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缅甸蟒泛滥:3万条大蟒难逢对手,印度全职猎人也束手无策

 James5291 2021-06-14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提起蛇这种动物,想必很多人都会“谈蛇色变”,尤其是绝大多数的女生。今天笔者要为大家科普的是一种无毒但体型较大的爬行动物,缅甸蟒以及在“异国他乡”泛滥的的事。

缅甸蟒

缅甸蟒是一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亚(印度北部)以及我国南方山(两广、云贵及海南、福建、湖南等省区)地丘陵地带的巨型蛇亚目蟒科蟒属亚洲岩蟒的亚种之一,因栖息地的不同也被称为缅甸岩蟒、琴蛇、双带蚺、南蛇等。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作为地球上最巨型的六种蛇类之一,缅甸蟒在自然环境下能长到7米多长、体重可达90多公斤,而人工饲养条件下体型则更大,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州蛇类野生动物园中一条人工饲养的缅甸蟒,其体长为8.2米、体重达到了183公斤,基本上与家养的猪的重量还要高一些。

尽管缅甸蟒的体型比较大,本身处于食物链顶端,除了人类基本上没有天敌,但是在它的原产地,缅甸蟒蛇皮通常是生产皮革的高端原材料被人为大量捕杀,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数量在不断减少,我国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并且由于毁林开荒和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不仅直接造成栖息地缩小、环境受到污染,而且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其它动物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种群数量减少、活动不规律等,造成缅甸蟒捕食困难,因此野外环境中的蟒蛇体型一般只有5米左右长。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被列为易危物种(VU)的巨型蛇类,在美国却是另一种存在,不仅民众可以肆意猎杀,而且有的地方还不远万里从印度聘请全职猎人展开捕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缅甸蟒怎样到的美国?

缅甸蟒原产地主要是在印度北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我国的南方森林中。但是上世纪开始,这种“大蛇”被当做观赏类动物和宠物而漂洋过海引进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为了吸引游客,许多动物园纷纷引入,甚至被当地人当做宠物饲养。

由于佛罗里达州位于东南海岸向海洋(太平洋和墨西哥湾)延伸的半岛上,纬度较低、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这种气候环境与我国的华南地区差不多,有利于缅甸蟒的生存。

当缅甸蟒被引入到佛州后,一些商人为了追求利益并未告知缅甸蟒能长多大,而且也没有说明这种巨蟒对人类(主人)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威胁,因此一些人在饲养这种巨蟒的过程中发现体型越来越大,还有攻击人的迹象而被迫将其放生到野外。

加上美国也是世界上遭遇飓风袭击最频繁的国家,1992年安德鲁飓风席卷佛罗里达、巴哈马群岛等地,这场登陆美国的第三大飓风造成了27人死亡和近8万人背井离乡,大量房屋等建筑设施遭到破坏,其中一些动物园也未能幸免,造成大量动物'逃跑'。

缅甸蟒在“佛州”泛滥成灾

一些圈养的缅甸蟒进入到野外,就如同当年24只兔子进入到澳大利亚荒野那样,由于失去天敌的制约,加上环境适宜便疯狂繁殖,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了野外种群数量,成为又一种外来入侵物种,现在的美国佛罗里达州恐怕像澳大利亚人“谈兔色变”那样“谈蟒色变”了吧。

除了适宜的气候环境有利于蟒蛇在野外生存,缅甸蟒的繁殖能力也特别强,研究表明雄蟒蛇能活15年左右,雌蟒蛇可以活25年或更长,而且缅甸蟒是一种卵生动物,雌蟒每间隔一年可产20~50枚卵,最多可达到80多枚,科学家就曾在一条5.36米的雌蟒子宫里发现87枚卵。

失去天敌的制约和自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使得缅甸蟒的后代成活率大大提升,大多数蛇卵能够顺利孵化并长大而进入自然界,野外种群规模激增。

由于缅甸蟒主要栖息在当地的森林、沼泽等人迹罕至或植被茂盛的地带难以观测,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预估当地现存的缅甸蟒数量大约在30000~300000条之间,可以说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了。

美国为什么要猎杀缅甸蟒

尽管原产地的缅甸蟒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在不断减少,各国也出台措施加以保护,但是到了美国之后却迅速繁殖,非但没有濒危,反而出现泛滥成灾的态势,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入侵物种,不仅威胁到当地原生物种,而且还威胁当地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美国要不遗余力对其进行猎杀。

随着缅甸蟒在佛罗里达州的大量繁殖,科学家从2003年到2011年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观察,他们发现当地比较常见的一些动物出现的频率出现了大幅下降,以浣熊、北美负鼠、白尾鹿、短尾猫这四种为例,分别下降了99.3%、98.9%、94.1%、87.5%,可见缅甸蟒这种“外国货”对当地原生物种的影响有多严重。

而且在美国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还生活着一种与中国短吻鳄外形相似、体型略大的短吻鳄,主要栖息在湖泊、沼泽和江河等水域宽阔的地带,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较大的短吻鳄也能捕杀佛罗里达美洲豹和熊等动物。

然而缅甸蟒的到来却打破了这里原本完整的生物圈。虽然缅甸蟒对短吻鳄构不成直接威胁,但许多原本是短吻鳄菜谱上的猎物却大量被缅甸蟒捕食掉了,以至于短吻鳄的食物不断减少,间接影响了短吻鳄的生存,失去食物的短吻鳄就会出现“自相残杀”,出现大短吻鳄捕食小短吻鳄的现象,造成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虽然偶有短吻鳄攻击缅甸蟒的现象,但多半是以被反杀而告终,因为缅甸蟒的肌肉收缩能力特别强,一旦猎物被它缠住就会被活活勒死,然后被整个吞掉。

为了猎杀这些泛滥成灾的缅甸蟒,美国当地也是脑洞大开,采用了许多的方法加以应对,例如当地广泛组织社会力量展开猎杀竞赛,以比赛的形式鼓励更多的猎杀这种巨蟒,但是由于这种蟒蛇体型巨大、行动迅速且躲在灌木丛中比较隐蔽,整个猎杀活动收效甚微。

还有以开发菜谱的方式,企图将吃货的力量也囊括进来,靠人类这种强大的“天敌”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缅甸蟒在美国的种群数量,但是研究表明蟒蛇体内富集了比较高的汞含量,其含量远远超出食用标准而没有了下文。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猎杀缅甸蟒,当地还专门从原产地的印度聘请了两名全职捕杀高手,但是两人在一个月里只猎杀了二十几天,按照这个速度要想完成几万到几十万的数量,恐怕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最后也是灰溜溜的回到了印度。

总之该用的方法用了,缅甸蟒在美国泛滥成灾的现状还是没能解决,外来物种的入侵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仍在持续。

总结

缅甸蟒在原产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栖息地不断缩小,属于濒危物种,受到各国的保护。

但是被引入到美国后,由于失去天敌的制约,再加上当地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因而得以快速繁殖野外种群数量持续扩大,对当地原生物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进而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美国要千方百计的对其进行猎杀。

不过,鉴于缅甸蟒在原产地数量持续减少,为了避免物种灭绝,建议动物保护组织多献计献策帮助美国抓捕这种巨蟒,然后定期投放到原产地的森林里扩大种群规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