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士兵,50年后偶遇溥仪,谈话内容令人捧腹

 文史砖家 2021-06-14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辛亥革命的揭幕战,由湖北新军发动的武昌起义,无疑是压倒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鲜为人知的是,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的,竟然是无名小卒熊秉坤。而更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在辛亥革命50周年庆典上,熊秉坤竟然跟被自己推翻的皇帝溥仪有过一次别有趣味的会面。那么,熊秉坤是如何成为革命元勋的?50年后他都跟溥仪聊了些什么?

01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熊秉坤,1885年生于湖北省江夏县的富农家庭,幼年曾读过几年私塾,因为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不得已辍学到商店做学徒,后来在武昌平湖门一带码头做搬运工,尝尽世道的辛酸苦辣。清廷大练新军运动开始后,熊秉坤投鄂军第八镇第八营当兵,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已经升任工程营大队长。在新军服役期间,熊秉坤加入革命团体共进会,并在工程营中发展会员200余人

熊秉坤旧照

1911年9月底,共进会利用湖北新军主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汉三镇防务空虚的良机,决定发动留守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起义。糟糕的是,当年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使得起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获知消息后,立刻下令关闭武昌所有的城门,并大肆捕杀革命党人。

在这种情况下,共进会决定在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由于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使得计划落空。此后,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在10日晚发动起义。当日,熊秉坤率先打响起义的枪声,领导工程营夺取楚望台军械库,旋即攻占总督衙门,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由此爆发,并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武昌起义油画

受武昌起义的影响,仅仅过了2个月,便有15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朝独立,而剩下的省份也大多抱持观望态度。在北洋军拒绝为清廷效力的情况下,摄政王载沣只能邀请当年被他贬职流放的政敌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但袁世凯却趁机逼迫宣统帝溥仪退位,就此推翻立国近300年的清王朝,时在1912年2月12日。

02  宦海沉浮

作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元勋功臣,熊秉坤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小角色,顿时成为举国瞩目的焦点人物。民国肇建后,熊秉坤被晋升为旅长、陆军少将,旋因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而遭到通缉,被迫逃往赣、宁、沪等地。此后,熊秉坤接连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在广州大元帅府担任参军。北伐战争胜利后,熊秉坤在国民党政府屡任要职,官至武昌市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等要职,并在1946年退役。

武昌起义塑像

武汉解放前夕,熊秉坤积极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是武汉市临时救济委员会公安组负责人之一。共和国建立后,熊秉坤历任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参事室参事、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孙中山90诞辰全国纪念大会筹备委员等职务,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继续发挥余热。而在此期间,被熊秉坤推翻的溥仪,则以战犯身份被关押在抚顺监狱,直到1959年才获得特赦。

03  相逢一笑泯恩仇

作为前清的“乱臣贼子”,熊秉坤从未想过余生还有跟溥仪见面的机会,但命运就是这样有趣,就在溥仪获释后不久,这对昔日的“冤家”终于实现历史性会面。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熊秉坤作为全国纪念会筹备委员、辛亥革命志士代表与会,而溥仪也以“特邀嘉宾”的身份来到现场。在征得周总理的同意后,溥仪走到熊秉坤面前,跟他展开一番别有趣味的谈话

溥仪与熊秉坤

根据时人的回忆,溥仪来到昔日被他诅咒无数遍的“仇敌”熊秉坤面前,并未流露出怨恨、愤怒的情绪,而是面带微笑、高举酒杯说道:“你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推翻封建统治,打倒了我这个当年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为新人,可称盖世英雄,了不起。为表达谢意,容我敬你一杯。”

对于溥仪的夸奖,熊秉坤有些受宠若惊,随后便谦逊的说道:“承当不起,我们过去是夙敌,你是皇帝,我是乱民;今天是共 产 党领导,冤家路宽,大家择善而从,成了朋友,都做了新人。新人做新事,让我们为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共同干杯。”说完,溥仪、熊秉坤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昔日的恩怨在这番别有趣味的谈话中烟消云散。

溥仪与熊秉坤、鹿钟麟的合影

会谈结束后,周总理又安排溥仪与当年把他赶出紫禁城的将军鹿钟麟会面,并让记者为三人合影留念。平心而论,这次会见堪称旷古未闻的历史性一幕,是一次奇人、奇事、奇会的“三奇”会,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这次别有趣味的会面6年后(1967年),溥仪因尿毒症离开人世,享年61岁。两年后,熊秉坤也因病去世,终年84岁。

参考书目

尹文华:《辛亥首义功臣熊秉坤》,政协武汉市武昌区委员会2006年版。

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