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2021-06-14 | 阅:  转:  |  分享 
  
4.继续完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5.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
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6.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
、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7.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
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六)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1.建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
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2.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制度;
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巩固扩大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3.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改革考
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
公开排队。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4.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三节我国现行学制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构成教育体系的构成可从纵、横两个维度去认识,即横向的层次结构和纵向
的类别结构。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可以从教育类别体系和教育学历体系两个方面去认识(1)我国现行的教育类别体系。①基础教育体系。
②职业技术教育体系。③高等教育体系。④成人继续教育体系。⑤师范教育体系。⑥党政干部教育体系。?(2)我国现行教育的学历体系。我国
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级层次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二)均衡发
展义务教育;(三)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课后练习近代以来我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如何第六章教育
制度【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掌握1949年以来几次主要学制改革内容;3.掌握我国现行教育制
度的改革。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级各
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教育制度包括教育行政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而学校教育制度是一
个国家各种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一)各级学校系统各级学校指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
。(二)各类学校系统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二、学制确立的依据(一)社会依据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人口、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国外教育制度的影响;(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四、现代学制
改革趋势(一)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我国学校教育制
度的沿革第二节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历史沿革一、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一)清末学制1、壬寅学制1902年8月,清
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
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但该学制
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2、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
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
法定学制系统.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
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
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二)民国学制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
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
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他是民
国初期的中心学制.2、1922年的“新学制”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
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中各教育阶
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
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学制公布后,除进行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与教育改革(一)1951年的学制改革1951年10月1日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学制
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青年和成人初等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及各级政治学校
、政治训练班等。1951年学制的特点:1.继承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2.职业教育学校在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把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
余教育纳入学制系统,贯彻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向。4.加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类学校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二)195
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改革要点是:1.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和教育目的。
即“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
则。即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
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
,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这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3.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
学校。(三)1985年6月27日,《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有关学制的内容有:1.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法律
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1986年颁
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
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4.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
长负责制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改革、制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
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四)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到本世纪(20世纪)末教育
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
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2.教育的结构:《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3.
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
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
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并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变“统包统
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设立教育基金等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
(五)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明确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2.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3.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献花(0)
+1
(本文系天下无双首藏)