵不绝、传承有序了。

《伤寒论》是复杂的,疾病局势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变,再如此这般从人体上简单对照就无法探知了。所以需要先把《伤寒论》完全解读出来,然后才能在人体上重现这些人体现象进行理解。

《伤寒论》这本书不要看我们不停的应用、不停的注解、讲解,变着花样在创造、发明,实际上是从来没有人真正动过的。我只是想把这本书真正的“打开”一次。

要想把《伤寒论》完整解读,就得陷入张仲景的那套思维里面。

而要想真正应用《伤寒论》,又得跳出这些理论去还原到人体上去。

《伤寒论》与临床疾病之间的真正对应运用实际是从来没有过的。人们不过是在经验中积累,在积累中总结,又在总结中进行继续经验。

《伤寒论》在古人那里是“理论医学”,而到了现如今却再次进入“经验医学”;现代人玩的是“聪明”,古人玩的是“智慧”。这就是古今中医的区别。

中医如果继续如此“疗效”的继续“经验医学”,只能苟延残喘。如果不能上升到“理论医学”,他终将会被淘汰。

《伤寒论》不是不能够继续创新、发展,而是要建立在古人“理论中医”的基础上继续再创造、再发展,而不是在这一堆堆的“经验中医”里面继续自圆其说、异想天开、白日做梦。

《伤寒论》之后这1800余年中,这些套路、想当然到底经历了多少轮回,我们又将继续重复多少次、错误多少次之后才能醒悟?

7、究竟是“陷”进去,还是“跳”出来?

需要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